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楊坤生猛啊 把葉劍英孫女淘汰了

9月12日晚,《加多寶中國好聲音3》楊坤率「楊家將」打響晉級戰,夢想導師則是全場賣萌搶鏡的「雨神」蕭敬騰。在捉對對決中,楊坤的安排足見匠心,從本屆「好聲音」僅有的r&k和「蘋果園」兩隊組合強強相碰,到「金童玉女」陳永馨和劉珂的完美搭檔,再到伊克拉木合李文琦「大叔和蘿莉的對決」,每場較量到最後都是揪心的選擇。當晚賽場最溫馨的一幕出現在陳永馨向帥小伙劉珂流淚送別,一副手繪版「友情婚紗照」讓台下的觀眾齊聲高呼「在一起」。意外的是,葉劍英孫女葉晴晴所在r&k組合遺憾在8進4的對決戰中出局,無緣4強。

大叔pk蘿莉北京蘿莉勝出

首對站上pk台的是「嘟嘟」男孩趙鈳和「小石頭」蘇琪繁,蘇琪繁以更穩定的發揮勝出。之後,「復古女神」莫海婧和香港「麥太」鄧小巧同唱《傻子》競逐,莫海婧獲得導師一致看好,成功晉級。接下來,「火山音」女孩秦曉林和「龍捲風」嗓門女漢子戎琦上演的對決,被導師楊坤喻為「兩枚炮彈」互相開炮。有意思的是,兩人選唱的是蕭敬騰的老歌《王妃》,評委席上豎起耳朵聽歌的蕭敬騰興奮得像個孩子。兩個感染力、音色都極為接近的女孩難分伯仲,但楊坤更偏向台上表現鎮定的戎琦。

徐劍秋和開開演唱的是鄧紫棋的代表作《泡沫》,為此,那英質問楊坤為什麼選擇女高音的超難歌曲給男生唱,畢竟這首歌連她自己在k歌時都常唱不上去。楊坤臉不紅心不跳地稱,「就是喜歡」鄧紫棋,這也算是一場「明目張胆」地表白。當楊坤最終選擇了「未來有更多可能性」的徐劍秋之後,網友也藉機調侃楊坤,「坤哥你要不要聽聽紫棋的意思呀?」

在昨晚的比賽之前,組委會曾宣布由於楊坤戰隊一位學員因學業離開,四位候補學員加試,梁棟江最終幸運加入楊家將。不過,在與余楓的對決中,返回舞台沒多久的梁棟江還是抱憾離開。16進8最後一對pk選手是伊克拉木vs李文琦,兩人一個最年長,一個最年輕,不折不扣「大叔和蘿莉的對決」。雖然年齡差巨大,但在克拉木的吉他聲中,兩人一起唱《vincent》的畫面和諧得令人心醉。在各位導師紛紛避讓不肯給出明示後,楊坤咬牙選擇了北京「小蘿莉」李文琦。

深情一抱陳永馨送「婚紗照」

楊坤和蕭敬騰在組員的搭配上頗費一番心思,楊門最耀眼的「金童玉女」——成年版森碟陳永馨和被譽為形似「都教授」的劉珂被分在一組,而且唱的是纏綿情歌《如果雲知道》。從開場時兩人的深情對望,到結束後手牢牢牽手,乃至緊緊的擁抱,兩個好友儼然是一對讓人眼熱的「好聲音戀人」。

談到如此配對的原因,楊坤表示,「金童玉女」的組合就是要讓觀眾聽得養耳,也要看得養眼,「他們唱歌時我會有想哭的衝動,我知道這麼搭肯定會被罵,但因為陳永馨很穩定,只有劉珂的能力可以與之較量。」一曲唱下來,齊秦讚揚陳永馨的聲音一如既往很有席琳·迪翁的味道,但劉珂的進步則大得驚人。汪峰也是訝異於內向羞赧的劉珂原來有如此寬的音域。

那英則毫不客氣地揭穿兩人前半段的瑕疵,稱滿是緊張和害怕。對此,陳永馨和劉珂都認了,原來他們心裡所想是害怕要就此分開。陳永馨望著劉珂大膽道出真心話:「我感謝劉珂,因為我們一起練習期間,他對我很好,很體貼。我真的很感謝能認識這樣一個朋友。」劉珂也回應道:「我是個內向的人,陳永馨很熱情、陽光、開朗,她給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儘管其他導師全都倒向劉珂,但在痛苦不已的抉擇後,楊坤還是用含著眼淚的笑容送走了劉珂。在劉珂臨走之前,陳永馨再次返身奔上舞台,將一副手繪畫送給劉珂。陳永馨哭著說:「這是我們的『友情婚紗照』。我們的服裝很多人說像參加婚禮的禮服。」兩人將純真美好的友誼留在這個舞台。

r&k組合遺憾被擋四強之外

本屆「好聲音」僅有的兩個組合robynn&kendy(葉晴晴&孫曉慧)和「蘋果園」都在楊門。尤其是香港的r&k組合更是大熱級學員,一則在於兩人在網絡上的高人氣,另一個原因是葉晴晴系出名門,低調的她竟是開國大將葉劍英的孫女。為此,楊坤也絲毫不浪費資源,特意奉獻了舞台上唯一的一場「組合對決」。兩對組合合作一首了《說你愛我》,蕭敬騰甚至情不自禁地配合旋律打起手勢。唱到深情處,兩對組合甚至拆對玩起了情歌對唱,在連接處,r&k組合發揮了編曲高手的長處,別出心裁地加入一段「i swear」的英文旋律,這讓一首歌聽起來就像三首歌。在答謝感言時,r&k組合高聲感恩楊坤對創作型選手的幫助。楊坤也笑著肯定之前最擔心的四個人表現得相當好,「他們4個人像一個組合」。最終,r&k組合獲得了一面倒的好評,楊門女將戰勝男將,順利晉級8強。

在終極考核中,戎琦vs李文琦,李文琦輕鬆勝出;莫海婧vs陳永馨,陳永馨成功晉級,將繼續扛起楊門女將的大旗;徐劍秋vs蘇琪繁,徐劍秋以「更多的可能性和彈性」獲勝;r&kvs余楓,所有導師一面倒選擇余楓,r&k意外出局。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網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13/44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