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謝國忠:唯有推動改革 中國才能重振經濟

中國經濟繼續呈下行趨勢,主因在於中國未推出重大改革措施,落實中共三中全會的決定。目前,國內外情緒都處於25年來最低點。如果改革仍只流於空談,不付諸行動,經濟下滑趨勢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要穩定經濟,中國必須減稅1萬億元(1.26萬億港元)或以上,並應把增值稅稅率從目前的17%降至13%、把最高個人所得稅稅率從45%減至25%,以及在未來三年將社會保障稅減半。

中央政府應發行財政債券,填補由此產生的資金缺口。為確保財政赤字只屬暫時現象,政府應該限制地方政府和企業能夠控制的開支。

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一直持續收縮,之所以有這種現象,皆因政府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不負責任、不合邏輯的大規模貨幣刺激政策。中國已浪費數十萬億資金進行形象工程和房地產投機,而且全都打著維持經濟增長的名義。由此產生的不良資產如今開始拖累金融系統。

定期注入流動性,僅會令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延遲上報不良貸款。金融機構既沒有資金,也沒有能力為中國經濟轉型提供資金支持。

自2008年以來,各國應對各種危機的經驗表明,注入流動性的影響有限,且效力會逐漸減弱。要穩住下滑的經濟,財政刺激措施是更有力的工具。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推動結構性改革,才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重振陷入困境的經濟。

中國過往的刺激措施失當,如今要應對由此帶來的後果,調整經濟結構,創造另一個增長周期。如果僅專注於掩飾過去的錯誤,則不過是在延緩必然會出現的經濟崩潰,增加收拾殘局的成本,還將推遲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到來。由於中國人口結構已經老齡化,延遲增長周期或令「中等收入陷阱」的預言成真。

未來兩年中國面前有三條路:停滯不前、崩潰或突破現狀。領導層當前的決定,似乎將引導中國步入第一種境況。

中國有巨額貿易順差,應該有能力控制國內流動性。因此,無論名義上出於什麼目的,中國定期注入流動性,實際上就是為了支持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與麻煩纏身的借款人。資本和精英階層都被用於改變表面現狀,以便讓這條漏水的船繼續漂浮。

第一種境況與1992年日本房地產泡沫開始漏氣後的經歷類似。但中國不是日本,即使有貿易順差,也無法保證中國能夠完全控制國內流動性。在儲蓄方面,日本人慣於將資金存放國內,而富裕的中國人則傾向於將資金轉至海外。

另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於中國的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是存款。1997年後,印尼資金曾經瘋狂外逃。如果中國政府無法防止類似情況發生,金融危機就可能全面爆發。

中國正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可以突破目前的停滯狀況,迅速啟動新一輪增長周期,在2030年前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中國人在全球經濟中仍有極高的競爭力。這是中國經濟的最強大推動力。

中國必須進行改革,才能利用這種競爭力,在供應方面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在需求方面培養中產階層的消費能力。中國需要做的僅是縮減政府規模,為市場提供更大空間。

財政刺激措施可以穩定經濟,但緊接著必須推出金融改革。有太多的金融機構不過是龐氏騙局,就連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也不例外。

有一種說法頗為流行:資金鍊必須保持完整。一家企業倒閉時,大家往往歸咎於資金鍊斷裂。但這種看法忽略了一個事實:這種企業本來就沒有償付能力。為了讓所有龐氏騙局不被揭穿,央行將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注入流動資金。

中國的問題大多是自食其果。社會精英通常支持貨幣擴張,結果導致資產通脹、鼓勵固定資產投資,令內部人士受益。正因如此,對於如何解決經濟頑疾,如今的主導意見仍然是增加貨幣供應量。

中國國內債務負擔已經很重。如果債務繼續像以往一樣增長,民眾將恐慌不安,不敢再增加貨幣持有量。

正因如此,一種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新理論正逐漸流行。有些人認為,人民幣將不僅僅由14億中國人使用,而是將成為全世界70億人的通用貨幣,因此人民幣發行量將沒有上限。

這種空想出來的理論日漸流行,說明既得利益集團多麼熱愛貨幣通脹。

改革方面無所作為,讓人既困惑不解又痛苦萬分。等待不會帶來任何奇蹟。一種普遍存在的理論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就需要通過刺激措施保持經濟增長。但當人人退縮不前,就沒有任何穩定可言。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南華早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27/44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