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東漢王景創造的奇蹟:治河千年無患

作者:

王景治水(網絡圖片)

歷史上黃河多次出現水患,對糧食生產和百姓生活都構成了嚴重威脅,而治理黃河也成為一些王朝皇帝所關注的大事之一。東漢時期,黃河汴水決堤,漢明帝於是任命一名叫王景的大臣去治理黃河。

史書記載,王景的祖上來自山東,他的八世祖王仲好道術,以善觀天象知名。呂后當政時,漢高祖劉邦之孫劉襄、劉興居謀反,先後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王仲因不願捲入此事,而舉家遷到樂浪(今屬朝鮮)避居。王景的父親叫王閎,是郡中三老。受家庭影響,王景少年時期就開始學習《周易》,並博覽群書,特別喜歡天文、數術之學。

光武帝後期或明帝初期(公元58年前後),王景做了一個小官。當時明帝要疏通修建浚儀渠(可能是西漢平帝是修建的汴渠的開封段),但沒有合適的人選,有人就推薦了王景。明帝於是令其與王吳一起共同修築水渠。在修築中,王吳採用了王景建議的「堰流法」,即在渠旁設立滾水堰,可控制渠內水位,從而保護渠堤安全,成功治理了水患。

此後,由於汴渠決堤,黃河水患越來越嚴重,河南、山東一帶的百姓怨聲載道。明帝於是召見王景,詢問治水方略。在得知他的一些想法後,明帝深以為然,就決定任命其實施治汴工程,同時賜給王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治河專著,供其參考。

公元69年,東漢政府徵召數十萬人,開始治理水患。王景先是帶著助手對災害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勘察,確定了治理方案,即先修築黃河堤防,從滎陽(今鄭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東利津境內),長千餘里,然後著手整修汴渠。

汴渠引黃河水通航,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流域,是始於戰國時期的重要水運通道。它位於黃河以南的平原地區,黃河水泛濫時往往被沖毀。為了確保汴渠的穩固,王景在對汴渠進行了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等工作後,又每隔十里設立一道閘門,減緩水勢,並修堤立渠,使河水不至於滲漏。

工程歷時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卻成功治理了黃河,分離了汴水,黃河不再四處泛濫,當地百姓也得以固守家園。從史料記載看,王景築堤後的黃河歷經800多年沒有發生大改道,決溢也為數不多。因此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

王景因治水有功,連升三級為侍御史。後來,他前往經濟比較落後的安徽廬江郡擔任太守。在任期間,他帶領百姓修煉廢棄的蓄水池,開拓耕田,還傳授給他們養蠶的方法。在王景的治理下,廬江逐漸成為物產豐富的地區。王景去世後,當地百姓為其修廟立碑。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12/54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