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企悲觀程度創紀錄 25%歐企計劃中國區裁員

Cg-4WlGHIhaIDnvWAABWWUGcAQAAAIRhwN8u7QAAFZx133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降至二十四年新低,參與中歐商會調查的外企中,有近1/4計劃在華裁員。

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悲觀情緒前所未有,(中國經濟)轉型似乎艱難。」

該商會的年度商業信心調查覆蓋541家在華歐企,其中40%參與者表示有削減開支計劃,而這40%中又有60%的企業表示考慮裁員。

「最大的成本削減正出現在人力成本上」,伍德克說。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歐洲在華企業對擴大現有業務的熱情正在消減,超過半數企業在考慮將當前和計劃中的對華投資轉至其他市場。

這份由中歐商會與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共同發布的《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15》顯示,歐企在華發展的樂觀情緒處於歷史低位,今年僅有58%的歐企對未來增長持樂觀態度,較去年大幅下降10個百分點,創下自2011年的歷史新低。

儘管調查表明,中國仍然是歐洲企業的優先投資目的地,但排名正面臨下滑危險。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導致歐洲企業信心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人力成本攀升,以及外國企業競爭加劇。

調查還顯示,歐洲企業在華發展的監管框架也有待優化提高。發布會上,伍德克強調了歐洲企業在華經營面臨的主要障礙仍存在於市場監管、法治等方面。其中不可預測的立法環境這一因素以57%的百分比高居障礙榜首。55%的歐洲企業認為外資企業與同行業的本土企業相比,更容易受到不合理的對待。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全球執行長常博逸表示:「中國目前仍然是歐洲企業的戰略性市場,然而正如調查結果所顯示,外商投資仍舊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在當前的改革進程過程中,這一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更好的解決--企業急需看到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

調查還表明,歐洲企業主相信中國本輪經濟改革轉型的關鍵因素是創新。他們表示,如果能夠避免企業受到技術轉讓等威脅,同時受到更好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並提高網絡的開放程度,歐盟企業也會更有信心。

談及中共官方力推的「中國製造2025」,伍德克表示,如果希望對標德國「工業4.0」的成功經驗,「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實現或許「不是往實驗室和科學家那裡大量砸錢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更多地思考制度層面的問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610/569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