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雙峰政治:陳雲制衡鄧小平的法寶

—陳雲,中國政壇的太極高手

一般的人們以為,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是中共絕對的核心,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年代,是一種雙峰政治的狀態,就是說,實際上,中共當時內部有兩個平衡的權力頂峰,一個是鄧小平,一個就是陳雲。陳雲和鄧的平衡中,常以柔克剛。從積極方面看,在中共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雙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陳雲也不是直接出面來參與改革,而是通過他多年積累的威望和他在幹部中的影響力,來影響改革的走向,來平衡鄧小平的主張。在這個過程中,陳雲就像是和鄧小平打太極拳,打過去的一拳、一掌,看起來軟綿綿的,然而卻是內力十足的。

1978年,陳雲與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

講一講一些算是政治,也算是歷史的舊人,舊事。不知道從哪裡說起,就從一個雖不曾為一把手,但長期位居權力中樞的關鍵人物,開啟第一篇吧。提起中共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只要是成年了的華人,甚至是一些非常年輕的朋友,都知道小平的大名,連港人周星星也知道在電影裡提一句「小平題」,而不是「耀邦題」「紫陽題」。而陳雲的名字,也許已經被很多人忘記了,亦或很多人都不曾注意過。然而,他卻是中國政壇的一位傳奇人物,一位政治的太極高手。

從三十年代成為中共中央的委員,到九十年代,在長達近六十年的漫長歲月中,陳雲一直身處中共的核心領導層,一直身處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央。經歷了中國過去那個世紀,政治鬥爭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這樣的經歷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是獨一無二的。

能夠在中共紛繁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處處保全自己,需要的是大智慧。水是最柔弱的,水是無形的,然而,水有時候卻也是猛烈的。鋼鐵很堅硬,然而,卻容易折斷,大樹雖然成才,卻容易被當作柴火燒,這就是一種柔弱和剛強的辯證法。

綜觀陳雲政治生涯,可以看到他遇事不強求,總是耐心,雖然有時候顯得軟弱,然而耐心地推進自己的主張。當然,陳雲政治鬥爭的大前提是不犧牲自己,保存自身,然後相機而動,不冒進,多謀而不爭一時之高下,以不爭為爭,以無為而有為,放眼長遠。

這也是西方諺語所說,活的比對手都長,才是最後的勝利。放眼中共政壇,陳雲的為官之道,當居於前三。

早在遵義會議的時候,陳雲就是中共中央的重要領導了,而鄧小平還只是列席會議,最後文件的傳達,都是以陳雲的筆記為標準。在延安根據地時期,陳雲主管組織幹部工作,這為他後來在黨內幹部中種下了深深的人脈。

國共內戰時期,陳雲曾經被派到東北,然而在東北,由於當時東北複雜的人事結構,陳雲只是被分配去管理經濟、財政、金融工作,然而,陳雲卻利用這個機會研究了計劃經濟的規律,從而成為中共內熟悉計劃經濟管理的少有的經濟專才,以至於提起計劃經濟,必然要提起陳雲來。當時中央軍委研究了45年後的國內形勢,斷定要和蔣介石政府展開權力的爭奪,於是提前從各「解放區」抽調了十餘萬軍隊,並一口氣派遣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一起出關,到東北發展共產黨的力量。在遼瀋戰役開始前,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壯大至數倍,號稱百萬,連老毛也說:「現在林彪肥的厲害....」

這批出關的骨幹里,許多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首一位便是71年913叛逃墜機的元帥林彪。他的中共黨史定位是叛徒,已經被剝奪了幾乎所有的正面評價。這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似乎要在這占用一點篇幅。他的性格孤僻,古怪,後來羅瞬初中將在回憶錄中講到:「很多時候我在和司令,政委開會,跟羅政委(羅榮桓)可以暢所欲言;但和林總(林彪)講話前,必須前思後想,可能哪一句話講錯了,他就會生氣。」而他的經歷也很傳奇,24歲當上了軍團長,長征中他麾下的紅一團,紅四團充當先鋒,打破蔣軍重重圍困,力保中央紅軍勝利突圍北上。後來組織指揮了平型關戰役,中間途徑山西,被閻西山的部隊誤傷脊椎(中樞神經),被迫離開抗日戰場,去蘇聯治病,也因此他也落下了怕風,怕光,太安靜了休息不了的毛病。在蘇聯,他卓越的戰略眼光不但為多位蘇軍元帥佩服,並且得到了史達林的垂青。當時蘇德法都在對德施行「綏靖政策」,蘇德還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統帥部上下都一致認為,德軍不會東進。而林彪一眼看出德國人的心思,他斷定蘇德之間早晚會爆發戰爭。當他的話得到了印證的時候,史達林甚至聯絡中共,要求以兩個裝甲師來換取林彪留在蘇聯,參加對德作戰,中共中央軍委當然不會答應。建國後55年授銜位列十大元帥第三,超越了許多比他年長,而且更加有資歷的老革命們。林彪的一生,除了「副」統帥之外,就沒有再擔任過任何副職。

其他46年進入東北的中央委員里,還有政工工作的代表,羅榮桓元帥。政工工作是中共的一個特色,羅榮桓元帥63年去世,毛澤東還為他寫了詩,十大元帥里除了他之外,無人再獲次殊榮。其他,還包括後來的「東北王」高崗,文革里的風雲人物李富春,黨務高手,也可以叫做「黨棍」的後來的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後來47年5月,東北局重整,林彪為書記,羅榮桓、高崗、陳云為副書記,高崗兼秘書長。

陳雲和高崗就是兩種類型的政治人物。高崗相對地咄咄逼人、鋒芒畢露,急於爭奪,上升的也快,然而敗亡的也早,最後自殺身死。高崗在東北的緋聞,放縱慾望,並且過度地追求權力,反而沒有得到。所以70後,接近80的和再往後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當年的東北,有這麼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建政後,在同高崗的政治鬥爭中,陳雲和鄧小平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鄧小平回憶說,「這個事情(指高崗爭權力),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澤東同志在1953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線、二線之後,高崗活動非常積極。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持,才敢於放手這麼搞。那時東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華東是饒漱石。對西南,他用拉攏的辦法,正式和我談判,說劉少奇同志不成熟,要爭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劉少奇同志。我明確表示態度,說劉少奇同志在黨內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從總的方面講,劉少奇同志是好的,改變這樣一種歷史形成的地位不恰當。高崗也找陳雲同志談判,他說:搞幾個副主席,你一個,我一個。這樣一來,陳雲和我才覺得問題嚴重,立即向毛澤東同志反映引起他注意。」

高崗當時主要想爭奪的,其實還不是毛澤東的主席職務,而是中共中央副主席,然而,高崗是失敗了。陳雲卻得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一職,這就是政治中的以不爭為爭。陳雲自始至終都沒有表示要當中央副主席,然而,卻得到了高崗想得到的。鄧小平也得到了總書記一職,這些都是高崗當初挑起這場政治鬥爭,所沒有料到的。

後來,在中共八大以後的中央排名,也是文革前最後一次7常委——很多五十年代的老人,都可以背誦的,中共正常的政治排名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彪、鄧小平。陳雲、林彪、鄧小平都是比毛澤東小十歲左右的,這樣,陳雲在小毛十歲多的接班人中,可以說是排在第一位的,位置高於林彪和鄧小平。這簡直是把陳雲這樣的政治太極高手,放在火上烤,因為接班人從歷史上看,沒有大智慧、大謀略,最終不但不能接班,反而要玩完!

所以,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陳雲不是說利用他排在林彪、鄧小平之前的有利位置來爭奪,而是繼續主管他的經濟工作,繼續搞他的經濟,逐漸淡化、淡出接班人之爭,保存自身,以謀後事。在中共領導核心中,陳雲、鄧小平、林彪都是性格內向,相對沉默寡言的,然而,三個人又有自己的特點。在巨大的權力誘惑下,林彪卻站出來了,結果,落的身死的下場。

所以,權力鬥爭雖然誘惑巨大,然而也是殘酷的。政治鬥爭只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這裡就有一個面對利益,面對人生的大問題在。處理好是不容易的。

一般的人們以為,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是中共絕對的核心,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年代,是一種雙峰政治的狀態,就是說,實際上,中共當時內部有兩個平衡的權力頂峰,一個是鄧小平,一個就是陳雲。陳雲和鄧的平衡中,常以柔克剛。從積極方面看,在中國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雙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陳雲也不是直接出面來參與改革,而是通過他多年積累的威望和他在幹部中的影響力,來影響改革的走向,來平衡鄧小平的主張。在這個過程中,陳雲就像是和鄧小平打太極拳,打過去的一拳、一掌,看起來軟綿綿的,然而卻是內力十足的。

這樣,在全國、全黨、全軍的總體印象中,並看不出來改革開放年代的權力鬥爭,至少不像毛澤東時代那麼明顯、那麼殘酷。這就是陳雲太極拳軟軟的表像。從外邊看,黨內是團結的,現實中,這樣的太極拳,其實也維護了黨的團結。大家看到國慶閱兵時,高高在上,呼喊「同志們辛苦了」的,是鄧小平,其實隱藏在後,同樣執掌中樞的,還有陳雲。而鄧小平生命中經歷過「三起三落」,性格隨有隱忍,但同樣堅持,這一面有些象毛澤東,要麼一下到底,要麼執掌大權,說一不二。毛曾經跟他身邊的人講過:「鄧小平是個鋼鐵公司,表面上可能會妥協,但股子裡一定會堅持到底,等我死後,文革一定會被翻案。」而陳雲的「爭也不爭,不爭也爭的」哲學,令他循序漸進,始終處與高層中樞。就算在鬥爭最殘酷,最激烈的文革中,他主張發展經濟的意見不被採納,也僅此而已,而本人並沒有受到明顯的,十分殘酷的衝擊。

中共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其實說白了只有三個人: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華國鋒只屬於過渡性的人物,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後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把所有的權力都奪了過去。毛澤東在死之前,跟身邊的人講,接班人的位置,我不能交給小平,因為他會馬上否定我的一切,而且他的能力很強,會跟你們(指文革派們)算帳的;我也不能把權力交給江青那伙人(指四人幫),那個女人無法無天,會把國家搞亂掉。所以我必須選一個既不左也不右的人接班,只盼望可以維持兩邊的平衡。但這個中間人,也意味著他必定沒什麼大本事,他這裡指的就是華國鋒。另外,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民主運動,牽扯進去的兩個重要人物,胡耀邦趙紫陽,表面是任中央主席,總理,但其實他們做不了最重要的決策,但當他們觸及了最敏感的部分時,真正背後的元老們,是要站出來講話的。為什么小平退下中央主席位置之後,要抓住軍委主席的位置不放,最後全退之後,也任職中央顧問委員會(中顧委)。因為他抓住了最關鍵的權力。

而關於李先念,又是另一位太極高手,他的仕途比任何人都要順利,幾乎是平步青雲。當年李先念在張國燾的4方面軍任職,因為張國燾的名不正而言不順,在與毛(中央紅軍,1方面軍)的權力鬥爭中失敗,所以4方面軍一下子成了沒人要的孩子,後來中央命令以4方面軍為主組成西路軍,實施寧夏戰役計劃。其實根本是不現實的,4方面軍雖人數眾多,但和盤距在青海,寧夏的本地軍閥相比,簡直是以卵擊石,就此毛借馬家軍的手把當時中共最大的一支力量給消滅了。而李先念並沒有成為炮灰,他攏住了幾百慘兵敗將,逃到了新疆,後來發展穩定了之後,又回到延安把這支人馬交給了毛主席。當年長征時,張國燾想要襲擊中央紅軍,當陳昌浩告之徐向前將軍時,將軍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因此拒絕執行。僅此一句,亦不枉將軍授得元帥之銜。4方面軍後來保存下來的幾位將軍,在建國後基本都得到了應有的承認,徐向前授元帥,王樹聲授大將,許士友授上將,也許是毛覺得心中有些對不起4方面軍吧。李先念並沒有被授銜,他轉而加入了政府工作,不再參與軍事。這點就象鄧小平一樣,早年指揮紅7軍在廣西發展根據地,國共內戰時任中原野戰軍政委,而建政後進入了中央工作。這也是他們的仕途有別於那些職業軍人的地方。因為毛的信任,李先念一直沒有經歷大的起伏,平安度過文革。他的政治哲學和陳雲有些相似,並不貪戀最高的權力,奉行「爭也不爭,不爭也爭」的原則。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他的資歷不夠等等,所以他不可能進入第一代領導核心。他自己後來也承認,他在中央位置最高的時候也止位列第三,當然這是指在第二代領導核心裡,他位居鄧小平和陳雲之後。

89年6.4之前,政治局常委開會,軍權在握的王鬍子王震上將,堅決支持鄧小平關於派部隊進京的建議。王震此人是打仗打出來的,不善於玩政治那一套。但他有兩個特點,一是別人在遭難時他不會落井下石,所以文革里他沒有主動害過人;二是碰到比自己強的人,他會死心踏地,所以鄧小平有了一個十分可靠的左膀右臂,文革結束後鄧的上位就得到了不少他的支持。王鬍子當時在政治局會上,拍桌子跟大家說:「有能耐就全出來鬧,全國有二百萬學生,老子有四百萬軍隊!」會議結束時,因為趙紫陽缺席(當時已經處於半下台狀態),所以無法表決。鄧小平示意王震決定可以直接執行,而陳雲則補了一句:「秘書請記上,第一我們這次的政治局會議是合法的,第二在無法表決的情況下,我棄權。」鄧沒有講話。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區別。

最終,陳雲還是比小平先去了。兩年之後,小平也沒能看到香港回歸。他們之間到底是誰勝誰負,我們似乎下不了結論。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windman20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910/61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