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中共獲得日本關東軍武器清單揭秘

—蘇聯出兵東北

作者:

1945年9月,八路軍挺進東北,積極配合蘇軍作戰,並從蘇軍那裡得到大批武器彈藥。蘇軍撤退前,將70萬關東軍的裝備交給中共軍隊。僅第一、第二兩個方面軍移交中共軍隊的武器就有: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1,200挺機槍、680座各種軍用倉庫、松花江艦隊的船隻。另據原八路軍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回憶,瀋陽蘇軍曾將日本關東軍最大的武器倉庫——蘇家屯倉庫交給他們看管。他們打開倉庫,發現裡面的武器可以裝備幾十萬人,他們「先後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不僅裝備自己和到達東北的其他部隊,而且還向山東運送一批武器彈藥,僅子彈和炮彈就有五百多萬發。

蘇聯紅軍拆遷一空的工廠

1945年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曾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蘇軍的打擊下,頃刻間灰飛煙滅。蘇聯為什麼要出兵東北?這一百多萬軍隊又是如何運往遠東地區?蘇軍撤退前將多少武器交給了中共軍隊?本文將披露其中的內幕。

來自雅爾達的承諾

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在雅爾達召開,出席會議的有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以及三國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斯退丁紐斯和艾登。這是蘇、美、英三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舉行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一共開了八次高峰會議,四次工作午餐或晚餐會議,多次雙邊會談,多次外長會議。

會議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問題。早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史達林就對羅斯福和邱吉爾說過:「一旦德國最後垮台,那時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隊調到西伯利亞,然後我們就能聯合起來打擊日本。」這是史達林第一次明確表示在對德國戰爭結束後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當時,三方還就蘇聯出兵東北的政治條件進行了試探性的會談。

當年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時,一位英國人曾這樣說過:「在亞洲獲得一個不凍港作為鐵路的終點站,可能是俄國合理的願望。而當這生效時就意味著俄國大大增加在亞洲的武裝力量;……擁有一個不凍港就意味著,這條鐵路直達那個港口穿過的那整個地區都將成為俄國的了。」

德黑蘭會議期間,邱吉爾也說了同樣的話:「像俄國這樣一個巨大的陸地應當有一個不凍港。」毫無疑問,這句話正中史達林的下懷,所以他問邱吉爾:「在遠東能夠為俄國做些什麼?」邱吉爾回答說,他對蘇聯關於遠東不凍港的看法感興趣。羅斯福則明確告訴史達林,自由港的主張可以適用於遠東地區,他還舉例說,大連就有這種可能性。史達林對此表示贊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那將是不壞的。」

在雅爾達,2月8日,史達林同羅斯福秘密討論了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問題。史達林提出了蘇聯出兵的條件,他說:「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將難以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麼俄國要參加對日作戰。」史達林繼續說:「如果這些政治條件能得到滿足,人民就會理解這是涉及國家的利益,而且非常容易將這項決定向最高蘇維埃解釋。」

2月10日,莫洛托夫將史達林關於蘇聯出兵的條件協定草案遞交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當天,史達林同羅斯福再次會晤,對草案作了修改,成為正式文本。但是,史達林向羅斯福表示,大連不能成為國際港口,蘇聯需要得到旅順港周圍的海軍基地。

英國沒有參與協定草案的制定,美、蘇兩國也沒有同英國商量。但是,2月11日,史達林和羅斯福卻邀請邱吉爾在協定書上簽字。直到這時,邱吉爾才看到了協定的文本。於是,這個協定就成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雅爾達協定)》。

《雅爾達協定》主要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1.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復,即:

a)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b)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

c)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繫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時光荏苒,轉眼間,雅爾達會議距今已經60年了。它留給後人評論的東西太多,正如當年英國外交部長艾登所說:「這裡是一個將來國際上的是非窩。」艾登還批評羅斯福,說他熱衷於同史達林搞「秘密談判」,達成有關遠東問題的協定,「既不通知他的英國同事,也不通知他的中國盟友」。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蘇美雙方約定,對協定要嚴格保密。以致羅斯福在一段時間裡甚至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也否認這個協定的存在。

1945年8月14日,對史達林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這天,中國國民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如果說《雅爾達協定》的簽訂促使蘇聯出兵東北,那麼《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則是蘇軍進入中國東北之後的直接產物。

此刻,用「十分得意」來形容史達林一點也不過分。他興致勃勃地走到地球儀旁,用手指推動地球儀,向莫洛托夫描繪了蘇聯的邊界線,他的眼光隨同他的手指在蘇聯東部版圖停住了:「這邊怎麼樣呢?千島群島如今是我們的了,庫頁島全是我們的了,您看,多棒呀!就連旅順口、大連都是我們的了。」說到這,史達林吸了一口煙,縷縷煙霧漸漸地飄散開來。史達林意猶未盡,又用菸斗沿著中國東北劃了一條線,激動地說:「就連中長鐵路也是我們的了。中國、蒙古——一切正常……您瞧,對我們的邊界我還能不滿意!」

西伯利亞鐵路大運兵

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本來是沙皇出於侵略中國的需要。幾十年後,這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成了蘇聯向中國東北運兵的大動脈。七十多萬蘇聯紅軍的調動,全靠這一條西伯利亞單軌鐵路。蘇聯把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它作戰物資從9,000至12,000公里外的歐洲戰場迅速調到遠東,而且沒有讓日軍覺察!

1945年5月至8月,蘇聯向遠東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運去了136,000節車皮的部隊和作戰物資。4月到9月,共發出火車1,692列。其中,運送步兵的為502列,運送炮兵的為261列,運送坦克兵的為250列,運送工程兵和其他部隊的為670列。在調運高峰的6月和7月,每天晚上發出的火車平均為26列。當時從西線調到遠東的蘇軍有三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團軍,共12個軍,39個師,使蘇軍在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的兵力增加了一倍。

調往後貝加爾地區的各路大軍首先在喬巴山會合,然後向展開地域開進。從卡雷姆斯卡亞到喬巴山的鐵路是單軌,無法保證正常的車流量。因此,部隊常常要靠兩條腿走很長的路。機械化牽引的炮兵部隊和機械化兵團在赤塔和卡雷姆斯卡亞下車後,至少要行軍600至1,200公里,即使從喬巴山到中蒙邊界也要走250到300公里的路。

同時,還展開了大量作戰物資的運送工作。鐵路工人和民工不分晝夜地搶修鐵路,為保證進度,蘇軍從道路兵部隊抽調了兩個公路橋樑營和兩個公路建築營來支援。第三十九集團軍在沒有鐵道兵修路的情況下,就將工程兵調上來,並且徵用了當地的中國老百姓,修復了哈隆——阿爾山——兆安的線路。在中國老百姓的幫助下,總共修復和改軌2623公里,修復大、中型橋樑39座,小型橋樑60座,5條隧道。

在後勤保障方面,蘇軍建立了200多座大型倉庫、若干所野戰醫院,還有油庫,儲備了供157萬人用的物資。

戰爭的勝負與指揮員的素質有很大關係,日本關東軍畢竟是日軍的一支勁旅,所以在對日作戰的指揮官人選上,史達林非常慎重。他幾乎把蘇軍優秀的高級將領都派往遠東,其中包括華西列夫斯基、麥列茨科夫和馬利諾夫斯基三位元帥。

為了保密起見,三名元帥到遠東時都用了化名。6月29日,麥列茨科夫化名馬克西莫夫到達蘇聯遠東城市伏羅希洛夫(雙城子)。7月4日,馬利諾夫斯基化名莫洛佐夫到達赤塔。7月5日,華西列夫斯基化名華西里耶夫乘專列也到達赤塔。7月3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發出命令,任命華西列夫斯基為遠東蘇軍總司令。

到1945年8月初,蘇軍在遠東共展開了11個合成集團軍、兩個戰役集群、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軍集團和3個防空軍集團、4個獨立航空兵軍,總兵力為1,577,700人,有26,137門火炮,5,556輛坦克,3446架飛機。此外,蘇聯遠東軍還擁有太平洋艦隊、阿穆爾地區艦隊。

根據中國東北的地形分布,蘇軍在兵力上作了如下配置:

濱海集團軍群,由麥列茨科夫元帥指揮,下轄紅旗第一集團軍、第五集團軍、第二十五集團軍、第三十五集團軍、機械化第十軍、空軍第九集團軍,共60萬人。突擊方向為牡丹江地區,進而攻占哈爾濱、長春,並會同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方面軍作戰,是蘇軍在東部地區的主要攻擊方向。

遠東方面軍,由普爾卡耶夫大將指揮,下轄第十五集團軍、紅旗第二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和空軍第十集團軍,共30萬人。這些部隊大都屬於遠東軍區,沒有經歷過蘇德戰爭的鍛鍊。其突擊方向為:沿黑龍江直指哈爾濱,積極支援後貝加爾方面軍和濱海集團軍群,是蘇軍的次要打擊方向。

後貝加爾方面軍,由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下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第五十三集團軍、第三十六集團軍、蘇矇混合騎兵機械化集群和空軍第十二集團軍,共60萬人,蘇軍在遠東唯一的坦克集團軍配備在該方面軍。突擊方向有兩個:一是以坦克集團軍為主,穿越浩瀚的沙漠、遼闊的草原和綿延起伏的大興安嶺,插入偽滿「首都」新京(長春)和東北的工業中心瀋陽;二是以機械化集群向長城以北推進,直指張家口、多倫一線,牽制日本華北方面軍。

根據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從8月5日起,濱海集團軍群改稱遠東第一方面軍,遠東方面軍改稱遠東第二方面軍。原定於8月11日發動的進攻,因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而提前了兩天。8月7日下午4時30分,蘇軍最高統帥部給華西列夫斯基發來訓令:後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第二方面軍將於8月9日開始軍事行動。

日本對《波茨坦公告》說「不」

波茨坦位於德國首都柏林西南30公里處,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史達林、杜魯門和邱吉爾在這裡舉行了代號為「終點」的秘密會議。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國首腦的最後一次會晤。儘管會議主題是討論歐洲問題,但對日作戰問題在會議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三國外長為此舉行過多次會談。

7月15日,杜魯門和邱吉爾首先到達波茨坦。7月17日上午,史達林率領蘇聯代表團抵達這裡。7月17日下午5時10分,三巨頭在塞西林宮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議。

美國助理國務卿格魯早在5月5日就將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初稿起草完畢。當時,格魯建議立即發布這份公告,以配合盟軍在沖繩的作戰。美國軍方則堅持要等到日本拒絕投降後,盟軍進攻日本本土時才發表,但杜魯門決定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發布。7月24日,杜魯門同邱吉爾就草案的內容進行磋商,雙方同意邀請中國參加。隨後,杜魯門將公告的文本發給蔣介石,徵求他的意見並在公告上簽字。可是,電報在檀香山通訊站轉送的過程中被耽擱了。直到晚上8時35分,在重慶的赫爾利才收到電報。深夜,電報全部被譯成中文,然後遞給蔣介石。雖然蔣介石表示贊同,但他希望在發布公告時,將三國首腦名字的順序調換一下,把他的名字放在邱吉爾的前面。這樣,他在國際國內都有點面子,而且在國內也會使他處於有利地位。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心意,杜魯門同意了。

7月26日晚9時20分,美、中、英三國向日本發出由杜魯門、蔣介石和邱吉爾簽署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全文共13條,主要內容有:美國總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爭」;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的陸海空部隊,經由西方調來的軍隊和空軍的增援,業已增強多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德國的結局可以作為「日本人民之殷鑑」;「日本必須決定一途」,是繼續一意孤行,而「使日本帝國陷入毀滅」,還是「走向理智之路?」;「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他途可循,吾人亦決不猶豫遷延」;「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使其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者在內,將處以法律之嚴厲制裁」;消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允許日本保留其經濟所必需及足以償付實物賠償之工業,但「使其重新武裝作戰之工業不在其內」;在上述目的達到以及依據日本人民的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的政府後,同盟國占領軍隊當即撤退;「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動之誠意予以適當及充分之保證」,否則,「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蘇聯當時沒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字,事先美國也沒有徵求蘇聯的意見,只是在公告發布的當天,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才派人急匆匆地將一份副本送給莫洛托夫。蘇聯要求把公告發布的時間再推遲三天,但美國沒有同意。實際上,蘇聯接到副本時,公告已經發布了。不過,在波茨坦會議召開之前,美國在起草公告時曾將蘇聯列入了簽字國。但在公告發布前夕,杜魯門總統將這一條刪除了。8月8日,蘇聯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時,又表示要參加《波茨坦公告》。

7月27日,東京時間早晨6時,日本廣播電台收聽了《波茨坦公告》的全文。公告的發表,引起日本統治集體內部的混亂。當天,日本首相鈴木主持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用一整天時間討論日本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的立場問題。出席會議的有首相鈴木、外相東鄉茂德、內務大臣木戶、陸相阿南惟幾大將、海相米內大將、國務相安井;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陸軍總司令東條英機、海軍上將豐田,天皇也參加了會議。

東鄉茂德認為,公告不是「敦促無條件投降的命令」,所以勸日本天皇要以「極其慎重的態度」對待這一通牒。其實,7月25日,東鄉茂德曾致電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要他會見莫洛托夫,表示日本「真誠希望結束戰爭」。但是,東相茂德又提出:日本想以「十分合理的條件來終止戰爭」,也就是保留天皇。在日本人看來,天皇的存在是關係到日本民族「生存和榮譽」的問題。只有在保留天皇的前提下,日本才會投降。反之,日本不會接受無條件投降。所以,東鄉茂德在電報中說:「萬一美國和英國一定要堅持解決這個形式上的問題,那麼,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為了這麼一點事情除了堅持打到徹底垮台之外,別無其他辦法。」

事實上,美國在起草《波茨坦公告》時,曾有人提出以保留天皇制度為日本投降條件,但沒有被採納。不過,從公告的內容來看,既沒有說廢止天皇,也沒有說要保留天皇,實際上迴避了這個問題。加之蘇聯沒有在公告上簽字,所以,東鄉茂德堅持不要從正面拒絕《波茨坦公告》,靜觀蘇聯的動向,再作定奪。

但是,以阿南惟幾、豐田等為代表的軍方人士態度十分強硬。阿南惟幾認為,現在就談論結束戰爭還為時尚早,日本陸軍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豐田則明確表示:「這個公告是荒謬的,應不予考慮。」

軍方堅持認為,為了不影響日本軍隊決戰計程車氣,主張不要公布《波茨坦公告》,如果真要公布,也應附上一項聲明,表示堅決反對。爭論的結果,鈴木屈服了軍方的壓力。雙方達成協議,決定向外界公布一份經過刪改的公告文本,日本政府對此不作評論。

可是,那些好事的記者卻不這麼認為。就在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召開的當天,日本報紙《朝日新聞》冠以醒目標題《可笑的事情》,披露了這件事。還為此加了評論:「聯合宣言不具有什麼重要意義,它只會更加增強政府把戰爭勝利進行到底的決心。」

7月28日,鈴木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波茨坦公告》不過是開羅宣言的改頭換面而已。因此,「政府認為公告並無任何主要價值,只有對它置之不理,我們只能為戰爭到底向前邁進」。

當天,美國無線電監聽員報告說:東京電台重申日本政府作戰的決心,把盟國的聲明說成是「不值得考慮」。

很快,《紐約時報》便以「日本正式拒絕盟國促其投降的最後通牒」為標題,表達了美國領導人對日本政府對公告反應的理解。

7月30日,日本的一家報紙《昭南新聞》以極其強硬的語氣宣稱:「如果敵人想結束戰爭,那麼,讓他們向日本投降吧。指望日本向他們投降的想法是荒謬的。」

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的結果,一是招致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二是招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蘇聯向日本宣戰

進入8月份,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8月8日,東鄉茂德在萬分焦急之中又給佐藤大使發去電報,稱「局勢急轉直下,必須儘快澄清蘇聯的態度。請再作努力,並急復告」。

可是,這個時候,史達林考慮的已不是調停,而是如何對日本宣戰的問題。莫斯科時間8月7日下午4時30分,史達林簽署命令,要求蘇聯遠東紅軍做好準備,於9日零時開始進攻。

8月8日,莫洛托夫電告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8月8日白天,您將收到一封我們遞交給日本政府的緊急電報。確實保證立即將密碼譯出來並及時交與收件人。」

與此同時,佐藤按照東鄉的電報指示去聯繫莫洛托夫,試圖做最後的努力。莫洛托夫通知佐藤,於8月8日晚8時約見他。稍後,莫洛托夫又將約見的時間提前了三個小時,改在下午5時。

佐藤準時赴約,見面後。莫洛托夫並沒有談論蘇聯出面調停之事,而是向佐藤宣讀了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書:

希特勒德國被打敗後,日本成了唯一的仍在繼續戰爭的國家。7月26日美英中三國關於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的要求遭到了日本的拒絕,於是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停遠東戰爭的建議便失去了一切基礎。鑑於日本拒絕投降,同盟國建議蘇聯政府加入反對日本侵略的戰爭,以縮短戰爭的時間,減少犧牲,並促進迅速恢復普遍和平。蘇聯忠於其同盟的義務,接受同盟國的建議,並已參加7月26日同盟國的公告。蘇聯政府認為,這項政策是唯一能夠使和平儘快到來的手段,它將使人民免於進一步的犧牲和苦難,並給日本人民提供一個可能性,使其免於受德國拒絕無條件投降後所遭到的那種危險和毀滅。鑑於上述理由,蘇聯政府宣布從明天即8月9日起,蘇聯政府將認為它與日本處於交戰狀態。

莫洛托夫念完宣戰書後,佐藤立即追問道:「所謂自8月9日進入戰爭狀態的時間,那就意味著8月8日是和平狀態、自9日起為戰爭狀態嗎?」

「是這樣的。」

佐藤又問莫洛托夫:「我可以把這個消息通知日本政府嗎?」

「當然可以,你想發什麼樣的電報就發什麼樣的電報,甚至可以用密碼。」

實際上,日本大使館的電話線在佐藤回來之前就已經被切斷了,佐藤只好寫了一封明碼電報,派人送到莫斯科電報局發往國內。可是,佐藤的電報並沒有發出去。

其實,佐藤的電報發或不發都是一回事,因為莫斯科時間8月8日下午5時,已是東京時間8月8日晚11時。佐藤5時30幾分回到大使館,這時,東京時間已經是11時30幾分了,距次日零時蘇軍發動進攻只有20幾分鐘了。也就是說,莫洛托夫向佐藤宣讀戰書的這段時間,蘇聯紅軍已經進入了攻擊點。況且,大使館的電話線已被破壞,佐藤想告訴國內,也來不及了。所以,蘇聯紅軍向關東軍發動進攻時,日本並沒有得到任何消息。

直到8月9日凌晨,日本通過同盟社收聽到一則國外廣播和來自長春關東軍司令部關於蘇聯紅軍進攻的報導,方才得知蘇聯已經向日本開戰。

當天上午,馬立克要求會見東鄉茂德,但是,東鄉茂德直到8月10日上午11時15分才會見了馬立克。見面後,馬立克將一份遲到的宣戰書遞給了東鄉茂德。

百萬大軍越過邊境

8月9日零點10分,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

對於蘇軍的進攻,關東軍一點準備也沒有。仗打起來的時候,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竟然還在大連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日本的歌舞演出,全然不知邊境線上所發生的一切,等接到蘇軍開戰的消息後,才匆匆忙忙地於8月9日下午趕回長春。

起初,關東軍在參謀長秦彥三郎的主持下,只是下達了一項應急的作戰命令:

(一)東正面蘇軍業已開始進攻。

(二)各方面軍、各軍及關東軍直屬部隊,對各入侵之敵務必儘速排除,準備全面開戰。

據關東軍司令部參謀草地貞吾回憶:「當時對蘇軍的進攻,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式進攻,還是局部的或一時的進攻,並不能十分肯定。因之,還不能下達按計劃發動全面作戰的命令。」

直到清晨,關東軍綜合各方面的報告,才得出蘇軍已經開始全面進攻的結論,便急匆匆地於凌晨6時下達了全面作戰的命令:「各方面軍及各軍根據關東軍作戰計劃粉碎各入侵之敵。」

日本當局一直擔心蘇聯參戰,現在木已成舟。加之美國於8月6日、8月9日連續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對於同盟國的雙管齊下,8月9日,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是戰還是降的問題。會議爭論不休,一直開到晚上11點多。最後,天皇作出決斷:結束戰爭。

經過近一周的激戰,8月14日,蘇軍各集團軍已經成功地越過了原始森林、高山大漠,正在茫茫的平原上迅速向東北腹地推進。就在這天,日本政府向美、英、蘇、中四國政府發出照會:「(一)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條款事發出詔書;(二)天皇陛下準備授權並保證他的政府和帝國大本營簽署為執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所必需的條款。天皇陛下還準備命令所有陸海空軍當局和所有在他們統轄之下的各地部隊停止作戰行動,繳出武器,並發出盟軍最高統帥為執行上述條件所必須的其他命令。」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時,日本著名播音員和田信賢對著麥克風說:「從現在起,天皇陛下對全體國民親自宣讀詔書,敬謹開始玉音播送。」和田信賢的話音剛落,廣播裡響起了日本國民熟悉的音樂,那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樂曲。國歌播完後,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

朕深鑑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採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8月14日下午4時,通化關東軍司令部(8月11日,關東軍將司令部遷往通化大栗子溝)接到留守在長春的第二課原野博起參謀的電話,說東京有重大問題相告,請總司令官必須返回長春。於是,山田乙三和秦彥三郎急匆匆地趕往長春。到長春後,又接到日本大本營的電報:「明天十五日正午,將有重要廣播,請收聽。」

日本天皇雖然發布了投降詔書,但關東軍的抵抗並沒有停止下來。所以,莫斯科最高統帥部命令蘇軍繼續進攻。為此,8月16日,蘇軍總參謀部在《真理報》上發表聲明:

1.日本天皇8月14日關於日本投降的公告只是關於無條件投降的一般性宣言,對武裝部隊還未發出停止戰鬥行動的命令,日軍武裝部隊依然繼續抵抗。

2.只有當日本天皇命令自己武裝部隊停止戰鬥行動並放下武器,而且這一命令確實付諸實行時,日本武裝部隊才算投降。

3.有鑑於此,蘇聯遠東武裝力量將繼續同日本作戰。

8月16日,蘇軍紅旗第一集團軍攻克了牡丹江市,消滅日軍四萬多人。後貝加爾方面軍向前推進了250至400公里,前鋒已直指東北中心地帶。至此,蘇軍在東北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當晚,關東軍司令部召開幕僚會議,這是決定關東軍命運的一次會議。會議圍繞三套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第一,作戰到底;第二,繼續戰爭,在有利條件下相機停戰;第三,立即停戰。

會上,同意第一種方案的人占了多數。在此情況下,總參謀長秦彥三郎表示:「我們作為軍人,除服從陛下命令,別無忠節之道可言,否則,將永世成為亂臣賊子。那些頑固堅持作戰的人,最好是先把我的頭顱砍下來,然後再繼續戰爭。」山田乙三也強調說:既然「聖斷已下,本軍只能奉戴聖旨,全力以赴終戰」。

就在同一時間,日本大本營向關東軍連發兩道命令,要求關東軍停止作戰行動並同蘇軍進行交涉。8月17日清晨,關東軍發出停止抵抗的廣播。下午5時,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大將致電蘇聯遠東軍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說關東軍「奉天皇之命停止軍事行動」,向蘇軍繳出武器。晚上7時,日軍飛機在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駐地投下兩個信筒,內有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關於停戰的請求。

實際上,關東軍並沒有真正停止戰鬥,有的地方,日軍甚至還在向蘇軍發動反擊。有鑑於此,華西列夫斯基電告山田乙三:「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曾發報給遠東蘇軍司令部提議停止軍事行動,但卻隻字不提滿洲的日本武裝部隊的投降問題。同時,日軍在蘇軍戰線的一系列地段上卻發起反攻。茲向關東軍司令部提出,從8月20日12時起在全線停止對蘇軍的任何戰鬥行動,放下武器,繳械投降。之所以提出上述期限,是為了使關東軍司令部停止抵抗和投降就俘的命令能夠下達到自己的所有部隊。一俟日軍開始繳械,蘇軍即停止戰鬥行動。」

8月18日下午,關東軍司令部向所屬部隊下達了投降命令,並通知了蘇聯遠東軍司令部。下午7時,扎別林指揮120名蘇軍空降兵在哈爾濱機場降落。在那裡,他們遇見了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此時,秦彥三郎受關東軍司令部的派遣,到哈爾濱同蘇軍進行交涉。蘇軍全權代表謝拉霍夫少將向秦彥三郎通報了蘇軍的最後通牒。

從8月19日這天起,關東軍開始有組織地向蘇軍投降。當天拂曉,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全權代表阿爾喬緬科飛抵長春關東軍司令部。在蘇軍代表面前,山田乙三摘下佩刀,遞給蘇軍代表,然後在投降書上簽了字。當晚,關東軍司令部大樓上的太陽旗不見了,換上了印有錘子和鐮刀的紅旗。

8月19日下午,蘇軍進入瀋陽。隨即,五萬多名日軍繳械投降。另外,蘇軍還在這裡俘虜了末代皇帝溥儀。8月20日,關東軍第五軍司令官清水帶著5名將軍來到牡丹江蘇軍紅旗第一集團軍指揮部,向蘇軍投降。8月22日,哈爾濱日軍第四軍43,000人向蘇軍投降。同一天,蘇軍進入大連。

1945年9月,八路軍挺進東北,積極配合蘇軍作戰,並從蘇軍那裡得到大批武器彈藥。蘇軍撤退前,將70萬關東軍的裝備交給了中共軍隊。僅第一、第二兩個方面軍移交中共軍隊的武器就有: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1,200挺機槍、680座各種軍用倉庫、松花江艦隊的船隻。另據原八路軍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回憶,瀋陽蘇軍曾將日本關東軍最大的武器倉庫——蘇家屯倉庫交給他們看管。他們打開倉庫,發現裡面的武器可以裝備幾十萬人,他們「先後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的迫擊炮、野炮和山炮」。不僅裝備了自己和到達東北的其他部隊,而且還向山東運送了一批武器彈藥,僅子彈和炮彈就有五百多萬發。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百年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927/62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