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遼寧八省區遇經濟嚴冬 大連外企倒閉海鮮店無生意

「經濟下行的嚴重性是想到了,但是沒有想到『風暴』來得如此迅猛,遼寧竟成了全國倒數第一位。」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朱軍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目前遼寧面臨的壓力和危機感前所未有。

在全國31個省份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中,遼寧以2.7%的GDP增速,排名墊底。自2003年東北振興開始,遼寧維持了近十年兩位數的GDP增速,在這兩年顯現疲態,尤其從去年開始,其經濟增長呈自由落體式運行軌跡。

不僅是遼寧,整個東北三省經濟表現都難以讓人樂觀,黑龍江、吉林以5.5%、6.3%分列全國倒數第三位和倒數第四位。緊隨其後的河北(6.5%)和內蒙古(6.9%)分列倒數第五位和倒數第六位。

排在倒數第二位的煤炭大省山西,前三季度2.8%的GDP增速遠低於去年同期的6.1%,經濟發展處在最困難的時期。

相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6省「寒氣逼人」的經濟形勢,地處西部的寧夏和甘肅,前三季度的經濟表現則「溫暖」許多,分別為7.6%、8%。然而在這份數據背後,卻隱藏著寒意。

儘管不能簡單以GDP增速論英雄,但GDP是比較合理的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至少可以直觀地反映其經濟運行現狀。然而,單以經濟增速的快慢來評論一個地區的經濟形勢,也難免偏頗。

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分8條線路,從今年9月下旬開始,分赴上述8省區20多個城市,歷時兩個月進行實地走訪,以深入探尋這些以重化工業、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省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實際困難、原因、應對措施及效果。

就經濟下行的現狀而言,通過調研,我們發現,8個省區中,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大多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其中,工業經濟普遍低迷,從具體行業看,煤炭、鋼鐵、有色、水泥、電力、冶金、食品七大行業增速回落明顯,相關產業企業利潤增幅收窄,甚至出現虧損。就業問題顯現,人才流失現象凸顯。

目前,8省區既面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延續;「兩難」問題增多等多重挑戰,同時也承受著它們共有的陣痛——以重化工業、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向多元發展的艱難轉身,並積極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亦不乏諸多發展亮點。

GDP增速大多低於全國水平經濟發展處於艱難期

在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調研的8個省份中,除寧夏、甘肅之外,其餘六省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低於全國6.9%的水平。長期以來過度依賴資源能源、重化工業占比較大的省份,比如,煤炭大省山西、內蒙古、遼寧,鋼鐵大省河北,還有石油占半壁江山的黑龍江,在「三期疊加」的影響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其中,遼寧、山西經濟發展處在最困難時期。

「前幾年生意不錯,但從去年開始就不行了。」在大連市某海鮮市場走訪時,一對經營螃蟹生意的夫婦向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反映,現在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

他們說,前些年,大連外企比較多,附近住了很多在外企上班的年輕人,他們收入高、捨得消費、喜歡吃海鮮,生意很好做。但是,從去年開始,周邊的外企紛紛倒閉或外遷,原來在這些企業上班的人也隨之離去,來買海鮮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從高速增長到急劇下滑,遼寧經濟這兩年更是遭遇酷寒。今年以來,繼一季度增速下滑至全國倒數第二位後,上半年和三季度更是跌落至全國倒數第一位。

其實,整個東北三省的經濟在2011年就已經顯露出疲態,2012年,GDP增速開始一路向下。2013年,經濟增速已經低於全國各省區市GDP的平均增速。2014年,GDP增速更是滑出合理區間,位列全國後五位。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同比仍未見好轉,排名依然整體靠後。

與遼寧類似,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經濟雖然環比增速有所加快,但同比增速回落幅度較大。今年前三季度2.8%的GDP增速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6%。

「山西經濟已經見底了,現在停產的一大片,傳統非周期性行業經營困難。」山西省中小企業局發展規劃處處長鄭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採訪時對山西當前的經濟形勢憂心忡忡。

同樣憂心的還有石家莊市政協副主席、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當得知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正在石家莊採訪,並約請他發表對當前河北經濟形勢的看法時,武義青表示,要好好聊聊。他說,2013年至今,河北經濟下行壓力一直比較大。

作為全國鋼鐵、玻璃生產大省和重要的水泥、煤炭生產基地,河北既面臨著經濟發展的艱巨任務,又面臨著調整結構、壓減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的巨大壓力。

河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經濟增長與全國保持了較為一致的回落趨勢,增速較上半年降低0.1個百分點,為6.5%,雖高於去年同期水平,卻仍未跑贏6.9%的全國水平。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寒意正侵襲著各個省區經濟的整體運行與微觀主體,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7省份相比,內蒙古是調研的8個省區中唯一環比增速放緩的省份。

在經濟下行大背景下,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同樣受到大的影響,這也讓原本陷入困境的內蒙古在冬日中更加困難。通過一組數據來感受一下內蒙古各行業的狀況:今年前三季度內蒙古自治區高耗能企業利潤下降71.7%;裝備製造業企業利潤下降27.3%;冶金建材企業利潤下降41.7%;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7.3%;煤炭行業實現利潤250.2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4%;虧損企業虧損額56.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

然而,正當其他6省區遭遇經濟下行的陣痛時,寧夏、甘肅卻迎風而立,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跑贏了全國水平,但對於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的寧夏來說,當下仍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

再將視線轉到西部省份甘肅,今年前三季度GDP8%的增長,與其他7省區,特別是一些地方經濟「斷崖式」下滑相比,數據表現格外搶眼。

然而,在走訪中,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得到的反饋是,無論從政府還是企業,大家早已感覺到了經濟下行所帶來的陣陣寒意。甘肅省委黨校教授張建軍指著與省委黨校相隔不遠的一棟大樓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今年經濟特別不景氣,中鋁公司連城分公司表現比較典型,已經宣布全面實施彈性生產。」

張建軍說,該樓就是連城鋁業分公司出資修建的,但自從建成後就一直沒能搬上去,據說是因為建成後企業資金鍊緊張,後續沒有資金投入裝修。

多位受訪者表示,當前甘肅經濟回穩動力和下行壓力仍在相持,新的增長動力培育和傳統增長動力減弱繼續並存,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走訪發現,除了受外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這一大環境影響之外,8省區中,近兩年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問題是工業經濟表現不佳,它們中一些地區已經或正在經歷著一場推進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升級的陣痛。

工業經濟持續低迷產業結構遭遇「天花板」

在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的8個省區中,從今年上半年及前三季度工業經濟表現看,低位運行,持續低迷的現象較為普遍,其中,寧夏、山西及東北三省工業經濟發展陷入瓶頸,一些城市甚至出現了負成長。從行業看,煤炭、鋼鐵、有色、水泥、電力、冶金、食品六大行業增速回落明顯,相關企業利潤增幅收窄,甚至出現虧損,倚重資源型、重化工的產業結構遭遇「天花板」。

在寧夏,「工業生產者的價格指數已經連續48個月下降,工業生產總值又占到寧夏全區生產總值的38%左右,所以工業生產總值的下滑,對寧夏整體的經濟態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處處長楊瑞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採訪時如是說。

不僅如此,寧夏信貸增速下滑幅度之大也令人吃驚。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正虎向調研組介紹說,今年以來寧夏地區信貸增速下滑速度非常大,信貸增速曾連續10年都在18%—22%左右,而今年9月末同比增長只有12.1%。

在山西,工業經濟增速降幅持續擴大,能源原材料工業總體呈現疲軟態勢,企業效益大幅下滑,財政收入同比下降,主導產業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山西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9%,降幅較一季度擴大1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2個百分點。工業增速連續10個月處於負成長區間,企業虧損面達48.7%。其中,煤炭、冶金、電力、焦炭、化學、建材、食品、紡織等8個行業負成長,下拉全省工業4.6個百分點,成為工業負成長的主因。

煤炭及其相關產業運行困難,直接影響山西全省財政收入增長及就業和社會穩定。2015年上半年,該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5億元,同比下降7.8%。其中稅收收入下降15%,自2014年8月以來已經連續11個月累計負成長。市縣財政增收壓力也進一步加大,11個市中8個市出現下降,86個縣出現負成長。

東北三省工業增速仍偏低,尤其是黑龍江和遼寧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只有-0.1%、-5.5%,仍是負數。在投資方面,除了吉林上半年投資增速為12.1%,與全國差距不是很大外,黑龍江、遼寧的投資增速分別只有1.6%、-13.3%,在全國排名靠後。

吉林省統計局提供給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的十個主要行業,除汽車產業下降14.9%以外,其餘9大行業全部實現正增長。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改變吉林省經濟不景氣的現狀。

「黑龍江的能源產業比重過大,占GDP總量的60%,一個油城加四個煤城如果遇到困難,黑龍江經濟就不可避免地下滑了。」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陳永昌的話一語中的。

黑龍江省工信委提供給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的數據顯示,占黑龍江工業經濟半壁江山的大慶市工業經濟今年首次出現負成長,前三季度為-4.3%,對黑龍江全省影響較大;四大煤城之首的雞西,工業經濟增長前三季度為-4.2%。

大慶市工信委副主任崔天久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採訪時說,今年1—9月份,大慶市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03.5億元,同比下降4.3%。油田公司的累計原油產量在今年1—9月份是2896.1萬噸,同比下降3.6%,天然氣產量是26.02億立方米,增長了1.9%。

但調研發現,在大慶工業占比中,石油產業還是占大頭,規上石油產業還是占大慶市規上的將近70%,石油公司1—9月份實現增加值701.4億元,而去年是1788億元,這無論對大慶,還是對黑龍江省,影響都巨大的。

「大慶的經濟增長之前從沒有出現過負數,今年卻是負成長,油田公司也首次出現工資延後的現象。」崔天久如是說。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雖然河北省工業生產低位平穩運行,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依然呈現亮點。

河北省統計局提供給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183.1億元,同比增長4.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6%;股份制企業增長4.6%,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增長3%。七大主要行業增加值增速與上半年相比呈「三加快一持平三減緩」態勢。其中,石化、醫藥、食品上半年增速加快,鋼鐵、建材、裝備製造增速放緩,紡織服裝業增長基本持平。

「傳統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新的產業還沒有跟上來,河北目前就處在這樣一個結構調整『陣痛期』,也是轉型升級的艱難期。」武義青說。

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企業限產停產成常態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在8省區走訪了解到,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與之相關的企業出現大面積限產停產現象。

曾經,煤炭是山西經濟發展的頂樑柱和晴雨表,如今,一噸煤的利潤不及一瓶礦泉水的價格。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成為煤市疲軟的「重災區」而身陷困境。

2014年,山西省原煤產量達到97670萬噸,同比增長1.47%,再次超過內蒙古,重返第一產煤大省地位。在此之前,山西的煤炭產量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下降。2013年和2012年,該省產量增幅分別為4.91%和16.55%。2015年國內煤炭市場仍將弱勢運行,供應過剩局面難以出現根本轉變。山西的煤炭產量將繼續處於增長趨勢,全年產量有望接近10億噸,增幅比去年稍高。

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處處長陳國偉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煤焦冶電四大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85%以上,除了一些新興產業或傳統產業中的某些產品,比如煤層氣和水泥外,支柱產業可以說幾乎全部產能過剩,開工率也不足。」

聚焦到城市,有「寧夏工業搖籃」之稱的石嘴山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主要經濟增長依靠煤炭,近兩年由於煤炭價格的大幅下跌,及產能過剩的影響,目前在該市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一處於停產狀態,三分之一處於半停產狀態,另外三分之一勉強維持正常生產。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停減產企業136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57%。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走訪發現,在寧夏全區,企業經營困難狀況已由小微企業蔓延至大中型企業,由普遍競爭性行業蔓延至相對壟斷行業。

同樣的問題,顯然更有體會的還非企業莫屬。乾豐能源集團擁有煤電化產業和煤礦,自成產業鏈,總資產達30多億元,這家企業所在城市七台河,有大大小小15家焦炭廠,生產焦炭、焦油和從事煤炭深加工。

「今年上半年,這15家焦炭廠中只有5家還在生產,今年8月15日,乾豐也停產了。」乾豐能源集團總經理張琳向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表示,乾豐曾經年上稅超億元,是黑龍江省的納稅大戶,被給予轎車獎勵,「煤炭行業陷入困境之後,這家企業的經營也陷入困境,有大量銀行貸款要還,也有大量欠債要不回來。」

不僅僅是煤炭,河北的鋼鐵產業鏈同樣進入近年來最冷的時期。

河北是我國鋼鐵第一大省,其鋼鐵產量一直高居全國首位,曾經占全國鋼鐵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雖然今年有所下降,但仍是目前鋼鐵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地區。

今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旺,鋼材市場價格持續下滑,鋼企效益由升轉降,生產經營形勢非常嚴峻。

就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建材、有色冶金、電解鋁等傳統行業產能出現嚴重過剩的情況,以及相關企業生產經營的艱辛,在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走訪時,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也真實體會了類似的感受。

在甘肅,由於市場環境變化和政策調整的雙重影響,企業停產限產問題更為突出,9月末,該省內鐵合金、電石、碳化矽等高耗能企業開爐比例為28%,比正常年份低約20個百分點;酒鋼集團山西翼城鋼廠、榆鋼相繼停產;華鷺鋁業8月份已停產8萬噸,計劃年底前關停剩餘15萬噸生產線,蘭鋁已經關停2萬噸200KA生產線,連鋁計劃11月初關停40萬噸生產線,有色冶金等高載能企業減產停產,造成上游電力、煤炭企業需求大幅下降、同步減產。

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舉步維艱

在8省區走訪中,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發現,受國內經濟下行影響,不僅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日子不好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也舉步維艱,市場准入、財稅負擔、融資途徑、平等權益等老大難問題越發凸顯。

以內蒙古為例,當地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與地方政府的互通儲在嚴重滯後、政策的不平等對待、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不同步等問題。這些都使民營企業們無法充分享受到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同樣一個政策,對於國企肯定是會先行一步,包括資金支持等都能給予相應扶持與配套。可民營企業,做著國家示範項目,比如節能減排,但即使做得再優秀,但卻什麼政策都享受不了。然而,改革的成本、負擔等負面後果卻都拋給了民企。」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張秀芬坦言。

中小微企業是山西近幾年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力量,完成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在全省接近半壁江山。山西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武晨陽向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介紹,受山西經濟下行影響,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增速下降1.99%,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虧損面擴大,排在全國第30位。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了解到,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內蒙古自治區仍然突出。內蒙古自治區80%以上的中小微企業得不到銀行貸款,中小微企業貸款成本一般是大企業的3—5倍,與中小微企業對我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相匹配。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資源型行業、產能過剩內蒙古自治區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上升,銀行放款難和小微企業貸款難並存。

包頭市威豐電磁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鵬程認為,企業創新的所有資金都要靠企業去籌措,難度確實很大,政府是否應該給予一定的幫扶,讓企業不要在創新資金上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術當中去。

「像現在包鋼集團欠公司款,以前結帳時間短,結帳快,現在變成一個月結一次款,每次僅還欠款額的10%左右,欠款在一千萬元以上才還20%,這樣以來,嚴重製約著企業的資金周轉。」劉鵬程說。

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人才流失現象凸顯

此輪經濟下行給企業經營帶來的種種困擾或許只是暫時的,但由此帶來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及人口流失、人才流失問題對一個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而這一現象,在中國經濟時報此次調研中,東北三省表現得尤為明顯。

「現在我們需要大量的運維隊伍、技術人員。」黑龍江中惠地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佰華向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介紹,中惠地熱是電採暖行業,屬於新興產業。作為黑龍江的本土企業,就應該在當地發展壯大。但後來隨著企業規模、產能的擴大,張佰華逐漸發現,招不到適合的人才了。「對於技術型的人才,現在也有南方企業專門到我們企業挖人。每一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都是需要付出企業大量的資本和時間,要付出很多風險代價才能形成的這樣一個群體,但是這個群體現在已經快速地南移了,至少在東北三省很少了。」張佰華對此也很無奈。

「我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生長二十幾年的地方,但是大學畢業後能應聘的崗位和機會都有限。公共資源和生活服務不如北上廣深等地,如果沒有能力進入國企央企,那不如出來打拼。」一位來自黑龍江的「北漂」對調研組表示。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在黑龍江採訪時發現,不僅是人才外流,這裡人口外流現象也特別嚴重。

「10年前雞西市約194萬人口,而現在對外公布的戶籍人口約186萬。最直觀的感受是身邊上大學走出去的孩子很少有回來的。」雞西市發改委一位副主任接受調研組採訪時表示,事實上,有很多人戶籍在黑龍江,但人在外省生活工作。所以,目前黑龍江的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差距很大。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共流出人口400餘萬,刨去流入的人口,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出180萬。相比之下,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入36萬。對於這組數字雖然存在爭議,但「招聘難」、「技術人才缺失」是黑龍江企業在接受調研組採訪時普遍提到的,多位官員和專家均不否認東北人口淨流出情況加劇的現象。

與人口大量流失相對應的是,目前黑龍江低生育率與人口老齡化在加劇。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離去,使黑龍江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更快的老齡化現象。

山西、河北、內蒙古、寧夏和甘肅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人才外流的現象,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走訪了解到,那些人不願意留在本地工作的原因,還與當地的思想觀念落後,市場意識薄弱有關。比如,山西各個層面的「煤思維」、「煤依賴」早已廣受詬病,當地政界、學術界乃至煤炭業界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雲向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表示,資源型地區最大的缺陷是市場經濟意識太差。

「山西也有很多小的民營經濟。比如說祁縣的玻璃器皿,太谷的瑪鋼,定襄的法蘭都很有名的,改革開放初期就很有名,但是現在看發展不大。為什麼?因為沒有市場意識,還是原來生產什麼就賣什麼,沒有市場營銷的這種概念,營銷方式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找老鄉,碰運氣,不是企業專門把營銷作為策略來做,所以就做不大,做不強。

思想觀念保守,市場意識薄弱並不是山西「獨有」,河北、寧夏、甘肅、內蒙古等省份都存在,東北三省更不用說。

寧夏發改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樊建民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調研組,部分寧夏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不願意走出去尋找機會,過於依賴國家政策。同時,還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心態。寧夏地區的南北差距較大,發展快的地方和較為落後地方相比較,自身容易得到滿足。而落後地區由於看到與發展較快地方的差距,對自身信心不足,以至於寧夏地區整體發展的動力不足。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財經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230/66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