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因為這些 北方人曾經比南方人活得長

歷史上冷僻的羋八子如今靠著一部電視劇家喻戶曉——這位女性從濕熱的南方出發,深入北地,留下不少事跡後,享壽七十五年以上,因病去世。

這故事本來沒什麼特別的,但當你發現那會兒的楚國國君多數壯年謝世或青年夭折,你會發覺作為楚人的羋八子是難得的高壽。難道跑去秦國生活以某種形式延長了她的壽命?民以食為天,今天壹讀君(微信:yiduiread)想從和人壽命息息相關的飲食條件說起,看看那時候的楚秦兩國,分別作為南北方的代表,哪個更適合人居住?

算命說會很長壽的特約壹讀君|張彰

天氣熱的楚國,受苦的是腸胃

看看差不多同時期的楚王們:楚肅王在位11年,病逝且無子;楚威王死於心血管疾病,在位11年(順便說一嘴,在楚國的封君與大夫中比較流行的五官科疾病、精神疾病以及骨質增生等病症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最高);楚懷王在位30年,病逝……

言歸正傳,楚文化專家張正明先生在《楚史》中指出:「從熊勇繼位到蚡冒棄位,計得107年,加上從熊渠棄位到熊勇繼位不足10年,則從熊摯紅到蚡冒共十位楚君歷時不過115年左右。熊徇、若敖、蚡冒在位的時間較長,三人共65年。其餘七人合計只有50年左右,平均每人僅得7年左右。從熊延到蚡冒共九位楚君都是善終的,而享國之日較淺,可見那時楚人的平均壽命不長,就連楚君也多數是壯年謝世甚至青年夭折的。」

導致楚人平均壽命不長的原因是什麼呢?竺可禎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說:「周朝的氣候,雖然最初溫暖,但不久就惡化了。周朝早期的寒冷情況沒有延長多久,大約只一二個世紀,到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81年)又和暖了。到了戰國時代(公元前480——前222年)溫暖氣候依然持續。」

而楚國「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後來又遷都至郢、鄀、鄢、陳都、巨陽、壽春,文化政治中心不斷南移,再加上當時的氣候條件,可以想見楚國得熱成什麼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方暑,網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這說明拿冰塊降溫在當時已經是常規手段了。

天氣炎熱帶來什麼問題?病從口入,首當其衝的就是楚國人的腸胃。

天一熱食物便不易保存,劉向在《說苑》中記載了一個「孔子之楚受魚」的故事。他說:「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甚強,孔子不受,獻魚者曰:『天暑遠市,買之不售,思欲棄之,不如獻之君子』。孔子再拜受……」。意思是魚市太遠,賣不掉魚要壞,就要扔了。除此之外,怕食材壞掉無法保存,楚人發展出了食用發酵、風乾食物的飲食習慣。

而屈原的《招魂》還提到南人「稻粢穱米」,司馬遷說其「飯稻羹魚」。什麼意思?就是說楚人的標準飲食就是米飯加魚羹,魚羹還要做的又酸又苦。《招魂》載:「如酸若苦,陳吳羹些」。馬王堆出土竹簡《遺冊飲食》中記載的羹不是苦羹就是酸羹,為什麼是這種口味?怕食材不新鮮,外加容易存放嘛。正因為正餐是這種口味,楚人喜歡吃甜食,還喜歡飲冷飲。

水土好,生鮮多,吃了長寄生蟲

雖然食材很快壞掉是個很頭疼的問題,但楚國人民得益於自家優異的水土條件,並不缺吃的。楚國地勢呈箕形:中部的江漢平原又平又低,西部、北部、東部是山地,南部向洞庭湖敞開。加上楚國境內多水——江、漢、沮、漳,眾多河流形成了千水歸一的向心狀水系,又有雲夢澤,多水且炎熱的自然環境給楚國人帶來了豐富的物產。

由於這川澤之中吃的實在太多,生食鮮味也不少見。《戰國策?宋衛》中墨子就曾經曰過:「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乏,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椴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魚鱉黿鼉可有不少是能生吃的。生吃還是熟吃一方面要看食材,沒事兒生吃馬肉、水牛肉也太慘了,但來份鯽魚刺身,河鮮大拼盤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楚地物產富饒的同時也存在寄生蟲的憂患。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發現的女屍的肝臟和直腸組織中,有血吸蟲卵、蟯蟲和鞭蟲卵。一個貴族都感染了這麼多寄生蟲,普通人可想而知。

兩千年前,北方人為什麼比南方人活得長?|壹讀百科

喜歡野味,天氣熱食物不好保存,偏好冷鮮食……這些問題導致的結果除了寄生蟲外,還有腸胃病多發。《史記?楚世家》中有一段:「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這個「執疵」的「疵」,就是腸胃病。一種可能是寄生蟲引發的腹部腫塊。《淮南子?精神訓》說: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頭,踡而諦,通夕不寐。另一種可能是時疫,比如瘧疾。後來這位仁兄病得實在受不了,就逃到別國去療養了。當時楚國的大夫們還有給病人吃水蛭解決腹部積血問題的。

秦人吃肉、吃乳製品,最緊要,不吃生的

楚地寄生蟲肆虐、瘟疫橫行,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同志們的身體,壽命短也是沒辦法的事。相比之下,秦國的飲食策略要相對安全一些。

商鞅在秦國推行授田制,根據每戶人口相應分配土地,從睡虎地秦簡也能看出來,秦國人對工作量的計算是很詳盡的。推廣幾年之後,家家戶戶不缺糧食,所以彭衛先生認為,在百穀當中,秦人常吃的是粟,而像麥、稻、菽等作物大抵是看不上的。

此外,秦人除了種糧食,還種菜。《豳風?七月》就采詩於秦隴地區,其中寫道:「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七月食瓜……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而秦宣太后主政之時,和西戎連番攻戰,飲食習慣受西戎影響,一度出現了肉類原料為主、糧食蔬菜類原料為輔的情況,而且秦國人是不太在乎禮法的,出土秦簡中抄錄的一條法令是禁止給普通士兵吃牛肉,反過來說明當時在北方軍隊中吃牛肉是常事。

秦國畜牧業發達,一方面有了足量的肉類供給,甚至出現了祭祀後將犧牲拿出來公開販賣的事,另一方面,乳製品在飲食中有了一定地位,這是楚國人所沒有的,也影響到了秦國人的體質。《素問》裡就說:「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導致的結果是容易染風寒,好處是四處亂跑,飲食中有乳製品,骨骼強度還不錯,像長沙馬王堆的女屍那樣全都骨質疏鬆大概是不會。

同樣,北方也有寄生蟲的問題,但人畜分離之後,貴族們感染絛蟲和蛔蟲的機率大概也不大。再加上秦人吃東西是一定要煮熟的。《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提出了「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說明秦人處理食物,煮是比較重要的方法。這種飲食策略比楚國人要來得健康些。

所以有機會穿越的話,如果實在拒絕不了生鮮的誘惑,記得身上多帶點腸胃藥再走,順便讓現代科技造福一下楚國人民。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壹讀的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02/67030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