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胡平:美國人比中國人 更耐得住寂寞

圖片:2015年7月28日,行人們經過北京街頭的一塊寫有「繁榮」的宣傳板。(AFP FILE)

去年8月,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從對比中美生活差異的一句話談起》。文章提到有這樣一句對比中美生活的話:中國是好髒好亂好快活,美國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中國人在美國生活,最大的問題是寂寞。造成寂寞的原因自然是種族差異和文化差異。不過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在美國的中國人固然過得很寂寞,在美國的美國人好像過得也很寂寞(在我們中國人眼裡看來),至少要比在中國的中國人過得寂寞。很多中國人到美國來,好比鄉下人進城,本來圖的是繁華熱鬧,殊不知美國是個大鄉下。我們中國人在美國生活感到寂寞難耐,莫非美國人就耐得住這份寂寞?莫非美國人就是比我們中國人更習慣獨處,更不怕寂寞?

是的。好像是這樣的。美國人就是比中國人、乃至比很多國家的人都更習慣獨處,更耐得住寂寞。這是美國的歷史造成的。想想美國的歷史吧,想想美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是哪種人建立起來的,我們就清楚了。眾所周知,美國是由一些歐洲人遠離故國,漂洋過海,來到北美新大陸定居而建立起來的。新大陸荒無人煙,那些喜歡扎堆、喜歡湊熱鬧的人多半是不會來的,來的必定都是些慣於獨處,耐得住寂寞的人。想想看吧,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捨得下祖祖輩輩生活的文明世界,來到這陌生的荒蕪之地?要有什麼樣的性格和習慣,才能在這樣荒涼孤寂的環境下過得下去、過得自在?正是這種人創造出了美國。

這裡,我再提供一些證據。

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經濟學家提勃爾.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在其名著《無快樂的經濟--人類獲得滿足的心理學》(The Joyless Economy--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atisfaction)一書中告訴我們,和西歐人相比,美國人更偏好獨處。時間安排的數據顯示了最令人震驚的差異。在醒著的時間裡,美國人獨處的時間比西歐人高出50%還多。美國人在家裡,獨自看電視的時間比歐洲人多一倍,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少一半。

證實美國人的獨處傾向的另一個驚人證據是老年人的遷徙。大多數國家的大多數人在退休後都回到原地住,因為他們想接近自己的朋友、親戚、熟人和以前的同事。美國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很多美國老年人退休後移居到氣候溫和的加州、佛州或墨西哥。有些人買一頂帳篷或一輛房車,然後花數月甚至數年,從一個野營地到另一個野營地。還有一些老人購買並住進退休之家。這表明他們不願意和那些與他們共同度過少壯生涯的人們一塊兒生活。這表明他們過去和周圍人們的交往,要麼不多,要麼不深,要麼不珍貴。和其他社會相比,美國人的流動性很大--包括社會流動性和地理流動性。這就妨礙了深厚友誼的形成,而這種深厚友誼卻把其他國家的人栓在了他們的故鄉。

交談是人生一大樂趣。交談至少需要兩個人。西托夫斯基發現,西歐人遠比美國人更愛交談。西歐人,不論是藍領還是白領,在上班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都比美國人愛交談,餘暇時就更不用說了。

在歐洲人中,英國人的性情和美國人很相似,但是英國人要比美國人更熱衷交談。英國人把大量時間花在交談上,和朋友和陌生人,在酒館中熱烈的社交氣氛里。英國的酒館比美國多,英國人平均每月下酒館的次數也比美國人多。法國人和德國人也是如此。西托夫斯基引用統計數據,法國人德國人平均去酒館或咖啡館的次數要比美國人多一倍。

西托夫斯基寫道:在美國,人們去咖啡館酒館不是為了與人交談。而只是為了喝飲料。典型的美國酒吧的設置體現了它的目的:顧客坐在一個又長又直的櫃檯前,面對侍者而不是互相面對,這方便了點飲料,有利於人們默默地飲用自己的飲料,而不是談話。在美國,咖啡館也不是讓人逗留和交談,而只是為了讓人們喝咖啡。有的咖啡店甚至貼出布告,請顧客不要久留。

可是,西托夫斯基說,在大多數--也許是所有--國家和文化里,人們去咖啡館就是為了逗留,他們在此消費僅僅是為店主所提供的逗留許可和逗留空間付費--這種逗留為人們與朋友交談提供了方便,為享受歸屬於某一個群體的感覺提供了方便,無論是來談話還是來傾聽。當然,外國的咖啡店主也追求利潤,他們的辦法是縮小酒杯和咖啡杯的尺寸,讓顧客消費多次飲料份數,這樣,顧客可以長久逗留,店主也能賺到錢。催促顧客快喝快走是店主們最不願意做的事,因為店主們知道,別人主要不是為了喝飲料,別人就是奔著這裡的人群來的,就是為了一起交談來的,就是為了扎堆、為了熱鬧、為了那種氛圍來的。

美國人較少光顧酒館咖啡館,那是不是他們有更多的家庭互訪呢?西托夫斯基說,顯然也不是。美國人常被外國人評論的一個特點是,美國人不興隨便串門,到朋友家去都要事先預約。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拜訪的次數必然減少;換言之,美國人的家庭互訪也比很多國家的人更少。提起美國人開派對,西托夫斯基說,美國人的派對不利於交談,因為它常常非常擁擠,並且喝酒太多,而且常常播放著背景音樂,說明派對上的交談常常沒什麼意思。

交談的數量和質量和獨處有很大的關係。獨處通常是指沒人和你一起;但如果你周圍有人,可是彼此之間沒有交流,那也是一種獨處狀態。人際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談話,因此我們很可以根據一個人花多少時間和別人交談這一點,來判定他是否處於獨處狀態。按照西托夫斯基的研究,美國人花在和他人交談的時間比別國人少,可見美國人比別國人更習慣於獨處。

凡此種種都表明,美國人確實比中國人,乃至比很多國家的人都更習慣獨處,更耐得住寂寞。儘管美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某些特點仍然有所保留。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423/72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