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粟裕斷送許世友軍旅生涯遭記恨一生

—粟裕大將與許世友上將因何積怨

作者:

紅軍時期,許世友的級別甚至比粟裕還高,可濟南戰役後,粟把他「撤職」了,把他的老部隊編給了別人,幾乎終結了其軍事生涯。也正因為如此,許世友不但沒能參加國共最後大決戰中,而且在1949年的全軍整編時,與許世友同一時期同級別的人都當上了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唯獨他沒有當上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在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的57人中,許世友的排名也是靠後的。以他的性格,如此的結局怎能不恨粟裕大將?

粟裕晚年工作照(圖源:浙江圖書館)

許世友是中共軍隊的一員猛將,他性格的剛烈程度,在中共軍隊1955年授銜的1,000多位開國將帥中,絕對是位列三甲。他暴烈的性格使他不輕易服人,別說是十大元帥十大將他不服,當年在延安時,他連毛主席都要殺掉。張國燾得勢時他服從張國燾。他要殺掉毛澤東,毛取得鬥爭勝利後他效忠毛周。

從解放軍十大元帥十大將的山頭體系看,許世友不屬於任何一個山頭,他根源上是張國燾體系的,說起來與徐向前元帥有些淵源。

縱觀一生的戰鬥歷程,許世友是一位優秀的戰鬥指揮員而不是戰役指揮員。

許世友經歷的每一場戰鬥,是毫無戰略謀劃的,沒有從全局戰略上去考慮,與友軍的戰鬥協同意識很差,他戎馬一生,當過十一次敢死隊隊長。面對敵人殺得性起,就不計後果袖子一卷揚起大刀就沖,或光起膀子端起槍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當回事了,他還管其他戰士的命?他這種身先士卒的行動在戰場上能夠起到振奮鬥志的表率作用。

說許世友是一位優秀的戰鬥指揮員而不是戰役指揮員,也許有人不服氣。那麼,我們看看,許世友經歷的哪一場戰鬥是戰役級別的?當然,許世友是經歷了一些戰役,但這些戰役都不是許世友謀劃指揮的。在一些許世友獨當一面的「戰役」中,如果沒有戰區指揮員的運籌帷幄,許世友不但沒能取得勝利,還可能被敵軍引誘吃掉了。

有人對許世友在孟良崮戰役中的抗命和摔電話大加讚賞。這恰恰說明許世友是一個毫無戰略眼光的人,他的戰役意識和戰鬥協同意識很差。他在孟良崮戰役中的抗命表現,已經與一名高級將領的戰略意識相去甚遠。高層對其提出了警告,但許世友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當一回事。

正是許世友在孟良崮戰役中的抗命,使戰區領導人有了看法。

孟良崮戰役後,中共軍隊發起濟南戰役,拉開了攻克大城市和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濟南戰役中,許世友再次耍「寶」。以攻城總指揮自居,不服從整個戰役的戰略指揮,不服從命令,毫無戰鬥協同意識,搞什麼「助攻」變「主攻」,預備隊變主力等等不計後果、不顧及全軍的配合協調。不考慮戰區指揮員的作戰意圖,搞得前線將領不知道誰指揮誰。

雖然濟南戰役最後中共軍隊取得了勝利,但戰區指揮員決定要將許「撤職查辦」了。因為像許世友這種只逞個人英雄主義、不顧及全軍的配合協調、自以為是的前線將領如果不把他撤職了,今後的大兵團作戰中,全軍覆沒的將是中共軍隊。為此,濟南戰役後,許世友被「撤」了。許世友的部隊(也就是有人大談特談的不受粟裕指揮的山東兵團)編入了宋時輪將軍的部隊。許世友離開了作戰指揮位置,從此沒有出現在國共內戰中。

濟南戰役後許世友沒有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等等一系列的兩軍大決戰。這是許世友沒有戰略眼光的後果,也是他和粟裕大將的恩怨的所在。

有人說,許世友離開華野是因華野的指揮有問題,請問,如果是華野有問題,他為何不去一野、二野、四野或華北聶榮臻部?

所以說,許世友是一位優秀的戰鬥指揮員而不是戰役指揮員,他逞個人英雄主義,不顧及全軍的配合協調,他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讓許世友參加大兵團作戰只會禍害全軍。1979年讓他參加中越邊境作戰,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紅軍時期,許世友的級別甚至比粟裕大將還高,可濟南戰役後,粟把他「撤職」了,把他的老部隊編給了別人,幾乎終結了其軍事生涯。

官大一級壓死人,粟裕大將能在猛將如雲的年代出類拔萃,別以為他是吃素的,許世友的戰場抗命,這在戰爭年代是可執行戰場紀律的,如果沒有毛的寵愛,如果換一個人,也可能早就被粟裕大將槍斃了!

也正因為如此,許世友不但沒能參加國共內戰決戰,而且在1949年的全軍整編時,與許世友同一時期同級別的人都當上了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唯獨他沒有當上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在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的57人中,許世友的排名也是靠後的。以他的性格,如此的結局怎能不恨粟裕大將?

當然,撤了老資格的自以為是且性格暴烈的許世友,殺一儆百,從此華野眾將誰敢對粟裕大將抗命?撤了他,華野在往後的戰役中仗越打越順,越打越大越打越強。

後來關於許世友的書中寫到濟南戰役時,大概沒有搜集到毛澤東與中央軍委「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的重要電令,便將華東野戰軍全軍指揮、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降為與許世友並列的人物。書中說:「華東野戰軍首長研究決定:以山東兵團加上外線兵團一部,占參戰兵力的44%,共約14萬人,組成攻城兵團,由譚震林同志和我負責。以參戰兵力的56%,約18萬人,組成打援兵團,歸粟裕同志指揮。」

真實的歷史是,書中「研究決定」濟南戰役的「華東野戰軍首長」正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大將;而「打援兵團,歸粟裕同志指揮」,也是打援集團歸華東野戰軍總部直接指揮,並同時指揮攻城集團,如同東北野戰軍二打四平時,由李天佑擔任攻城總指揮,而東北野戰軍總部即司令員林彪直接指揮打援方向一樣。

書中還說:「陳毅同志和譚震林同志還親自到參戰部隊作戰前動員,激發了無比高昂的戰鬥士氣。」而歷史真相是,陳毅早已於1948年5月調往中原,擔任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濟南戰役時,陳毅依然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原,不可能「親自到參戰部隊作戰前動員,激發了無比高昂的戰鬥士氣」。倒是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大將曾到攻城西集團宋時輪部隊作戰前動員。

因為這些一目了然的失誤,許世友這本書只有一個「許」字屬於他的回憶錄,其真實性便大打折扣。看來,文化不高可以救命,可以升官,但若弄起「傳諸名山藏諸後世」的史書來,到底還不能繼續「通吃」。

責任編輯: 東方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509/73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