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老幹部為何接受華國鋒捨棄王洪文

作者:

王洪文性情固執、難與他人共事,華國鋒則是與觀點不同的幹部也能做到關係融洽。華在「文革」前就是高幹,因此那些剛恢復工作的老幹部容易接受他。「四人幫」也接受他,因為他們樂觀地以為此人性格溫順,易於操縱。

1978年1月16日華國鋒留影(圖源:Getty/VCG)

從1975年12月到1976年9月短短一年內,中國有4位高層領導人離開了人世。先是康生,他曾是中共安全部門的領導人,在他的手中有數百名被控背叛革命的幹部遇害,他於1975年12月去世。接著是總理周恩來,他死於1976年1月8日凌晨。紅軍的締造者和早期軍隊領袖朱德死於1976年7月。毛主席在1976年9月撒手人寰。隨著這些人的去世和「四人幫」在1976年10月的被捕,一個被奉若神明的革命家只手就能撼動整個國家的時代結束了。

周恩來走在了毛澤東之前,這使毛澤東得以影響周恩來追悼會的安排。周恩來去世的當天下午,政治局開會籌備追悼會事宜,當時仍名義上擔任副總理的鄧小平於下午6點30分把政治局撰寫的訃告草稿送毛澤東批示。第二天一早毛就批准了訃告,對以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鄧小平和朱德為首的107人治喪委員會的人選也沒有提出意見。毛甚至同意由鄧小平致悼詞,將周恩來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但是毛澤東沒有出席追悼會。他讓機要秘書張玉鳳解釋說,他行動不便,無法出席。他給周恩來送了一個花圈,除此之外沒有參加其他追悼活動。

在1月12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張春橋提議由葉劍英元帥在1月15日宣讀政治局為追悼會準備的悼詞。葉帥在一個月前剛宣讀過康生的悼詞,儘管鄧小平當時正受到猛烈批判,他還是想給鄧小平一個宣讀悼詞的機會。其他政治局成員接受了葉劍英的建議。毛澤東雖然有權阻止,但是否定政治局的決定也會令自己難堪,因此也同意了由鄧小平宣讀根據政治局指示正式擬定的悼詞。

在追悼會上,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向精心挑選的5,000名與會者宣讀了悼詞。據經常給周恩來和鄧小平當翻譯的冀朝鑄回憶,很少感情外露的鄧小平「讀到『我們的總理』時聲音哽咽,停頓了一下。這是鄧小平在1977年春天復出之前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追悼會一過,立即宣布正式的悼念活動結束。儘管報紙上刊登了追悼會的簡訊和鄧小平致的悼詞,但與革命領袖去世時通常的做法相反,版面上幾乎沒有刊登任何介紹周恩來生平的文章,也沒有關於天安門廣場上和運送靈柩時參與悼念的群眾人數的官方估計。

鄧小平下台和華國鋒當選,1976年1月悼念周恩來的活動僅僅讓政治局的批鄧會議中止了幾天。毛澤東對鄧小平的兩次檢討很不滿意,在周恩來追悼會的前一天就做出指示說,要把這些檢討印發政治局,做進一步的討論。在鄧小平看來毛的意圖不言自明。在1月20日的政治局會議上,當鄧小平第三次做檢討時,他再次表示希望有機會見到毛主席。江青問鄧小平為何要見主席,鄧小平說,他要親自向主席說明自己錯誤的嚴重性,親自聆聽主席的批評和指示,還要對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做出說明。但是毛澤東一向拒絕跟他的批判對象見面,這次也不例外。他不想單獨聽鄧小平說什麼,因為鄧小平很容易事後不認帳。

鄧小平知道自己無法單獨見到毛澤東後,立刻提筆給他寫了一封信,實際上是宣布自己準備辭職。他把信交給了毛遠新,請其轉交毛澤東。他寫道:「我首先向主席提出:解除我擔負的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責任,懇請予以批准。現在,已過去兩個多月,批判還將繼續下去,再不提出會妨礙中央的工作,增加自己的過失。至於我自己,一切聽從主席和中央的決定。」

毛在收到鄧小平的信後,第二天又與侄子見面,聽他匯報鄧小平在昨天會上的表現。在毛遠新看來,鄧小平的檢討仍然不充分。毛遠新還向毛澤東匯報說,三位副總理——華國鋒、紀登奎和陳錫聯(這三位年輕的省級幹部分別在1973和1969年調入政治局,日後成為更高職務的主要候選人)——都請求有人牽頭處理國務院工作。毛立刻回答說,可以讓華國鋒帶個頭,並隨即主持黨的日常工作。

華國鋒不僅對外國人來說是個新面孔,甚至對中國民眾也是如此,但毛澤東認識華國鋒已有20年。毛第一次見到華是在1955年,當時華在毛的家鄉湖南湘潭任地委書記,大力擁護毛澤東激進的農業集體化政策,給毛留下了良好印象。在過去的20年裡毛澤東一直很了解華國鋒,華國鋒在每一場政治運動中都堅決擁護毛澤東,而每一次運動之後也都得到提拔。在毛1959年批判彭德懷和後來林彪墜機後批判林彪時,華國鋒都證明了自己是毛的可靠擁護者。其他北京領導人是在1973年華國鋒升進政治局後,才有機會對他有所了解。王洪文性情固執、難與他人共事,華國鋒則是與觀點不同的幹部也能做到關係融洽。華在「文革」前就是高幹,因此那些剛恢復工作的老幹部容易接受他。「四人幫」也接受他,因為他們樂觀地以為此人性格溫順,易於操縱。

毛澤東告訴毛遠新讓華國鋒牽頭的同一天(1月21日),張春橋和江青安排召開了清華、北大的黨委會議,會上第一次點名批判了鄧小平。曾經受到鄧小平支持者批評的清華幹部遲群,帶頭組織了更多公開批鄧的會議。

毛澤東先公開批鄧,再讓他退出政壇,他做這樣的時間安排自有其考慮。在1975年,群眾都把鄧小平看作領導人,認同他的工作表現。為使華國鋒這個新領導人被人們接受,不因鄧小平的存在而受到影響,最好是讓鄧小平退出公眾視野,降低他在群眾中的威望。

中國民眾和外國媒體是從1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預感到了華國鋒的高升。雖然這則新聞沒有用通欄大標題,而是放在第三版一條不起眼的報導中,只說華國鋒接待了一個羅馬尼亞貿易代表團。1月28日,毛澤東正式讓華國鋒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2月2日,鄧小平提出辭職兩周後,黨中央向全國高層幹部宣布:經政治局一致同意,任命華為代總理。鄧小平這時已經退出人們的視線。他提出辭職後,直到1977年夏天才回來工作。

毛澤東知道,華國鋒不像鄧小平、周恩來那樣出類拔萃,但他實在找不到其他年齡和經驗都合適又能符合其要求的幹部。至少就當時而言,毛澤東雖然放棄了鄧小平,但他並沒有放棄抓安定團結,而華國鋒(與王洪文不同)既不樹敵,也不搞派系。其實,華國鋒屬於那種鄧小平考慮提拔下級幹部時也會尋找的人:他是一步一步被提拔起來、能夠解決問題的實幹家。雖然他缺少馬列主義理論素養和外交經驗,但毛澤東希望他能逐漸熟悉這些領域。

也許對於毛澤東來說,最重要的是華國鋒是「文革」的受益者,因此可以確信他不會否定「文革」。與鄧小平不同,華國鋒沒有自己的勢力基礎,他能掌握領導權全憑毛澤東拔擢。所以毛可以放心,他會維護毛的威望和遺志。

但是,在高層缺少經驗的華國鋒只是被任命為代總理:毛澤東在最終任命他之前,仍然要觀察他。1975年1月,毛對鄧小平表現出的領導能力十分放心,才把黨政軍全部頭銜正式交給了他。相反,華國鋒在1976年1月既沒有進入政治局常委,也沒有被任命為黨的副主席,甚至沒擔任任何軍隊要職。但是毛澤東確實把主持政治局會議、領導黨和政府日常工作的全部責任交給了華國鋒。華最初的任務之一是領導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即批判鄧小平為許多老幹部恢復工作的做法。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鄧小平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705/76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