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里約奧運會全世界都針對中國?別再盲目煽動了

里約奧運會開幕以來所爆發的種種衝突,我更願意看成是今天的中國人和世界關係的一個隱喻。中國隊所遇到的一切,從質疑、嘲諷到不公,其實也是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可能會有的遭遇。

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應對這些情況,才更值得我們認真地想一想。

1、的確,西方社會仍然有很多人深陷在冷戰思維之中,充滿對中國的懷疑和芥蒂

對於這一點,沒有必要否認,更沒有必要一廂情願幼稚地以為英美國家的人個個都是美好的天使。

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原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這是我們在個人層面無力更改的事實。這樣的陣營區分,有歷史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種族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

人總是會對非我族類心懷芥蒂,更何況英語國家的人做了那麼久的世界中心,中國對他們來說是遙遠的東方。我在紐約遇到的大多數美國白人熱情友好,但同樣也遇到過帶有盎格魯撒克遜式傲慢的人。

更不用說很多英美國家的人仍然固守著冷戰思維。中國社會發展實在太快,我們的觀念每天都在更新,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早就和十幾年前截然不同。但英美國家的社會已經相當成熟,所以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很多人仍然固執地抱著冷戰思維。

像「共產主義」這樣的詞,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語境裡已經很少出現了,但如果到了西方國家,你會嚇一跳,這個詞的使用居然還如此普遍,隨便打開電視看看國際新聞節目,或者翻開時政類的報紙雜誌,時不時地就能碰到。

而且讓我們難堪的是,這個詞通常是作為「中國」的定語出現的。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說中國,但他們偏不,非要強調一下是「共產主義中國」。

舉個最近的例子,路透社在今年8月2日有一條講澳大利亞人反對把電力公司Ausgrid出售給中國國家電網的新聞,其中引用的澳大利亞一個政黨領導人就是這麼說的,「為什麼共產主義中國想要擁有我們的電力公司?」

所以,當一個中國人走出國門的時候,身上就自動被貼上了「來自共產國家」的標籤,有人會對你好奇,有人會把你視為異類。無論是否友好,都逃不脫被他們細細審視的命運。

更何況,有的時候他們做這樣的區分,其實也不算太冤枉我們。在許多層面,我們和世界之間,的確有一條鴻溝。

拿網際網路來說,中國的網際網路就是個孤島,當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用Google,Twitter和Facebook的時候,我們用的是微博,微信和某個我完全不想提名字的中文網站。

2013年11月7日,全世界都在關注Twitter上市,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那卻只是一個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的遙遠的新聞。

他們有他們的派對,我們有我們的聯歡。我們和世界離得很遠,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孤獨。

喜怒哀樂都不同步,隔閡當然也就在所難免。

具體到這次奧運會上,孫楊的藥檢出現過陽性不假(是否誤服我們另當別論,因為除了中國游泳隊其他人誰也不知道真相),中國游泳隊不太光彩的興奮劑史也的確是難以否認的事實(雖然中國媒體很少報導)。

但是,至少這一次,孫楊參加比賽是得到國際奧委會認可的,不存在什麼問題。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不由分說地當眾把孫楊稱為嗑藥的騙子,是非常沒有風度的一件事。

只是這惡意的背後,有多少是出於對違反公平競賽規則者的鄙視,又有多少是出於根深蒂固的偏見,大概就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了。

2、霍頓和孫楊的矛盾,只是兩個運動員之間的矛盾

霍頓和澳大利亞媒體對孫楊有偏見不假,但很多中國人的反應,同樣有點過激了。

說到底,這是觀念的衝突和文化的衝突。

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我們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那就是把霍頓對孫楊的嘲笑,把澳大利亞媒體對中國游泳隊的敵意,等同為整個澳大利亞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攻擊和挑釁。

但是事情真的有這麼嚴重嗎?並沒有。

在舉國體制下,中國運動員和國家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拿了金牌叫為國爭光,丟了金牌所有中國人都要傷心難過,當然現在的情況好多了,從傅園慧身上就可以看出我們已經有了小小的進步。

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也是這樣,我們從小受的另一個教育就是我們是集體的一份子。出了國門我們都自認是中國人的代表,有維護中國人形象的義務。哪個中國人在國外做了丟臉的事,我們都覺得是丟了所有中國人的臉。

姚明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講到,自己在國內的時候習慣說「我們今天沒有打好這場比賽」,到了國外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就是「we」。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美國人很少說「我們」,只說「我」,勝利了是「我」的榮耀,失敗了是「我」的責任。

在他改口說「I didn’t play well」的時候,他完成了另外一次成長,開始成為了一個能夠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個體。

澳大利亞人也一樣,他們沒有「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這樣的心理機制。

如果你明白這一點,就能理解霍頓和孫楊之間的摩擦,只是兩個運動員之間的摩擦。

而兩個運動員之間,兩個普通人之間,發生一點小小的摩擦,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麼?

類似的摩擦,在每一屆奧運會上都會發生,在任何兩個國家的運動員之間都會發生。

就在這屆奧運會上,在霍頓嘲笑孫楊的第二天,美國游泳運動員Lilly King和曾經有過服禁藥前科的俄羅斯運動員Yulia Efimova也起過類似的爭執。

這也是為什麼當中國泳協要求澳大利亞泳協道歉的時候,後者斷然拒絕,因為他們認為霍頓有權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只有霍頓自己能夠決定是否道歉;而作為一個協會,他們沒有義務更沒有權利替霍頓去道歉。

但這樣的反應在中國人看來,反而成了澳大利亞人傲慢和敵視中國人的新的證據。

澳大利亞媒體的醜陋表現,也可以從同樣的角度來解釋。西方國家的媒體,不受國家控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立場。

所以,放寬心,霍頓沒有辱華,這只是兩個運動員之間、兩支游泳隊之間的摩擦。

當然,我無意指責幫孫楊說話的人,我同樣認為維護自己國家的運動員無可厚非。

我的意思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反應那麼強烈。

3、我們內心深處的受害者情結

你可能會反駁,中國人的反應真的那麼強烈嗎?

真的有。霍頓Instagram上幾十萬條充斥著辱罵和污言穢語的留言就是明證。

從澳大利亞人把孫楊稱為騙子的那一刻起,中國人內心的防禦機制就在第一時間被激活了。

網際網路上奔涌著憤怒,大家都炸毛了。「這是對中國的嘲笑,這是對中國的攻擊,太可惡了,這不能忍」,這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

對於這樣的情境,我們每一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

我們的國歌唱的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我們每一個人都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屈辱近現代史耳熟能詳。

這種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把我們都塑造成了受害者人格,「總有刁民想害朕」。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永遠都繃著一根弦,時刻準備著狠狠地還擊世界給予我們的敵意和惡意。

這就是作為中國人,我們最敏感的神經,最執念的焦慮,最脆弱的軟肋。

更可怕的是現在的輿論環境。

看看這幾天網上流傳、被瘋狂轉發的那些熱文的標題:

「里約奧運,為什麼被黑的總是中國隊?」

「這不是最差的奧運,但是是中國隊被黑最慘的一屆」

"里約奧運會中國隊被黑盤點,網友吐槽:還比什麼,有裁判的中國都贏不了」

似乎,全世界都在與中國為敵,全世界都要黑中國隊。

但是我們冷靜地看看這些文章里列舉出的所謂中國隊被黑的例子,不難發現其中大致這麼幾種情況:

中國運動員自己的失誤和責任

裁判的人為失誤

可判可不判的爭議判罰

確實是故意黑中國隊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沒什麼好說的,非要認為是被黑,那是不講道理的護短;第二和第三種情況,會發生在任何一個體育項目中,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的運動員身上,有時候中國隊是受益者,有時候則正好相反,把這種情況算成中國隊被黑,也說不過去。

扣除掉這三種情況,剩下來中國隊真正被黑事例的數量,就沒有那麼觸目驚心了,基本上在正常的範圍之內。同樣,任何一個項目、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黑;更何況這些被黑,往往有著多方面深層次的複雜因素。

但是,上面這些文章的標題和行文,卻都在有意無意地營造一種中國隊被全面系統性打壓的假象。

主串流媒體帶頭髮聲、居心叵測地煽動,營銷大號為了閱讀量轉發量推波助瀾、火上澆油。

雙劍合璧,群眾的悲情就這樣一波一波地奔涌了起來。

於是,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被激發了出來,很自然地就會懷著委屈和對抗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在過去這一年,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已經被激活了很多次,從南海仲裁到反台獨,無論是抵制肯德基還是抵制趙薇,民間的激烈反應無一例外都是這種心理的外在流露和激烈噴發。

只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地看到抵制肯德基和抵制趙薇的可笑和不合情理之處,但是到了奧運會,到了體育比賽,我們就沒有那麼理性了。

因為啊,奧運和體育,是中國人最持久的春藥,是消解我們內心受害者焦慮的最有效的法寶。

4、只有擺脫受害者心態,才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

就這樣,受害者心態催生了陰謀論,陰謀論激發了防禦機制和對抗心理。

而對抗,又會帶來反彈和新的對抗。

這就是我對未來的擔憂:繼續發展下去,中國人和世界之間,對抗的情緒會愈演愈烈,最終分裂成更加勢不兩立的兩個世界。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必然有許多灰色的地帶,不是一定要爭出你死我活。

世界對中國存在偏見不假,中國有時會被黑,也不假。

被黑了,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地應對就好。沒有必要去張牙舞爪激烈地對抗。

中國人的心態已經非常左了,請媒體和公眾號稍加克制,不要再去盲目地煽動。

養蠱的人,最終會遭蠱毒反噬而死。

中國的GDP早就是世界第二。在很多方面,中國都已經高居世界前列。

中國的發展戰略也不再是曾經的韜光養晦,而是逐漸亮劍,不再遮遮掩掩,開始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世界大國。

我們不再是昔日那個被壓迫被欺負的東亞病夫,國民的心態也理應發生改變。只有擺脫過去那種受害者心態,我們才能真正地獲得人格的獨立,成長為現代公民,以更加成熟理性的態度面對世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假裝在紐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816/78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