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錢學森筆記曝光 字跡工整堪比印刷

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是一座只有三層樓的建築,卻讓所有交大學子仰望。錢學森圖書館的展品中,大量學術筆記和手稿訴說著豐功偉業的築成之路。

圖為錢學森關於「五觀」(漲觀、宇觀、微觀、宏觀、渺觀)的筆記。

對話科學巨人

作為中國近現代科技史上的科學大師,錢學森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彌足珍貴的筆記。所有的筆記字跡工整,一絲不苟。參觀過錢學森圖書館的交大學子寫下過這樣的體會:透過泛黃的紙張,依稀看見一位躬耕不輟的學者在案頭奮筆。透過泛黃的紙張,可以感知一位大師對待學術嚴謹鑽研的態度。每次觀看他的筆記,都好像是在與一位科學巨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科學沒有捷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份全英文講義手稿,是他與P.E.Duwez合作,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的研究生開設的「High Temperature Design」(高溫設計)課程教學筆記。

1954年,錢學森學長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設了「PLK方法」的系列講座,撰寫了題為「The PLK Method」的講義。講義共82頁,內容分為引言、常微分方程、雙曲型偏微分方程以及橢圓形偏微分方程等四章。上圖節選自講義中的引言部分。

1955年錢學森回國後十分關注祖國的民生發展,在這份筆記中他記錄下了自己關於農林事業發展的所思所想。

有兩個關於錢學森的故事在上海交大學子中代代相傳。一個是錢學森的水力學試卷:1933年1月考「水力學」時,試卷共6題,錢學森全部做對了,老師原擬給他100分,但因在一處連續等式後將「NS」簡寫為「N」,錢學森本人要求扣分,老師最後給他96分。任課的金愨教授將這份難得的考卷珍藏了四十多年。1980年錢學森回母校看望老師時,金教授才拿出考卷捐贈給學校檔案館。另一個是錢學森的實驗報告:錢學森在做熱工實驗時,特別認真細緻,報告長達100多頁,書寫和作圖都很清晰,完整而詳盡,老師給了100分,成為機械系有史以來學生完成的最佳實驗報告。

「欲成第一等學問、第一等事業、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秉持這樣的人才培養傳統,校友錢學森成為交大激勵學子砥礪品行、成才報國的榜樣;錢學森筆記也成為學校引領學生「學在交大」、刻苦鑽研的載體。

分享「學霸」筆記

在上海交大圖書館主館的E202室,有一個「交大文庫」,文庫中整齊地擺放著800多冊學習筆記。這些筆記由上海交大學業分享中心面向全校統一收集,共涵蓋120門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優秀課堂筆記、課程論文等資料。通過「交大文庫」,任何學生都可以閱讀到優秀的學習筆記,了解「大神」「學霸」們的學習經驗。同學們紛紛表示,閱讀學長們的課程筆記不僅對理解課程與完成作業有很大的幫助,更能從中學習到學長們對待學業認真刻苦的態度。

實際上,「交大文庫」只是學業分享中心踐行「學在交大」的一個組成部分。自2012年成立以來,學業分享中心聯合學校各相關學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學在交大」特色活動,包含「學霸系列講座」「名師面對面」等主題,通過學子互動、師生互動、讀書報告會、非正式辯論賽等方式,培養交大學子的學術志趣、提升學習技巧、拓寬學習視野。在舉辦各類活動的同時,中心還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活動推送,並定期與名師、學霸等約稿交流學習經驗及方法。此外還開闢了「一起自習吧」等互動平台,激發學習興趣。

堅守學術精神

「學在交大」是交大人的一個精神標籤。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錢文韜表示,「學在交大」是學風建設的精煉表達,它可以被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思學、勤學、善學、樂學,代表了從低到高的意識提升。其中,思學指願意學習的動力,它是每位學子都應該具備的。在思學的基礎上,就要勤學。「有動力後要有態度,這也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培養同學們勤學的習慣。」錢文韜說,「從深度上說,要在專業上把基本功練紮實;從廣度上說,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要積極接觸各種第二課堂。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虛心向別人學習。」再下一步是善學,也就是提升學習技巧和能力。最後便是樂學,將學習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標籤。

學業分享中心通過將「學在交大」的四層境界凝結成話語體系再進行擴展,以便更好地開展服務。「我們不敢保證目前的措施百分之百有效,未來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調整。」錢文韜說,「目前我們努力做好頂層設計,之後再有針對性地去看設計中有哪些是適應學生的,進行動態調整,優化做法。」

在這些頂層設計中,錢學森等大師的精神傳承無疑成為牽動學風的「牛鼻子」。而且,勇於進取的交大人在學術傳承中不斷注入時代元素。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基地,被正式納入首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在致遠學院的公共學習區,豎立著一整面牆大的玻璃白板,上面總是寫滿公式,記錄著學生們討論學術的過程。這些迸發著智慧火花的筆跡經常會被刷新,並不能長久保存下來。但是,蘊藏在這些筆跡之中的學術精神,卻會成為永遠的財富,伴隨這些學子的學術生涯,成為「學在交大」的永久記憶。

從錢學森筆記,到「交大文庫」,學術傳承跨越時空,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科學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113/86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