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最完整的正確認識龍魚

正確認識龍魚

想養龍,先問自己能否承受寂寞…

經常在網上看到龍友呼喚著愛龍的暱稱轉讓,經常在魚商朋友那裡看到剛剛一歲正在發色讓人怦然心動的個體,也經常看到龍友請進一條又一條好龍卻不提自己半大龍的絲毫,看到剛剛滿歲的年輕龍魚。心裡真有些著急(多好的龍呀,為什麼不是我的?)正是龍魚最輝煌的時期,為什麼不能堅持一下?

養龍之前先想好

一旦買了一條龍,歡天喜地回家的同時,恐怕沒有人會想到三年後,十年後的今天這條龍降臨何方。龍魚雖小,養起來真是一個足夠大的包袱,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恐怕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龍魚的壽命沒有具體的結論,至少極少龍,來個喜喪,龍魚的壽命最少20年應當有的,這?長的時間,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住,(楊過可以,我相信),因?有人將小龍養到成龍,再養到老環顧四周,極少有陪伴自己20年的對象了。當初梅塵的兩條紅龍在引來一片讚美之聲的同時,又招來很多責怪,本人也對這種行?反感,但贗芬幌耄思冶暇寡?、5年,把龍養大,我的龍還沒有一歲,真沒有資格評論,因?到時也許還不如人家。所以有人講,養龍是成人的活動,一方面有資金的原因,另一方面,能否平和的堅持自己的興趣,恐怕不是善變的年輕人追求新鮮事務的選擇。

正確看待龍魚的生長

金龍的成熟期就是其生長的過程,少則3年,多則5年,紅龍的成熟期更長,5年往上,也有8年10年才發色的個體,等的了嗎?其實養龍最辛苦的時期是小龍飼養後的第二年,第一年一般興趣高漲,對於龍魚的照顧無微不至,這個時期大,心裡的滿足溢於言表,但第二年,龍魚的生長開始變緩,體長每月1公分甚至不到的變化,經常使龍友開始耐不住龍寂寞,開始埋怨發色的緩慢,其實興趣與耐心正在一點點失去。但在這個時期,自己的愛龍剛剛滿歲,正在向成熟進發,金龍的身體一天天批上燦爛的鎧甲,紅龍的身軀慢慢掛上鮮紅的色,如此的過程不正是養龍人期待的過程,不正是成功的體驗。

 

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

很多朋友將自己的龍貼出來供大家賞評,讚美的話是最喜歡聽的(無論誰,除非是受虐狂),但龍友很多意見有好自然也有不好,要有心裡承受能力,否則,最好不貼,別人一說這是混種,這品相不好,這是老頭魚,馬上對愛龍的熱自己的龍龍怎?不順眼,完了,不久的將來,這條龍一定不存在於這個缸。養龍不是?別人養的,自己的龍只屬於自己,讓別人說去吧,能把一條紅尾金養5年以上值得佩服。

喜新厭舊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交流的時間多了,自己的鑑賞力提高,也見過很多好龍,於是青龍養一段時間換紅尾,紅尾換高背,高背換紅龍,又養過背,還有更好的過背,喜新厭舊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快樂的飼養員,不停的飼養著,沒有一刻的寧靜,也慢慢消耗了自己的耐心,因?沒有人喜歡終日耕種沒有收穫,養龍的樂趣是在漫長龍魚成熟的過程中體驗的,何況繁殖的樂趣更是國內很少有人可以享受到的,為什麼不能嘗試一下。

 

我一直欽佩單養的龍友,傑出的幼龍在缸里經過多年的養育成長?神龍,我怕自己無法忍受這種寂寞,其實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怎?樣,該換還是要換,該賣還是要賣,但如果你能將龍魚養大,也許這份執著可以左右你的未來,不是有風水之說嗎,也許正在如此。

所需的硬體

魚缸

在大自然的水域裡,龍魚多半生活在*近水面的地方,不太會潛到水底去的,所以飼育龍魚的魚缸首先要考慮的是的考慮是寬度,如果魚缸的寬度與魚的長度相比不夠寬餘時就會造成龍魚只能朝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打圈游既而造成魚體的脊柱彎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產生,理想的水族箱應該是橫寬及深度都比較大的水族箱,而此類水族箱一般要定製,最好是在定製前考量一下你的龍魚現有體長及日後長成後的體長!一般飼育龍魚的魚缸最少要有120*60*60CM當然最好是150*60*60CM及以上的魚缸!而且再飼育龍魚時最好一開始就把它放到大的魚缸里因為如果飼育一條10CM的小龍60*35*40CM的水族箱就行了,但是你不出幾個月就要給它換缸因為它長大了!而換缸時就很容易弄傷它,所以最好是一開始就把它養在大的魚缸里,以免上述情況

 

魚缸位置:龍魚有些時候較神經質,在人員進出頻繁、或小孩拍擊水族箱的情況下,都會影響到龍魚心情,甚至於受到驚嚇而影響進食,因此最好將魚缸設置在不會經常受到打擾的地方.

特別提醒:因龍魚魚缸普遍較大,還應考慮你的樓板的承收力,不要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問題!切記!切記!切記!!!!!!

燈具

一般飼養龍魚都是在室內,無法讓魚兒接受日光照射,只有輔以植物燈或太陽燈補充日光的不足,照明之外還可以增添魚只的彩度,及能促進龍魚的新陳代謝切有增色的效果!

市售的照明設備有兩種,一種為水中燈,另一為水族箱上部照明燈。現在有很多的燈管可選擇,其龍魚所表現出來的色彩也不同.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GreatDaily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06/89230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