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陳伯達鼓動林彪批鬥張春橋 埋下九一三事件導火線

作者:
」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將來領導這個國家的人,無論是誰,只要他是負責任的政治家,遲早都要搞掉上海幫。六年之後華國鋒、葉劍英不是那樣做了。林彪只是選擇的時機不對。」「如果說林彪有誤判的話,不是他對整一下張春橋的決心下錯了,他的誤判在於不知道中央委員會裡有那麼多的人厭惡上海幫,由此把解決張春橋一個人的問題演化成了對待文化大革命中興起的『文革派』的問題,進而變成對文化大革命的態度問題了,從而引發了毛主席的過激反應。

陳伯達在特別法庭接受公開審判

陳伯達在特別法庭接受公開審判 ...轉自多維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1513614790485...
陳伯達在特別法庭接受公開審判 ...轉自多維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1513614790485...

林彪為何在廬山會議上出手打擊「上海幫」?

這個問題以往很少被人論述到。林彪以往在政治上還是極為沉穩的,輕易不會出面表態。從文革過往的歷史當中,我們看到林彪是採取「主席畫圈我畫圈」的態度,一切都要等毛澤東表態後再表示擁護,以免日後被人抓把柄。但是這次為何林彪帶頭上陣批評張春橋這位毛澤東的文革「紅人」?這實在有違林彪一貫秉持的處事原則。筆者曾在《廬山會議的鬥爭與毛澤東處理林案之我見——兼談所謂「林彪集團」》一文中對此略作分析:從現有的資料來分析,林彪這一舉動並未在事前與周恩來或軍委辦事組成員們作過商討,很可能僅僅與陳伯達等極個別人交換過意見。陳伯達在林彪剛上廬山伊始就拜訪了林,長談一個多小時,商討了如何批評張春橋。(葉永烈《陳伯達傳》,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679頁)作為政治局常委的陳伯達很可能對林起了相當大的影響。此外,林彪此舉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葉群的影響。據林彪的警衛秘書李文普回憶:「在廬山開會講不講那番話,他(指林彪)曾表現出猶豫不定的樣子。上車前,我在旁邊,曾聽林彪問葉群:『這話今天講還是不講。』葉群鼓動說『要講。』」(李文普《林彪衛士長李文普不得不說》,載《中華兒女》1999年第2期)讀罷邱會作的回憶,筆者終於對這一問題有了清晰的了解。

邱會作回憶說:「陳伯達為林彪打上海幫,提了三個方案:「出題目」、「指出來」、「敲邊鼓」。「出題目」是把上海幫的問題正式提到毛主席那裡去,看毛主席怎麼辦。「指出來」是在一定場合向大家指出上海幫的問題,「敲邊鼓」是旁敲側擊他們,給以警示!林彪想選擇「出題目」,想對毛主席說,或寫信給毛主席。在林彪猶豫之際,陳伯達提出最好是「指出來」。」起初,林彪對批張還有猶豫,陳伯達還為林彪作了分析:「其一、毛主席和林彪是親密戰友,歷來互相支持,毛主席要打倒的人,林彪支持。林彪討厭的人,毛主席就搬開。其二、毛主席知道上海幫的宗派活動和反林彪、周恩來的事,批評了上海幫,表示以後要拆散他們。其三、高級幹部絕大多數人討厭上海幫,受過他們的傷害,只要林彪『點』一下,就會受到廣泛的擁護。」(頁440)

正是由於陳伯達的鼓動,林彪終於站上了批張第一線。

為何林彪選擇張春橋作為批評的對象?

邱會作認為:「上海幫在中央里有四個人,康生,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康生資格很老,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深受毛主席信任,又與周恩來的關係不一般,不能去打;江青是毛主席的老婆,不便去打;姚文元是書呆子,不值得去打。而張春橋是上海幫主要做工作的人,也是康、江、張、姚之間以及各路造反派頭面人物互相聯繫的關鍵一環。打垮了張春橋,就等於打散了上海幫。」(頁442)

林彪能夠聽進陳伯達的意見,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1、陳伯達作為筆桿子長期跟隨毛澤東,是中共最主要的理論權威之一。林彪的部下都是軍人出身,缺少思想理論工作的人才。陳伯達在林彪陣營中能夠發揮其理論家的作用。2、文化大革命中,陳伯達雖然貴為文革小組組長,但是並無實權,長期被江青等人欺壓,而陳伯達卻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如《軍委八項命令》、一定程度上遏止造反派,以及「九大」後停止中央文革的活動等,都與林彪相配合。陳伯達由此得到林彪的信任。3、陳伯達與林彪在政治理念上相近,如中共九大政治報告的起草,林陳就主張要發展生產,而不是沒完沒了地搞運動。也就是說,林彪和陳伯達都認為要適當地給文革運動降溫,使國家回復到正常的軌道上去。

林彪的失誤何在?林彪在廬山會議上發起對張春橋的批評,得到了眾多中央委員們的支持,林彪幾近成功。但是由於毛澤東的激烈態度,廬山會議倒張一役功虧一簣,這也成為林彪日後倒台的根本原因。那麼林彪在廬山上有何失誤呢?邱會作認為「我們對上海幫的力量,特別是對江青的作用估計不足。只看到毛主席厭煩江青、政治上批評她、感情生活上冷淡她的一面,沒有看到毛主席還要利用她,要對她負責任的一面。「九大」以後,江青攻擊周恩來,被抓住了辮子,毛主席批評了她幾句,我們利令智昏,以為毛主席在生活上甩開江青以後,進而在政治上也要拋開她了。我們沒有看到毛主席是把江青他們當成文化大革命的象徵看待的。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心目中的份量太重了,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重得多。我們去打上海幫,觸及了文化大革命,觸怒了毛主席,惹了大禍。在以後的歲月里,1972年鄧小平復出了,我看他對江青他們,也犯有和我們類似的錯誤,對那伙人的力量估計不足。鄧小平以為毛主席讓他主持中央工作了,把江青他們說成是『四人幫』批評了。鄧小平以為自己可以放手大干,盡可把文化大革命耽誤的工作抓起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這導致了鄧小平的第三次下台。」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將來領導這個國家的人,無論是誰,只要他是負責任的政治家,遲早都要搞掉上海幫。六年之後華國鋒葉劍英不是那樣做了。林彪只是選擇的時機不對。」「如果說林彪有誤判的話,不是他對整一下張春橋的決心下錯了,他的誤判在於不知道中央委員會裡有那麼多的人厭惡上海幫,由此把解決張春橋一個人的問題演化成了對待文化大革命中興起的『文革派』的問題,進而變成對文化大革命的態度問題了,從而引發了毛主席的過激反應,這和當初「二月逆流」引發毛主席震怒類似。」(頁490-491)這一看法確是真知灼見。

如何看待陳伯達的倒台?

陳伯達是廬山會議上第一個蒙難者,也是毛澤東繼文革開始以來打倒劉鄧陶之後親自出手打倒的又一個政治局常委。如今國內的黨史教材完全迴避了毛澤東打倒陳伯達的性質,似乎陳伯達的被打倒是毛澤東解決「林彪反黨集團」的前奏曲,是一個英明、正確的決定,從根本上歪曲了這一斗爭的實質,掩蓋了毛澤東大搞政治迫害、製造冤案的本來面目。邱會作的回憶在這方面作了極為精闢的分析。

邱會作認為:「九屆二中全會上,五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的兩名,二十幾名政治局委員中十幾名上陣打張春橋,那麼多黨的元老表示了鮮明態度。毛主席對此不能不了了之。毛主席不能讓張春橋被打倒。張春橋、姚文元等人是文化革命中湧現的代表,否定了他們,就可能否定文化大革命。毛主席不是把張春橋當作一個人的問題來考慮,而是當作文化大革命的象徵看待。毛主席知道他在群眾中不得人心,在老幹部中更是名聲臭。如果毛主席稍微鬆口,張春橋就垮台了,繼而來之的『批張』勢必引起對文化大革命的種種議論,引發出更多的複雜問題而難於控制,毛主席決不會那麼做。毛主席對林彪也不能馬上整,甚至公開批評也不便。林彪在歷史上有重大功績,是有『山頭』的人,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部分的精銳,是以林彪的紅一軍團和紅一方面軍為基礎的。批判林彪,會涉及一大批人,使軍隊思想混亂,再搞文化大革命就會有困難。近年來林彪的地位越來越高,成了接班人,突然把他打倒,不要說是普通群眾,就是高級幹部也想不通。說到底,毛主席不是念林彪的赫赫戰功,不是念他們多年合作的情感,也不是憐憫這個軍事天才免遭淒涼下場才不去打倒,毛主席完全是在考慮自己的文化大革命事業,才下了暫不動林彪的決心。毛主席不能同意打倒張春橋,也不能直接批評林彪,犧牲陳伯達便成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好像《三國演義》裡曹操在官渡之戰那樣,借了糧秣官的人頭以服部眾。」(頁484)

邱會作的這段分析道出了毛澤東打倒陳伯達的本意和真實目的。毛澤東知道,林彪和陳伯達沒有歷史上的淵源,軍委辦事組與陳伯達關係密切皆源於與中央文革小組幾個人的關係。毛把陳伯達打倒了,暫時對林彪和軍委辦事組不會產生立即的影響,且陳伯達乃一文人而已,並無深厚的組織基礎。打倒了陳伯達,對林彪是個警告。陳伯達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黨內會議上發表一些看法完全符合共產黨自己的章程,其激烈的程度遠遠低於汪東興的發言。退一萬步說,即使陳的發言有某些不當之處,也屬於正常。毛澤東不是常常說「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嗎?毛還說過,要讓人講話,天塌不下來。為何陳伯達在會議上發表一些言論就因言治罪?難道陳伯達同意「設國家主席」和支持了「天才論」就應該被徹底打倒嗎?為何毛澤東不經過任何正常的程序和手續,不經中央委員會討論,以明定陳伯達之罪呢?為何僅僅憑著毛澤東一句話就將陳伯達置於死地?事實清楚地表明,毛澤東打倒陳伯達乃是出於其政治目的。換句話說,陳伯達的倒台實乃毛澤東親手製造的又一起冤案!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程光邱會作與兒子談文化大革命--心靈的對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19/104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