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我在紐約學到的18句話

來紐約九個月,每一天都獲得新知和新體悟。比起初來的時候,心智上已有一個飛躍。這兩天進行一個大反思,把所有悟到的東西總結出來,作為心路歷程和自我提醒。

Less is more(有舍有得).這句話所指示的對象包含很多:信息、機會、經歷、表達、人際關係等等。在紐約這樣集合一切「美好和新鮮事物」的城市,我經常感覺到被過分刺激(over-stimulated)了。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信息(informative),會議和演講總是那麼激動人心(inspiring),各種機會和資源讓你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到處都是才華橫溢背景不凡的人……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這個「more」的陷阱之中,後果有三:迷失於碎片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無方向,覺得什麼都想要;無法忍受寂寞,專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感覺很忙,人浮於事,成效不大;大腦被過分刺激而喪失正常思維力(paralyzed),抑制深度思考,抵制挑戰性工作,產生惰性情緒,工作拖沓,應付了事。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應該警覺,我的人生被信息超負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嘗試做出改變——審視外物和我自身互動的方式。這雖然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但許多機會,僅僅只是看起來是有價值;雖然大量的信息能夠賦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並不真的需要,或者很多信息蘊含著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像的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他們。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我的選擇;承擔過多以及選擇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會讓我很累甚至很沮喪,而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學會甄別信息,做出明智的選擇,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擋誘惑,專注淡定,不奢求全面,不企圖完美。Enough is enough。

Now or Never(現在或永不).拖延症是許多現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來自於被過分刺激和攬事太多而產生的疲憊、惰性和精力分散。我的書架上永遠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課堂筆記和會議心得、等待閱讀的學術文章和各類書籍,名片盒裡永遠有一堆等待跟進和梳理的聯繫人,欲望清單上永遠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劇要看的電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假如趕在deadline之前才去做,那麼基本上就是草草了事,原本設想的所有細節和精緻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如果清單上的一些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因此被一推再推,那麼大可把他們從清單上刪去,輕裝上陣,在重要的時間做重要的事,不被瑣事淹沒;如果清單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讓人畏懼以至遲遲不肯開始,則可以切分為小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時間進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並強迫自己嚴格執行。

Face the reality(面對現實).我在哥大教育學院和實習的學校里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所有完美的假設條件都可以被現實無情地反駁。一個針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教育設計放在一個多族裔能力嚴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無法實施。一個有效的教育設計,必須在尊重學生能力分布、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和學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完成。同樣,承認自己實力的局限,不好高騖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會有那麼多失望和挫敗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完美).我的完美主義的一面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或者前進很慢。一方面,我企圖面面俱到,雕琢所有細節,不完美讓我憤怒——像我的一個學生畫畫時候畫錯了一筆就憤怒的撕碎畫紙。一方面,我選擇等待完美時機,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Down to the earth(腳踏實地).在中國教育體系里呆著麼多年,我養成一種用大詞來忽悠,用含糊詞來逃避的習慣。這種語言習慣體現到行動上就是光說不練,不屑於做小事情。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細節打敗。很多事情,不去做永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時間線可能會拉得多長,永遠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能撐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觸的許多美國同學和美國同事,都在做很具體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體的事情做得很精緻——我的mentor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但一直在一線教幼兒園小朋友。雖然很多人都很能說,但所有的說法都很具體並且來自於切身的經歷。大家並不愛聽滿嘴的空話,而是尊重那些踏實的人,認可能夠接地氣的項目。所以在紐約呆這麼久,我漸漸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覺得光環和背景都是浮雲,養成了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並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Learning is everywhere(學習就在身邊).身在教育領域,自然對「學習」有很多體會。國內的教育讓我對「學習」產生很局限的認識,對知識有很深的偏見。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就是課堂;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學習的習慣:用心觀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風土人情,思考「為什麼」並且找尋答案,詢問各種職業的人關於他們的工作。世界就是一本開放的書,學習也不應該局限在課堂之內。

Don’t do lousy jobs(不用應付了事).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管理者,他們期待我拿出來的是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認真經營還是草草了事,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讓我在工作和學業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lousy jobs的歷史,我很難被原諒而得到下一次機會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犯錯誤的成本越來越高,年輕的時候多犯了錯誤,因為錯誤讓我們成長,但是如果是因為怠慢而犯錯——比如lousy jobs這種完全是人為可控的錯誤——以至喪失機會,那這樣的錯誤代價就太大了。

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一切都有代價」.這是老生常談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金錢,犧牲原則取得利益,犧牲健康獲得成就……只是有時候,我們容易忽略隱性成本,拿人手短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現在沒付出的,都變成了人情債。混跡紐約社交場合,學到重要的道理是無功不受祿,受祿必問「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雖然人性當中總有那種一有機會就占人便宜的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遠是最安全的。反過來說,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報。美國社會是公平的,用心備課,認真教書,學生有進步,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會看在眼裡。過程合理,結果也會合理。

Don’t judge too soon(別太快下結論).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人們傾向於用自己很局限的思維框架快速下判斷——評價一個人、一個課程、一所學校、一件事。這樣的快速判斷可能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先入為主很容易誤判,相信交往尚淺的人話容易受傷害。對人對事,在收集到足夠證據之前,不好輕易下定論,言辭上留有餘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觀望,愛恨不在一瞬間,真偽良莠需要時間來證明。

Self-reliance(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我認為自己是獨立的,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於人,我知道我要堅強,很多困難我只能自己挺過去。我知道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尋找其他解決的方式).雖然人生沒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較優的解決方案,所有的事情都有技巧可循。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來理清問題的根本,尋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向對的人提問尋找答案,如果一條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猶豫的換一條路,不要為沉沒成本而繼續做無用功過。

Respect others』 time(尊重他人的時間).紐約人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時間來做一項事情之前人們總是要考慮三分——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很突然地打擾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你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擾到他人的安排。美國人對工作時間的界定很明確,工作時間之外不希望被工作上的問題所打擾。學會預約,給別人時間和空間來回應,因此簡訊和郵件是較安全的聯絡方式,如果別人不接電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這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沒人應該隨叫隨到,我們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時間和安排。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表意明確,不要廢話連篇含含糊糊地浪費他人的時間。Simplicity is a virtue。

Treaty ourself well(善待自己).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不需要名牌來裝點,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穿著得體,精神飽滿,自信自尊。不注重養生之道,必會戰敗;精力充沛,才能有productive life。別把自己搞得那麼悲慘,以一副受氣包的形象出現。什麼樣的氣場吸引什麼樣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Be flexible(保持彈性).人生根本無法計劃,很多事先想像出來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可以給你很突然的打擊。任何一種輸入,都會對輸出造成影響,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輸入——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Experience will come to you,而你會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彈性,適應改變,不至於大悲大喜,不至於因為突發事件而打亂陣腳。

Empathy(同感).我在紐約呆的這九個月,跟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在教室里跟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人都有以己度人的傾向,每個人的自身經歷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並不一樣。「共情」需要開放的心態(欲望)和足夠的想像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但一旦達到那個境界,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對象,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更好地了解交流對象,跨越交流障礙,為衝突和矛盾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Hold onto your bottom line(堅守你的底線).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博弈,博弈的過程是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永遠不能完全掌握你對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開誠布公地讓對手知道你的全部。堅守底線也許並不能讓我立刻快樂起來,但卻可以讓我們獲得尊嚴,而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Keep going, don’t settle(繼續戰鬥不要停止).每天都充滿挑戰,所以不能停止戰鬥。休息久了,後面的人就會追上來。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鮮花、掌聲和回報。淡化成就和光環,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不斷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目標不能不止於「表現良好」,而應該是「我真正被需要」。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不要重複你的錯誤).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是最好的老師,但犯錯誤和失敗都是有成本的。其實我們能犯的錯誤是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不過在犯同樣的錯誤。不要說去做多少正確的事情,能不重複犯錯已經很不容易。所以,總結很重要——在我們每天大量遺忘的過程中,不能遺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錯誤。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如果說有什麼忠告,只是一句話:去經歷,你就會明白一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博談網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22/110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