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微揭秘】驚呆 抗戰時期中國教育如此偉大

抗戰時,物資和財政極盡艱難,國家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財政來源,但國民政府仍然從政府開支中抽出不小的比例充作教育經費,使得大部分中學生和大學生都享受免費政策,包括免費伙食及一定的醫療保障;中大政治系學生唐飛霄在1946年的日記寫道:「今去衛生室治牙,可笑掛號金僅一元,藥費亦寥寥五元」,而那時重慶往湖南寄一封平信都需要20元。

畢唐書:【抗戰時期一項偉大的教育決策】據侯楊方先生介紹,抗戰期間,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共達128000餘人,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彈一星」元勛錢驥、姚桐斌、鄧稼先、程開甲、屠守鍔、陳芳允、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等9人,還有李政道楊振寧這兩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抗戰期間教育經費在國民政府的財政支出中僅次於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畢唐書: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還選拔了1566名的自費或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和歐洲各國,其中包括了後來的「兩彈一星」元勛王大珩、黃緯祿、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彭桓武、屠守鍔、郭永懷等8人,超過了「兩彈一星」元勛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有楊振寧。當時在國外還約有2500名中國公費、自費留學生,其中家鄉淪陷,斷絕了經濟來源的約占60%,國民政府也決定撥款給予資助,總計數額達數十萬美元(留美中國學生月津貼75美元,當時美國教師的平均月薪不過120美元)。(抗戰時期一項偉大的教育決策)

畢唐書:【抗戰時期一項偉大的教育決策】抗戰時,物資和財政極盡艱難,國家已經喪失了大部分財政來源,但國民政府仍然從政府開支中抽出不小的比例充作教育經費,使得大部分中學生和大學生都享受免費政策,包括免費伙食及一定的醫療保障;中大政治系學生唐飛霄在1946年的日記寫道:「今去衛生室治牙,可笑掛號金僅一元,藥費亦寥寥五元」,而那時重慶往湖南寄一封平信都需要20元。(鄒承魯西南聯大入學表)

民國老人乃月,在文史資料回憶抗戰國難時艱,家中寒傖,母亡父病,一片淒涼,但逃亡到大後方的青年學生幸運,能有學上,應感謝國民政府,辦了許多流亡中學,收容流亡學生,免收學雜費,甚至伙食費。國立大學也全部免費,作者認為應是主持政府財政的孔祥熙的功勞,除籌集收入,也慷慨劃撥教育支出。畢業於復旦大學的羅文錦,1940年以前「每月可領貸金法幣八元,以六元繳納學校伙食,剩下二元做零用」。當時,八塊錢的購買力相當高,西南聯大「學生的伙食費1938年每月7元,還可以吃到肉和雞蛋」(我所經歷的抗日戰爭。1941年齊魯大學)

畢唐書:【抗戰時期一項偉大的教育決策】說抗戰時期的中國教育是一個奇蹟,最典型的莫過於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至1946年結束,與抗戰同歲,堅持辦學整整8年。(李政道西南聯大入學表)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阿波羅網東方白編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27/110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