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鬧劇!成都7萬人瘋搶1千套房子 搶房的隊伍綿延幾公里

作者:

這幾天,房地產市場最火爆的除了丹東房價暴漲,就是成都7萬人瘋搶1千套房子的新聞,據說現場極其壯觀,搶房的隊伍綿延了幾公里。

去年年底的南京,也出現如此瘋狂的場面,南京1萬5千多人在寒風中,提著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錢,搶奪南京市河西區域10個樓盤的3177套限價房。為什麼瘋搶,因為政府限價,使得這3177套房子的價格比同地段的二手房價格每平方米差了1萬多。搶到等於中獎,搶一個100平的房子,等於穩賺100萬。根據統計,南京這10個樓盤的中籤率最低的只有8%。因為人多,最後通過搖號的方式產生幸運者。

和去年南京的搶房事件比,成都的搶房,無論是參與人數,還是中籤率,都遠比當時的南京火爆,據說成都的中籤率已經低到了1%,堪比北京機動車搖號,這個概率已經遠高於在打新股。究其原因,仍然是新房價格和二手房價格的嚴重倒掛。由於政府限價,使得新房價格比同地段的二手房至少低了30%,低至50%的也有。等於打5折買房子,這種好事,讓成都人毅然放下打麻將的大事,參與到搶房子的大軍中來。

全國限價的城市不止南京和成都,所以搶房子的鬧劇也在很多城市此起彼伏,讓人感覺樓市一片火熱。為了體現公平,據說有7個城市採取了最公平最古老的搖號方式。就中籤率而言,成都是最低的。在住建部約談之後,成都在以前已經很嚴厲的限購政策的基礎上又出台了更為嚴格的限購政策:限購對象由自然人調整為家庭,父母通過投靠成年子女設籍成都的,不能作為單獨家庭購房。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是當下房地產最核心的政策,可是,在荒唐的限價政策下,房子既不是住的,也不是炒的,而是變成了「搶」的和「搖」的。按照樓市的基本規律,在經歷2016年和2017年的需求釋放和市場上漲之後,今年三線以上的城市的市場應該是穩中趨降。除了西安、太原、大連、瀋陽、長春、昆明、南寧等以前價格偏低的大城市,大部分的城市,在出台近300多項調控政策之後,房地產市場事實上已經降溫,比如一線城市、環北京城市、一些價格上漲已經嚴重透支了未來的二線城市,如廈門、合肥等。

但是,不斷上演的搶房鬧劇卻讓大家對市場的真實溫度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在不明真相的人看來,市場依舊火爆,新房一開盤基本秒光,加劇了市場的焦慮,真正擾亂了市場的基本秩序和規律。而這背後的罪魁禍首,就是掩耳盜鈴的限價政策。

「限價」等於是摁住了溫度計,明明水溫60度,卻給你硬性規定指針不能超過30度。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指出限價的危害。限高價樓盤,不過是為了讓溫度計的數字好看,而不是為了讓溫度真的降下來。

限價政策為什麼是錯誤的?因為限價與「房子是用來住的」政策並沒有必然聯繫。我們現有的限價政策限的都是高價樓盤,其實,每個城市的高價樓盤確實和普通老百姓沒有太大的關係,這些高端樓盤屬於有錢人,對高端樓盤進行限價,本質上不是讓沒錢人買房,而是讓有錢人買便宜房。

如果限價像成都、南京等城市一樣不合理,必然出現新房和二手房的嚴重倒掛,嚴重倒掛等於人為創造了「套利」空間,套利的結果是本來不想買房的人,但凡有資格都會參與到搶房子的遊戲中來,因為一旦搶到,等於白白的撿錢,這種機會,甚至不需要動員,但凡有點智商的腳指頭都知道應該怎麼辦。結果是,本來只有100人需要買房,巨大套利的誘惑使得1萬人參與到搶房子的遊戲中來,烘托的溫度甚至比炒房還可怕,不僅僅沒有使房市降溫,反而人為製造巨大的焦慮,製造出全民炒房的鬧劇。

在所有調控政策中,限價有百害而無一利,限價本質上是懶政,是欺騙。每個月按照自己限定的價格向有關部門和上級報數據,讓上級部門看到數字好看了,價格降了。這種自欺欺人的遊戲堂而皇之仍然上演,真是讓人感覺悲哀。誰都知道限價後的降價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數字遊戲,但很好玩的是,大家都玩得很嗨,高潮迭起。還每個月根據這樣的數據公布「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這是莫大的諷刺。

看看那些搶房子的城市,哪一個不是限價帶來的價格倒掛所致。限價既是現代版的「掩耳盜鈴」,也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限價讓很多不想買房的人參與了搶房的遊戲,導致「房住不炒」的政策不僅沒有落實,反而火上澆油。對於這種欺騙性的調控和懶政,有關部門為什麼置若罔聞?

當然,假數字的最大好處就是市場的主導者和坐莊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拿出他們想要的數字來影響市場情緒。無論他們拿出的是漲的數據,還是跌的數據,目的都是為了影響市場,影響政策,影響購房者。這真的是一個把人性的惡發揮到極致的市場。限價導致的搶房大戰在中國很多城市上演,懶政的政策得不到糾正和處理,只會讓房地產市場更加扭曲。調控了20年,各種互相欺騙的假把戲從來都是高潮不斷。

搶吧,搖吧。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光遠看經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20/111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