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富不過三代? 這家族富貴十二代 甚麼原因四百年興盛不衰?

這個家族富貴12代400年興盛不衰的原因在哪裡?家訓只有20字!

在中國有一個家族,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衰落,並且它的12代子孫都是富豪。我們會想到一句古話,一般「富不過三代」。可想而知,這個家族是多麼強大啊,一直到現在都還興盛著。並且這個家族的後人們到現在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儒家大風分享了康氏家族的故事。

這個家族就是河南省鞏義市的康氏家族,不僅歷史悠久,更讓人讚嘆的是他們整個家族12代子孫竟然都是富豪官吏。關於康氏家族,人們更熟悉的是「康百萬」這個稱呼。「康百萬」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明清以來對康氏家族的統稱,該家族因慈禧太后的封賜而名揚天下。

坐落在鞏義市康店鎮的康氏莊園,又稱「康百萬莊園」,是康氏家族的聚居地。在風光秀美的伊洛河北岸就會看到莊園:一片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青瓦高牆建築。

坐落在鞏義市康店鎮的康氏莊園(圖片:wikimedia commons/Baiwankangzhai,CC BY-SA3.0)

康氏莊園作為全國三大莊園之首,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5倍,占地240多畝,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繁盛時期,莊園內的磚廠,木材廠,造船廠人來人往,且不說磨房,碾房,倉廩等等,就連中藥房都有。康家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

家族的歷史:亦商亦官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移民,康家先祖就從山西移民河南,在鞏縣(今鞏義)康店鎮洛河邊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先祖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家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後來,客棧所在地被稱為「康家店」。起初康家靠種地為生,經營店鋪為其副業。第6代的康紹敬當時是明朝管理地方交通和官鹽稅務的官員,又作為商戶介入鹽運業,康家的發家史其實是從販鹽開始的。

清朝時期,第14代的「活財神」康應魁利用白蓮教造反之際,拿下了全國的棉花,布匹供應特權,又在前人的基礎上,以家臨洛水,黃河之利,靠漕運在山東,河南,陝西,江浙一帶經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擁有土地達18萬畝,日進千金,家資巨萬。

「康家店」慢慢變成了「康百萬莊園」(圖片:wikimedia commons/Baiwankangzhai,CC BY-SA3.0)

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全是康家田。」此時成為康家的最鼎盛時期。經過康家十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小小的「康家店」慢慢變成了「康百萬莊園」,康氏家族成為綿延明,清,民國數百年的富貴大族。

忠厚留余

康氏家族興盛幾百年,靠的是什麼呢?民間傳說,康氏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邙山起伏如五龍朝天,中間一峰,正是「金龜探水」之勢,是絕佳的風水寶地。還有一種說法,康家先祖娶朱家女為妻,康朱相配,有糠(康),豬(朱)得以茁壯;有豬(朱),糠(康)得以盡其用,正是天合佳偶。其實,康氏家族的輝煌既不是因為風水,也不是因為天賜佳偶,而是得益於一句古訓,「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代長」。

康氏家族的家訓是一副對聯:「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意思是,如果要為祖上爭光,家族興盛就必須教育子孫後代;如果要後代享福,現在就必須要勤儉持家。

康氏家族從明代到現代有功名的人物有412位,其家族的昌盛除了經營有方之外,與康氏家族秉持的教育子弟的良好家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傳家有道還是讀書」,作為富商巨賈之一的康氏家族即使在金銀滿屋,良田萬頃的時候都沒有迷失,任何一代的康家族長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勉勵子孫不坐享其成,讀萬卷書,今天在康家的文職室仍然陳列著各類書籍。

康氏家族秉持的教育子弟的良好家訓學堂(圖片:wikimedia commons/Baiwankangzhai,CC BY-SA3.0)

康家尤其重視啟蒙教育,單設兒童居,不惜重金請名師執教,為孩子日後成為棟樑打下了良好基礎。康氏莊園中有一塊著名的「留余匾」,上面有這樣的話語:「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別的匾上還有「忠厚留有餘」的話語。

「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凡事留有餘地,忌盈忌滿,過猶不及,保持人與社會,自然關係的和諧,相伴相生。康氏家族從明清到民國,一直沒有人娶小老婆,只有在老婆離世後才會續弦!

康氏家族經商之外,還做公益,修黃河大堤,建學校,賑災民,深受民間社會的尊重。康應魁75歲生日那年,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老人當眾一把火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帳目。在康氏莊園中,完好保存著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的一口水井。

這口井是康氏莊園內唯一不屬於康家的東西,習慣稱其為「葉氏井」。原來,這口井連同這口井的所在地原為一葉氏人家所有。當初,康氏看重此地,從原主人葉氏處購得此地時,葉氏並未將此井連同土地一併賣與康氏。當時的民俗認為,井是家族血脈的象徵,無論多麼貧窮,地可賣,但是井不能賣。康氏並沒有倚仗財大氣粗迫使葉氏放棄這口井,這就是忠厚,這就是留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儒家大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22/116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