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看中共如何愚弄全世界 一圖揭示中共多印人民幣內幕

「看看中國(中共)是如何愚弄全世界的,通過印人民幣,讓人相信它們的經濟強勁。」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兼海曼資本(Hayman CapitalManagement)創辦人巴斯(Kyle Bass)周一(10月15日)發推文說。

巴斯在推文中附了一張動態圖,揭示了中國經濟從2001年到2018年期間的「貨幣超發」現象,中國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不僅明顯高於GDP增長,同時中國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速度超過美國,從2009年開始連總量上也超過了美國。

根據動態圖中的數據,2018年預計中國GDP約13.08萬億美元,貨幣供應量27.99萬億美元,M2/GDP比例是214%;相比之下,美國的GDP達20.20萬億美元,貨幣供應量是14.42萬億美元,M2/GDP比例是71%。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一般認為,貨幣超發可能會引發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信貸風險以及匯率貶值等問題。

中國是否存在貨幣超發現象一直是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什麼造成貨幣超發以及貨幣超發的表現有哪些方面。

穩定匯率是中共貨幣超發的根源

要理解中共貨幣超發,就先要了解中共的貨幣發行體系。首先,中國的貨幣體系是封閉、非自由的。中共為了保持政權穩定,幾乎所有的錢進出都要通過其銀行體系,灰色收入除外。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外匯市場引發的貨幣增發。連前中共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承認這一點,他在《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一文中寫道,因外匯存底積累、當局投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

根據中國國內一家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1996~2015年,外匯占款餘額與M2的相關關係高達97%;2015年以後,外匯占款餘額與M2的相關關係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高位。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撰文分析說,中國貨幣運動有兩個圈。第一個圈是出口導向戰略帶來的貿易順差,數萬億美元的外匯由企業和居民(被強制)賣給商業銀行,後者又把絕大部分外匯賣給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轉為國家外匯存底。

需要指出,這是中共強制結售匯制度造成的,跟其它國家的常見外匯管理制度不同。中共當局把外匯視為一種資源或商品,在控制下進行分配,不管是企業或者居民,買、賣外匯都要通過銀行來完成。

作為交易的另一面,中共央行在這個圈裡負責購匯的同時,也把基礎貨幣(M2)源源不斷地「泵」入商業銀行系統。隨後,商業銀行再通過放貸、釋放龐大的流動性到市場,這是貨幣運動的第二個圈。兩個貨幣圈互為表里,將印刷的人民幣不斷送入市場。

中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每年都能帶回大量貿易順差,對應的就是美元等外匯大量湧入中國、交換成人民幣進入國內部門,一直讓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

如果當局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中共央行印刷的是與外匯等量的人民幣,自然不存在貨幣超發現象,因為所有的壓力都可以通過經濟體的自動調節消化。

但中共當局很清楚人民幣升值不利於貿易出口、並拖累經濟增長,所以一直以來的政策是緊盯美元指數以及美聯儲政策,強行保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定。

這就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得不到紓解。舉個簡單例子,假設人民幣的正常匯率是1美元兌6元,那麼現在接近7元,就意味著中共央行對應每年3、4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每年都要人為多增加3、4千億元人民幣的市場投放量。

這是什麼概念?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2.6萬元,新增3千億元人民幣投放市場,意味著近12萬名中國人一年的收入才夠填補讓人民幣不升值的成本。如果分擔到每個中國人頭上,相當於每年每人分別多花219元才能沖抵這一筆帳(以中國人口數13.9億計算)。

「人民幣匯率長期處於外升、內貶的雙重矛盾中」,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他認為,因為中國巨大的出口順差,對應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同時,中共在國內過度印鈔,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催發房產泡沫,又釋放了人民幣對內貶值的壓力。

貨幣超發的另一頭提高房地產價格

那麼中共近18年拚命印鈔放水,為何沒有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國的物價似乎總在可控範圍,這種違反常識的「中共特色」背後隱藏了什麼?

這些年來,中共當局一直通過限制生活用品價格漲幅、控制中國通貨膨脹數據不暴漲(也與CPI統計方法有關,這裡不介紹),但對最大的一塊房地產等資本品的價格猛漲卻有意放水,並寄望用這些投資吸走大量民間儲蓄。

根據估計,中國的住房存量價值可能超過GDP的六倍,如25年前的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前。以中國的工薪家庭為例,房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約78.2%,其中又有至少一半的信貸以房貸為擔保。

2016年中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總值的42.5%,不僅遠低於已開發國家,且遜於印度;但中國家庭債務卻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15%,按此增速,七年內將達到200%。

中國財經專欄作家葉檀8月9日曾總結說,中國百姓財富有三大特色:一是GDP增長,百姓收入不怎麼長;二是百姓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三是去槓桿債務一爆雷,百姓財富沒人管,成為主要受害者。

這三種情況中,房地產隱藏的風險最大。如果泡沫破裂,房地產市場正常估值、房價可輕易出現對半腰斬,屆時中產收入階層的資產會消失一大半,而一旦房地產崩盤,如同「兜底的口袋破裂」,勢必引發全面性金融危機。

知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8月也在《南華早報》發文說,從2002年以來,只要中國經濟一遇到挑戰,當局就採取流動性政策(貨幣超發),靠著吹起房地產等資產泡沫、帶動經濟復甦。

他批評說,中共當局的做法是在不斷積累經濟扭曲的「惡果」,激化貧富不平等以及買不起房產人士的不滿,同時也讓家庭收入和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日益萎縮。

此外,貨幣超發也造成企業產能過剩,導致企業對補貼和貸款的依賴,並讓金融體系中不良資產激增。反過來,這些問題又迫使中國(中共)政府不斷提高流動性以防止「大廈」坍塌。

「政府一直騎著這隻老虎十多年」,謝國忠說。

荷包鼓了,老百姓卻更不敢花錢了;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對峙預期下,中國國內消費降級的趨勢更加明顯。

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表示:「在正常國家,貨幣外升內貶的壓力會因為市場調節、匯率變動和物價升降,而自動調節、達到平衡。但在中國,因為同時操縱匯率、匯兌、印鈔(M2)和物價(及編造通脹數據),升貶壓力不能平衡,這才出現今天的局面。」

他說,如果外貿出口還比較不錯,可維持出口和人民幣價格堅挺,表面上撐著購買力,但美國總統川普川普)上任以來、已大幅調整對華貿易政策,若未來中國對外貿易放緩、外匯存底下降,不足以支撐人民幣預期走強,中國的經濟問題可能會一觸而發。

外界認為,中國M2/GDP高比率問題已不是「謎」,但要如何解決則是一個真正的難題。因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結構),才有可能改變中共的「貨幣超發」怪現象。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16/118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