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首發】仲維光:寫在反叛五十周年

—重談認識論、啟蒙與二十世紀極權主義問題研究

作者:
德國另外一位自由主義大師達倫道夫(Ralf Dahrendorf)指出極權主義的共同特點就是:反對一切文化傳統的存在,反對近代人權價值。事實上這個反對一切其它文化傳統的一元論的制度,更是典型的一神論基督教文化的世俗結果。共產黨社會沒有神,但是卻把有神的宗教的一切特點繼承了下來。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九四六年流亡英國的德國著名的政治學者雷布豪爾茨(Gerhard Leibholz)立即就在英國的BBC電台呼籲人們關注未雨綢繆的冷戰,特別呼籲人們關注「極權主義」的繼續蔓延及對人類未來的威脅,強調繼續戰前就開始的極權主義的討論的重要。而就在此後,一九四七年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乃至人類社會,驚魂未定就立即被帶入冷戰,因此極權主義問題也再次迅速地成為西方最為關切的問題。從那個時候起,如何從政治上、文化思想上、歷史上認識極權主義問題,被人們廣泛地接受,時高時低地一直持續到今天。此間經歷了蘇聯的所謂解凍,七十年代的歐洲的緩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及所謂改革開放,以及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然而,進入新世紀後的日益動盪的世界形勢讓人們看到,它依然是研究理解時下世界問題的一把鑰匙。

在五十年代後政治學界以及歷史學界中,最著名的學者有弗里德里希(Carl J. Friedrich)、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 Brzezinski)、赫爾農(Klaus Hornung)和諾爾特(ernst Nolte),鮑爾曼(Friedrich Pohlmann)、布拉赫(Karl Dietrich Bracher)、耶瑟(Eckhard Jesse)等人,其中德國波恩大學的布拉赫教授在八十年代更特別提出,二十世紀是一個「極權主義時代」。

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在有關極權主義問題的文字中十分有名。但是,據德文版的維基介紹說,流亡美國的阿倫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年開始積極從事有關極權主義問題的寫作的,四八年、四九年進一步做了補充,一九五一年她把這些文字收集成一本書出版,即《極權主義的起源》。

仔細思索、查看發生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後至今幾乎百年的對於極權主義的研究,無論是政治學、社會學還是歷史學的各類不同的研究論述,不僅每一種對於極權主義的探究的傾向及結論都和它自己的認識論基礎有著深刻的聯繫,而且我們進一步還可以發現,占據主流的、最有成效的對於極權主義的研究和普普所堅持的認識論基礎——啟蒙主義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更準確地說,它同樣也是普普追隨的啟蒙主義思想在政治學領域的延伸,是普普推崇的哲學思想的擴展。對此,筆者在這裡簡單談以下三點。

A.在政治學領域,各類不同研究的認識論基礎及方法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於研究極權主義問題的態度及想要達到的結果不同。在過去將近一百年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研究,以及這些研究對於時下研究的影響中,可以說最有成效、影響最大的是基於經驗主義基礎的政治學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是法國的自由主義巨擘阿隆,二次大戰時移居美國的德國學者弗里德里希,以及戰後德國新一代自由主義學者的代表人布拉赫教授等。

這個我稱其為現代政治學的主流的經驗政治學,繼承的是文藝復興所復興的古希臘的思想方法及對學術研究的要求。它要求一個概念有具體的內容及特徵對應,摒棄那種無法具體對應到現實現象,無法準確運用的思辨玄學。為此,基於基礎的經驗主義政治學和社會學要求對於概念的定義是描述性的,其特徵能夠具體把握和驗證,說白了也就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應該是言之有物,這樣人們才能夠根據這個概念證實或者證否,才能夠根據這一基石做出有實際內容及思想的推論。

為此,對於新出現的「極權主義」概念的探究,經驗政治學如同物理學研究那樣,首先努力儘可能清楚地定義概念,提出可以觀察、證明它的存在的各種特徵,產生這一概念可以運用的社會現象的邊界條件,然後返原求證已經發生的各種現實是否能夠證實這一概念的定義及運用,繼而可以進一步運用這個定義及特點對於存在的現實做出分析及推論,觀察在未來的發展中,這個定義概念是否能夠較為有效地做出預言。如果不能或者證偽,那麼就必須要繼續探究,應該修改還是否定這個概念。

這是一種有效的、有實際內容的、不進則退的,非空談、思辨的研究過程,奠定當代關於極權主義研究基石的弗里德里希的工作就是這種研究的產物。他在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基礎上,在五十年代初期提出的關於極權主義的定義及其六個特徵,奠立了當代極權主義研究的基礎及出發點。其後布拉赫等人在這個基礎上對於極權主義問題的討論,則是經驗主義政治學的繼續展開及發展。

B.在以政治學和社會學為基礎對於過去二百年歷史的研究中,德國研究極權主義的大師布拉赫教授無論在關於極權主義概念、思想的研究中,還是在這個基礎上的「歷史」研究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研究二十世紀的歷史及政治學、思想史任何人都繞不過去的人物。

布拉赫的歷史研究和他的政治學研究一樣,同樣是建立在經驗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的。布拉赫是二次大戰後德國歷史學轉折走向經驗歷史學的開創性的人物。他對於魏瑪共和國的研究,《魏瑪共和國的消亡——對民主制喪失權力問題的研究》,不僅在思想觀點上,具體的對於材料的開掘和把握上是開創性的,而且其在方法和認識論的基礎上,即在如何研究歷史,如何面對材料,如何看待一些思想觀念等問題上都開創了德國戰後新的歷史學、新的文化思想空氣。而這一歷史研究的基礎就是如普普一樣,啟蒙主義思想帶來的新的,返回到希臘的對於研究的重新理解——即認識論問題帶來的新的知識觀。他在德國明確地對抗了那種帶有中世紀經院神學特點的帶有目的性、人為的思辨體系性所謂歷史研究。

對於過去一百年及極權主義問題的研究,布拉赫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則是,他為這個研究帶來了新的思想參照框架,他認為過去一百年的歷史是「意識形態的世紀」,到八十年代中期,他更進一步認為,可以用「極權主義的世紀」來稱呼過去百年來最根本的特徵。

用「意識形態」問題的變化作為描述過去一百年,或者說描述政教分離後歐洲社會的發展變化,可以說是他對於歷史研究的一個巨大的貢獻。這一框架可以讓人們更清楚、簡潔地看到歷史的變化,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性災難的思想及社會根源。而這個把意識形態問題作為根本性的參照物來解析百年的歷史,直接讓人們能夠一下子看到,在過去百年歷史中,極權主義在其發展變化中的作用。所以關於意識形態問題,極權主義世紀問題的提出,可以說在極權主義研究中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貢獻。

同樣的意識形態問題,極權主義世紀問題,它之所以能夠在布拉赫和其它傾向的研究者那裡受到不同的關注,及不同的解釋,也就是為什麼布拉赫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而不是別的什麼人,則全因為認識論基礎問題,方法論問題。

在經驗歷史學中,即在文藝復興後復興的返回希臘方法的研究中,啟蒙主義的思想研究中,哲學——Philosophy,和神學不僅在內容上不同,而且在認識論基礎上、方法上,對知識的理解上根本不同。希臘哲學的返回造就了與教條、專斷的神學的對抗,以及另外一個發展方向,造就了啟蒙主義思想及科學思想,以及近代科學的發生發展。

事實上,在這樣一種認識論基礎上人們能夠僅區別出的不僅是Philosophy和ideology,及哲學和意識形態的區別,而且還有theory——理論、學術研究和意識形態的根本的不同。理論是一種由前提經過邏輯演繹形成的自洽的描述框架,它只是多種描述對象的框架中的一種,當它不能夠描述對象的時候,它就應該自然地被修正或者棄置,而意識形態則是具有絕對要求的觀念系統,它斷言自己正確,並且要求人們遵循、遵守。這種根本性的區別只有在普普所遵循、堅持的認識論基礎上才會被認識到並且避免。

為此,在這樣一種認識論基礎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九世紀初期以來,政教分離以來產生的意識形態,說白了是一種新的「世俗神學」,一個僵硬的取代過去神學教條的世俗觀念系統。而這個看法就讓人們一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觀念思想系統和基督教神學系統一樣,具有的那種「宗教的封閉性、排他性」。而當它和世俗的族群聯繫到一起,並且讓這些族群群體作為一種絕對真理的占有者聯繫在一起的時候,這就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麥克斯•玻恩所說的罪惡的根源:

「相信只有一種真理而且自己掌握著這個真理,這是世界上一切罪惡的最深刻的根源。」

所以布拉赫的研究:他能夠看到意識形態問題的嚴重性,對於過去二百年人類歷史的影響,對於極權主義問題的決定性質,究其根本讓我們看到,沒有新的認識論基礎,不會有這種認識,也就不會有在這個基礎上構造出的對於歷史的新的認識及新的思想框架,不會有新的歷史學。

C.認識論問題與阿倫特的探究:

談到政治學概念中的極權主義,對於中國人來說關於《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及其作者阿倫特,就不得不多談幾句。因為在中文社會對她及這本著作有很多不實的誤解,這些誤解不僅會影響到對極權主義問題的理解以及以後的研究,而且可能誤導對於更普遍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政治問題的理解。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涉及的是阿倫特一書在研究極權主義問題中的地位及影響,其次則是它和筆者在本文所中心談論的認識論問題的關係。

關於第一個問題,匪夷所思的是,在中文世界居然不僅認為阿倫特是極權主義問題研究專家,而且是「最權威」的「專家」。而這樣的論斷和介紹,不僅涉及到是否是外行話問題,甚至可說說明他對於這一領域的探索的無知。這首先是因為,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的寫作,即介入極權主義問題是在二次大戰後,即四五年後寫的一組文章。這組文章最初涉及的只是關於納粹及法西斯主義的問題,據她說,她在四八、四九年重新修訂的時候擴充了關於史達林主義,即蘇聯問題的論述。在六六年的英文版中她說,全書最後成稿於四九年。一九五一年,由於外部因素,她匆匆在美國和英國分別出版了英文版。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來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02/122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