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安妮:「移二代」的春節儀式感 「年」在童年的記憶里

作者:
如今,「移二代」無法理解我們當年對春節的期盼,更不會理解這順口溜的真正含義。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平時想吃什麼,想穿什麼,都唾手可得。天天如同過年一般。怎樣把春節儀式感留在他們的記憶中,這個棘手的難題令人沉思······

臘八過了,小年過了,春節(lunar New Year)還會遠嗎?

生活在溫哥華,春節氛圍比十年前熱鬧很多,但是與國內相比,沒有什麼可比性:沒有休息日,沒有爆竹聲,沒有國內七大姑、八大姨那麼多親戚、朋友可走動。最關鍵的是:大多父母、親人不在身邊,失去了節日團圓的意義。儘管如此,年,還是悄悄地走近我們。

節還是那個節,只是身在海外,過節的心態變了,年味兒也跟著淡了。

春節前的大掃除是保留曲目之一。我邊干邊問正在給心愛的小花兒澆水的女兒,「你春節想怎麼過?」女兒毫不遲疑地回答:「吃點兒披薩,喝點兒飲料,再看會兒電視」。我看著她認真的表情,無奈地笑了。唉,愛吃披薩的「移二代」,他們的春節,是否象小時候玩兒擊鼓傳花的遊戲一樣,傳來傳去,最後把花兒弄丟了;春節的儀式感在他們身上是否會越「移」越遠呢?

家鄉的海濱小城,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年味兒也十足。每逢春節,母親都過得儀式感滿滿。兒時的耳聞目染,我也和母親學到了一些。到了溫哥華,這些儀式感也隨著環境地改變而減少。

一到臘八,母親就會做臘八粥。家鄉還流傳一句俗語:大嫂大嫂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進入臘月初八,就如同老外進入十二月聖誕倒數計時一樣,開啟了春節的計時模式。

過年有新衣,過年有美味。二十三,灶老爺上西天(吃糖瓜);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切豬肉;二十七,掐黃米;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把油走;三十晌午喝喜酒。兒時的順口溜,至今還朗朗上口。一回首,不覺一驚,四十幾個春節已從身邊滑過!

如今,「移二代」無法理解我們當年對春節的期盼,更不會理解這順口溜的真正含義。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平時想吃什麼,想穿什麼,都唾手可得。天天如同過年一般。怎樣把春節儀式感留在他們的記憶中,這個棘手的難題令人沉思······

春節包餃子也是保留曲目,母親愛包,我亦如此,如今女兒也包得有模有樣。記得每年初一,母親就在幾個餃子裡包上硬幣,誰最早吃到、吃得最多,就預示著誰這一年最幸運。有時我為吃不到而著急,母親就會把做好標記的餃子放到自己面前,吃到後又興奮不已。這是兒時最開心的記憶。現在女兒也愛玩兒這個「遊戲」,只是我把硬幣改成了花生或大杏仁,吃到後,再用硬幣兌現。

做花樣饅頭也是兒時最喜歡的「手工」,如同現在的捏橡皮泥。各種吉祥物成雙成對從母女倆的手中跳出,有如意豬頭、龍聖、壽桃、鯉魚、棗花······如今我也有助手了,儀式感在「協助」中,一代一代傳下去。

今年,溫哥華不僅華人商場可以買到春節的裝飾物,連老外的Costco、Home depot也能買到富貴竹發財樹。讓「移二代」感受更濃的中國年,可以帶著他們參加各個同鄉會、教會、各種組織舉辦的春晚,感受中國年的熱鬧氛圍,讓「年」在童年的記憶中打下烙印。

希望愛吃披薩的「移二代」會記住兒時的春節片段,春節的儀式感不要在他們記憶中溜走。

安妮:一名文學愛好者,有時候也頗感尷尬:縱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也不過幾行字;雖有心潮澎湃,飛濺下的也只有幾朵浪花。但是她熱愛生活,愛得真,寫得實。真實的把溫歌華的各種倩影展示給大家。希望大家關注。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溫哥華港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05/124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