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消費能力下降背後的深層原因

中國城鎮消費者面臨的現狀是背負高昂的房貸而銀行帳戶里的資產不斷縮水,這影響了中國家庭的消費能力。大型國有銀行享有的特權是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

想像一下這樣的情形:就業市場不景氣,你每個月要償還一筆不小的房貸,你銀行帳戶里的資產不斷縮水,這種情況下你還願意掏錢買一部昂貴的iPhone嗎?

這就是許多中國城鎮消費者的現狀。過去兩年,中國對高收益「影子銀行」投資產品進行打擊,這遏制了一些金融風險,但同時也掐斷了高負債家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由於銀行存款利率趕不上通脹率,如果高負債家庭把錢存在銀行,實際報酬率將為負。解決這個問題是穩定消費者開支的一大關鍵,也對蘋果公司(Apple, AAPL)等在在華外企的前景至關重要。

根本問題在於,工商銀行(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和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Ltd.)等幾家中國最大國有銀行處於特權地位。這些銀行有能力以政府設定的較低利率水平攬儲。大型國有銀行隨後向中小銀行放貸,這些中小銀行發放的貸款大多流入實體經濟,但卻不能通過自行提高利率來與大銀行爭奪存款。實際上,這些大銀行在儲戶與中小銀行之間充當中間人角色,賺取豐厚的息差,一邊壓低前者的收益,一邊抬高后者的成本。

大銀行的尋租行為對中國家庭構成一大壓力,中國家庭最大的金融資產就是銀行存款,總計約人民幣71.6萬億元(約合10.6萬億美元)。假如加權平均零售存款利率提高1個百分點,中國家庭口袋裡的錢將增加人民幣7,160億元,是美林(Merrill Lynch)所估計的減稅效應的兩倍多。美林估計最近的減稅政策將使中國家庭口袋裡增加人民幣3,000億元。

政府整頓影子銀行之舉讓家庭的處境更加艱難。此舉壓縮了收益率較高的儲蓄產品的發行規模,與低收益的存款相比,這些產品可以令儲戶獲得更高的回報。穆迪(Moody's)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未兌付的理財產品規模已降至人民幣24.8萬億元,而從2014年到2016年,其規模增加了近兩倍,至人民幣30萬億元;通常而言,這些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約為5%,銀行存款利率為2%。

所有這一切也以其他方式對家庭構成打擊。例如,大型銀行僅通過向小銀行或評級較高的國有企業發放貸款就可以賺錢,為什麼要費力向風險較高的私營企業貸款呢?而這些私營企業正是就業市場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監管機構知道了問題所在。最近在改革方面出現了一些取得進展的初步跡象,包括大額存單的利率小幅上升,同時針對理財產品的監管也略有放鬆。

不過這些都是很小的進步。中國消費並未崩潰,但無疑面臨壓力。在就業市場疲軟之外,迫使家庭去支撐僵化的國有銀行體系,這將無濟於事。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219/124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