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1000億出售「毒地」作商業開發 危及公共安全

據調查報告,中共正在出售受污染的「毒地」給開發商,其中四成未完成環境修復,這將對公共安全造成潛在危害。

中共出售「毒地」進行商業開發。

最近,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南京大學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國大陸27個省會城市公布的174塊受污染地塊中,有四分之一已經出讓,用於商用開發或建設學校、醫院等。報告指,這些地塊中有四成未完成環境修復,將對公眾安全造成危害。

中共政府出售「毒地」用於商業開發

英國《金融時報》6月4日報導,基於對已經公布的污染地塊名錄進行的整理分析,綠色和平和南京大學(溧水)生態環境研究院,最近聯合編寫了《中國城市污染地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與對策》報告(《報告》)。

《報告》顯示,在174塊已公布的污染地塊中,有25%已經被出讓,出讓金額累計達1049.6億元人民幣。但在這些被出讓的污染地塊中,約44%沒有完成土壤修復。這些土地將主要用於商住用地或學校、綠地、醫院等公共用地的開發。

《報告》認為,如果在投放使用之前沒有完成修復,這些「毒地」有可能帶來新的環境健康風險。

《報告》指出,污染地塊中最常出現的污染物是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和半揮發性有機物,約有41%的污染地塊原址為廢棄化工廠。再開發地塊稍有不慎即可能導致二次污染,危害公眾安全。

報告編者之一,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保航說,各省會城市已披露的污染地塊名錄並不完整,「考慮到中國大陸的城市土壤污染狀況,實際情況可能更加嚴峻。」

《報告》認為,污染地塊在修復完成之前被重新推入市場的部分原因在於,中共地方政府財政高度依賴土地出讓。2015~2017年中國大陸主要省會城市的土地出讓收入占了政府收入的20%~52%。為了加速具有高商業價值的污染地塊轉讓,以充實地方財政,修復治理上存在「趕工期」的問題。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更高的城市,污染地塊的平均修復時間更短。

《報告》認為,土地使用權人出於儘快回收資金的考慮或開發工期的壓力,壓縮污染地塊必要的修復時間,土壤修復的質量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可能引發二次污染。

中國環境修復網執行主編高勝達說,為追求快速,中國大陸的污染地塊修復多使用耗時較短的異位修複方法,即將現有污染土壤移走處理,在原處填進新土,保障開發和修復一起進行,節約時間。

「整個過程產生二次污染的風險極高,」高勝達說,「因為污染土壤被翻起時就很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危險的廢氣廢水。」

中共的「國家機密」

中國人因居住環境的污染,身體出現程度不同的中毒現象,早已受到各界輿論的關注。

美國2012年《移民與難民研究》雜誌上刊登的一份《紐約健康和營養檢測調查報告》顯示,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血液中鉛、鎘、汞等重金屬含量高於來自其他亞洲地區的移民,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土地污染的普遍擔憂。

陸媒《南方都市報》2013年6月13日報導,中國土壤學研究人員指出,與1994~1995年土壤採樣相比,重金屬污染分布面積顯著擴大,向東部人口密集區擴散。數據顯示,中國土壤正出現越來越多的危險元素,重金屬等污染物指標在大的流域及局部工礦業和農業區上升較快。

中國大陸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項目也發現,長江中下游某些區域普遍存在鎘、汞、鉛、砷等異常。城市及其周邊普遍存在汞鉛異常,部份城市明顯存在放射性異常。湖泊有害元素富集,土壤酸化嚴重。

關於中國大陸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最新情況,中共官方至今沒有發布。中共官方《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宣稱,2012年完成了中國全境土壤污染情況的調查,對於土壤污染狀況的調查結果,卻秘而不宣。

2014年1月30日,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曾向中共環保部提出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信息公開申請。但一個月後,中共環保部以土壤污染調查數據「屬於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

修復被污染的土地成本或讓中共傾家蕩產

中共政府為了GDP數字和政商利益的短視行為,已經對中國大陸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和長久影響。地質學家警告說,土壤一旦被污染,通過自淨能力完全復原的周期將長達千年,而人工修復的成本,高得驚人。

據大陸官媒報導,武漢漢陽赫山的原武漢農藥廠片區242畝土壤修復期間,曾有工人中毒送醫院治療。據悉,這塊土地修復成本高達2.8億,平均每畝成本超過115萬。

2008年,本台曾就土地污染問題對德國著名環保和生態學專家王維洛博士進行採訪。王維洛表示,「中國有四億(畝)土地(被污染),每清理一畝土地用十萬人民幣的話,那就是四十萬億人民幣。所以中共政府根本就不敢提要清洗農田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它需要多少成本,中共政府根本不敢告訴老百姓。這能夠把它這麼多年的所謂的經濟成果全部化為烏有。」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05/129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