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德語媒體:面對中共 歐洲並非無能為力

"中資企業對歐洲企業的收購,就不應被視作企業的獨立收購行為,而是由國資企業主導的行為。如果在這種局面下還出現了競爭扭曲,反壟斷機構就必須能夠進行干預;如果出現了安全風險,則必須要由風險評估..."

堅持自由市場原則的歐洲,究竟能否戰勝中共的國家資本主義? 

 杜塞道夫出版的《萊茵郵報》以"歐洲如何抗衡中(共)國"為題,刊發了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瓦姆巴赫(Achim Wambach)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認為,在不損害市場經濟原則的前提下,歐洲依然有足夠的手段與推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展開競爭。

"中(共)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模式,其國資企業在多次合併後越發強大。2003年,中央管轄的國企數量為189個,而經歷了一系列合併後,現在只剩97個。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合併後的中車集團,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鐵路裝備製造商,遙遙領先競爭對手。"

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瓦姆巴赫

"許多歐洲人認為,對付這樣的龐然大物,只能通過打造歐洲自己的龍頭企業來競爭。但是,事實卻駁斥了這種看法。中國的生產率上升,並不來自於國營企業,而是主要歸功於私營企業。中國人原本希望,能夠通過打造大型國企來提高盈利能力,但是這一希望至今沒能實現。這些國企的債務水平反而攀升到了危險的程度。而且,歐洲、美國由足夠的證據可以表明,合併會妨礙創新,原因則是企業的研發部門在合併過程中總規模縮小。"

"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中國企業的合併是為了'消除不必要的競爭'。如果這一趨勢加劇,德國企業必須要有回應的能力。以前,曾經有過相應的手段:1990年前,面向出口的壟斷是被允許的。這一規定當時被取消的理由是:'為了在全世界範圍內減少國家或私營經濟對競爭的限制,出口壟斷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如果中國決定要採用一種非競爭性的市場形式,那麼德國就有足夠的理由再次啟用這一手段。"

"中資企業對歐洲企業的收購,就不應被視作企業的獨立收購行為,而是由國資企業主導的行為。如果在這種局面下還出現了競爭扭曲,反壟斷機構就必須能夠進行干預;如果出現了安全風險,則必須要由風險評估。在其餘情況下,我們則盡可以讓他們收購。"

"目前,還有許多其他手段正在討論之中。比如,通過'邊境補償稅'來平衡掉中國企業通過較低的環保標準所獲取的競爭優勢。歐洲的反傾銷手段也可以得到強化,從而制裁中資企業過於進攻性的定價策略。在與國家資本主義的競爭中,歐洲並非無能為力。"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28/130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