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換馬!美中將達成臨時協議? 美媒:有個大事遲早要發生 反川普損全球經濟也被戳穿

路透報導說,美中10月初的談判可能僅達成表面上的協議,美方立場從未改變,貿易戰或成為長期戰役。著名經濟學家程曉農在大紀元撰文說,西方經濟學家眾口一詞維護經濟全球化,認為不應對中共加征關稅,這將會損害全球經濟穩定。程曉農認為,經濟全球化恰恰是中共的幫凶,它使中共這樣的極權政府做大,開始控制和顛覆西方社會秩序。

近期對美中談判則傳出臨時協議、秘密協議等消息。知名政治評論人士陳破空分析,臨時協議將使中共繼續獲得喘息機會,逃過劫數,長期看不利於美國。另有美國媒體分析說,美中分歧是結構性的,臨時協議只能使雙方暫時偃旗息鼓,最終還是會談崩。中共新華社說,中共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率將率團訪問美國,就美中經貿問題磋商。路透報導說,美中10月初的談判可能僅達成表面上的協議,美方立場從未改變,貿易戰或成為長期戰役。著名經濟學家程曉農大紀元撰文說,西方經濟學家眾口一詞維護經濟全球化,認為不應對中共加征關稅,這將會損害全球經濟穩定。程曉農認為,經濟全球化恰恰是中共的幫凶,它使中共這樣的極權政府做大,開始控制和顛覆西方社會秩序。

美中將達成臨時協議,秘密協議,全面協議?

海外知名政治評論人士陳破空16日在《自由亞洲電台》撰文表示,最近,圍繞貿易戰的美中博弈出現緩和跡象。

同期傳出消息稱,美中可能達成臨時協議,意即在全面協議達成前,先達成一個暫時協議。內容包括:中共加大購買美國農產品,停止盜竊智慧財產權;美方推遲部分關稅加征。川普對此表態含混:會考慮臨時協議,但更傾向於達成全面協議。

陳破空認為,短期看來,達成臨時協議對雙方都有好處,但長期而言,卻對美方不利。中共極可能在臨時協議下獲得喘息之機,獲得更多與美國周旋、拖延的本錢,讓全面協議變得遙遙無期。美中貿易問題又回到從前,中共用大宗購買來平息美方的怒氣,一次又一次地逃過劫數,根本問題不了了之。

據傳,美中可能達成秘密協議。5月初美中協議已經談成,習近平卻反悔,原因之一:美方照例要公布協議全文,中共堅持不公開協議或只是部分公開。北京的意思是,儘管習近平向川普輸誠,但一定要在國內民眾面前保下面子,以免落得個「喪權辱國」的名聲。

然而,與中國這個專制大國不同,美國是一個民主大國,政府所簽對外協議需要向國會報告,並需要對媒體公開,接受審議、評判和監督。由此可見,兩國政府談不攏,處處涉及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對決。北京很期望美中達成秘密協議,但恐難以如願。

美媒:臨時協議難救場,中美再談崩遲早的事

美國《國會山報》17日的報導,有分析指出,即使中美在短期內和解,這只是暫時在貿易問題上偃旗息鼓,長遠解決貿易衝突仍難言樂觀。中美都知道雙方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且兩國在過去幾十年形成的貿易格局,並非一朝一夕能夠逆轉。

報導指出,就算被視為鴿派的美國財長努欽日前也表示,川普在談判中擁所有選項,包括可隨時提高中國進口貨關稅,也可與中共達成協議。由此可見,美方在結構性問題上,沒有向中共讓步。

另一方面,在川普團隊中,大部分都是對中共鷹派,包括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等,他們的努力,使打壓紅色的中共政權成為華盛頓政治精英的普遍共識。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貿易專家阿爾頓(Edward Alden)表示,臨時協議對川普而言將是一份「尷尬的協議」,會讓川普受到民主黨對手的攻擊。因此,臨時協議是否成事仍有待觀察。

換馬 中共財政部副部長率團赴美磋商

中共新華社17日報導,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率領的代表團擬於星期三啟程訪問美國,就美中經貿問題進行磋商。

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星期一16日表示,美中兩國貿易談判副代表(副部長級)將於星期四開始在華盛頓會晤。

外界注意到,即將舉行的美中副部級經貿磋商的中共團長由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擔任,之前的同級別磋商是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擔任中共團長。

對於這個變化,總部在華盛頓的國際戰略諮詢公司 McLarty Associates的高級顧問郭嘉明(James Green)說,跟王受文不同,廖岷儘管沒有涉及貿易和市場准入問題的具體權限,但是,他在貿易戰的這一點上有足夠的專業知識。郭嘉明曾經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擔任過官員。

路透:美中新一輪談判最多達成表面協議

路透17日報導,美中10月初的談判可能僅達成表面上的協議。在美國方面,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已在9月初警告,貿易戰或成為長期戰役。

國際貿易諮詢機構McLarty Associates執行合伙人、前美國貿易代表官員Kellie Meiman Hock認為,美中之間的任何最終協議,都極不可能有意義地解決美國所尋求的中共結構改革。

現任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U.S.-China Business Council)Craig Allen稱,由於對中共間諜活動、網路駭客攻擊和智慧財產權盜竊的擔憂,美國的高科技行業可能永久和中共脫鉤。

從川普總統及其貿易談判代表在各種場合的發言,可以看出,美方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未變。

程曉農:西方反川普加稅捍衛全球化成為中共幫凶

知名經濟學家程曉農17日在大紀元撰文分析,經濟全球化一度被看作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和最高境界,甚至被一些左派戴上了「政治正確」的桂冠。自從中美經貿摩擦和衝突爆發以來,從西方經濟學家到反川普的美國媒體,從歐洲和亞洲各國政府再到美國企業界的多數企業,維護經濟全球化幾乎成為眾口一詞的一面倒現象,雖然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希望回到經濟全球化的狀態,不要對中國加關稅,以免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

這種錯誤看法的根源是對經濟全球化天然缺陷和中共制度走向的錯誤理解;進一步來講,這樣的錯誤看法故意忽視了極權政府支配下的超大經濟體加入經濟全球化之後的不良後果,也忽視了跨國公司境外投資設廠的行動對其母國之負面效應。

程曉農表示,經濟全球化無法改變也不可能取消國界。國界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政府要保護本國居民的福祉,而不是優先照顧國界之外世界各國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民主國家的選民投票選舉的是本國政府,而不是全球政府,他們選擇本國政府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執政黨能否保護本國居民的福祉,而不是犧牲本國居民的福祉去實現政府的某些全球目標。恰恰在這一點上,西方經濟學家們的認知出現了盲點,他們只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去認識經濟全球化,只從企業的立場看經濟全球化的好處,而忘了從各國選民的立場看問題。

程曉農分析說,這個錯誤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西方經濟學家相信,在全球自由貿易、自由投資的情況下,企業會追求最大利益,給世界經濟帶來最大的活力。但是,如果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不單是西方的企業,還有中共那樣的極權政府,那麼,被中共政權捆住手腳的在中國西方企業將受制於中共政權;

其二,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對開發中國家投資、轉移生產線,確實能降低公司成本、增加利潤,但是眾多企業的同步動作可能造成本國製造業就業機會大幅度萎縮;而這些企業在全球化當中賺了錢,卻未必在本國如數交稅,他們利用離岸金融中心逃稅時,公司當然占了便宜,但母國的納稅人卻吃虧了,因為已開發國家的政府財政收入不足,只能舉債,要靠以後的納稅人來償還。

程曉農繼續說,西方經濟學家們犯的另一個錯誤是,他們從來不把宏觀層面國家之間經濟失衡的可能性納入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當中加以考慮。然而,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過程已經初步展示了,這種極權的超大經濟體操縱經濟全球化的可能後果。

如果一個勞動力占全球六分之一的超大經濟體加入了經濟全球化,這個超大經濟體可以通過吸引各國的投資和技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然後用廉價商品擠垮已開發國家的製造企業,占領全球市場,最後造成全球經濟對該國的經濟依賴。結果可能是許多國家的製造業萎縮和嚴重的貿易逆差,最終造成國際支付困難。

這些長期依賴中國商品的國家,除了政治上謀求中共的援助,接受中共的操縱,就沒有多少選擇了。從長期來看,這種局面究竟是雙贏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還是單贏的格局?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陸凡客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18/134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