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學會這6種「黃金思維」 你將受益終身!

有一個故事,有個人跑去問上司:我都有10年工作經驗了,為什麼你還是不給我漲工資?

上司說:你不是有10年工作經驗,你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10年

掌握高效的方法,遠勝過低效的苦熬。

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贏在了思維上

備份定律

多種可能

01

程式設計師編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備份。

萬一硬碟故障、代碼丟失,沒有備份,損失就會相當慘重。

備份,就是另一手準備。

人生也是如此。西方一位哲人說過:

「學習用左手剪指甲,因為你的右手未必永遠管用。」

這就是備份定律:思路清晰的人,凡事都有兩手準備,從來不是一根筋走到底。

人人都希望歲月靜好,可現實往往是大江奔流。

可怕的不是突然的變故,而是遭遇變故之後,連選擇的餘地都沒有。

給自己多一份備份,就是給人生多一種可能。

奧卡姆剃刀定律

刪繁就簡

02

你知道自己一周內,處於高效工作狀態的時間有多長嗎?

研究數據表明:人平均每周工作45小時,其中有17個小時是根本沒有效率的

很多人習慣以「多」取勝,但想做的事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

於是,我們每日身心疲憊,又成果寥寥。

想改變現狀,首先要學會簡化你的工作。

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一條「剃刀定律」:

像拿起剃刀一樣,把多餘的步驟剃掉,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段故事:

來自各國的軍事家聚在一起,討論對付敵方遊輪「審判日」號的方案,要消滅所有敵人,又不能毀掉船上的硬碟信息。

有人說用間諜潛伏,有人說用中子彈,有說用化學毒氣,甚至還有說用次聲波武器......極盡複雜之能事,卻沒一個可行方案。

只有一位辦事直接果斷的警官,說了一句非常簡單的話:

「兩岸立兩根柱子,中間拉上奈米絲,船一經過,就會被切割。

在場人無不驚嘆。

高手總喜歡一招制敵,擊中要害,決不會囉囉嗦嗦大戰300回合再結束。

能化繁為簡的人,都抄「近道」走向了成功。

沃爾森定律

信息

03

我們努力提升專業技能,卻常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信息

很多人比你厲害,並不是能力比你強,而是訊息比你多。

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提出過一條定律:

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美國弗洛倫薩州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約翰,一個叫哈里,同時應聘進入一家蔬菜貿易公司。

3個月後,約翰直升組長,工資翻倍,哈里還在原地踏步。

哈里不滿,質問老闆,老闆說:現在公司準備訂一批土豆,你去打聽看看。

半小時後,哈里急匆匆跑回來匯報,「集農蔬菜批發中心」有土豆賣。

老闆叫住了他,把約翰喊了過來。

約翰有條不紊地說:「20公里外的『集農蔬菜批發中心』有3家賣土豆的。

其中兩家是0.9美元一斤,一家是0.8美元一斤。

對比發現,0.8美元的不但便宜,質量還要更好。」

一個不用臨時出門打聽,就知道市場的實時動態,把握著諮詢和信息的人,無需競爭,就已經贏了。

想要抓住機會,就先學會發現機會。

比別人先獲得情報,並迅速採取行動,這樣的你,想不成功都難。

蘋果定律

分清主次

04

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先吃哪個?

答案是,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

因為,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慢慢變壞,於是你永遠也吃不到甘甜的好蘋果。

這條「蘋果定律」,在工作中也同樣適用。

其實,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為重要。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故事:

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山德爾博士的一個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

當他初次來到山德爾的診所,整個人都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時刻都有崩潰的危險。

他說,他的辦公室有3大張寫字檯,堆滿了報表和文件,事情似乎永遠都干不完,快把他逼瘋了。

山德爾聽過之後只給了一點建議:回去之後,把辦公室全部清理乾淨,只留下最重要的文件。

病人照他說的辦,清理乾淨寫字檯,又把留下的重要文件一一處理完。

之後,事情一到,立馬辦完。

再也沒有堆積如山的工作威脅著他,他的身體也漸漸恢復了健康。

這也是時間管理的第一要義: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

忌鴕鳥症候群

不找藉口

05

不找藉口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沒興趣、做了也沒用、我不懂……

遇事總找客觀因素推諉,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夫回:「還沒有,我擔心天會下雨。」

那人接著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沒有,我擔心會有蟲子吃棉花。」

那人還問:「那你究竟種了什麼呢?」

農夫:「我什麼都沒有種,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社會心理學解釋,人總是在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意圖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找到推卸責任的解釋,從而維護自己的自尊、或者減少自己的焦慮,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勇敢的人取得更多進步,推脫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這也是普通人與成功者最大的區別:面對問題,是從外界找原因還是自身找原因。

反木桶理論

不可替代

06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論曾在一段時期大行其道: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短板。你的弱點,會決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會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面面稀鬆。

比起短板,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特長。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寫道:

專注於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應該儘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和從一流到卓越相比,人們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與其在不擅長的領域痛苦掙扎,不如把自己的經歷都放在優勢的提升上。

職場上說的「一專多能零缺陷」,也是一個人最好的能力策略。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線上生活微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10/138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