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息曙光:香港政治僵持階段:誰能耗到最後?

作者:
有一點需要體認到,那就是不能用經濟利益作為理解香港的問題唯一鑰匙,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觀念、理想和天性也是人們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唯物論不是萬能的,解決香港問題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症下藥。讓人吃飽穿暖有錢花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畢竟不是動物。這在香港適用,在 大陸也適用。

(本文不作道德和價值判斷,只從一般政治博弈的邏輯和事實做出最基本的判斷)

12月9日,香港反修例運動整整度過了六個月,各項發展如火如荼,人們還看不到隧道盡頭的亮光。11月24日,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泛民各黨派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此前兩個星期港中大和理工大發生了自修例風波以來最激烈的暴力衝突場面,港府和警方一舉圍剿了數千名勇武派暴力示威者,取得了「止暴治亂」的最大勝利;不過緊接著大洋彼岸的美國不幹了,一舉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法,給中央和港府頭上戴上了「緊箍咒」。12月8日民陣再度發起國際人權日遊行,獲警方批准,這是四個月來的首次。數十萬香港市民走上街頭,聲勢浩大,伸張「五大訴求」。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人們自然都十分關心,局勢下一步還要如何走?我們能否看到一個雙贏的結局?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對過去一個多月來出現的幾個彼此相關的幾個重要事件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才能釐清紛繁的頭緒,看清下一步走向的路徑。

首先是區議會選舉。在香港政治體制中,區議會實際的政治作用並不大,只是管理基層社區事務的諮詢機構,不過它可以影響特首選舉委員會1200個席位中的117個席位。在香港回歸22年裡,區議員選舉歷來並不太被市民重視,投票率一般都在50%之下。而且長期以來由於建制派一直在基層深耕,在歷次選舉中都贏得了70%左右的議席,而反對派處在少數派地位。即便是在2014年「占中」運動的影響下,建制派各主要黨派在2015年的選舉中好成績占有190席,而泛民派各黨派只得了94席,當年的投票率約為47%,建制派仍然控制著全部18個區議會。因此,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在反修例風波的背景下就受到了各方的矚目,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一次對這次反修例運動訴求的「全民公投」。儘管誰都對投票結果感到不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長達五個月的「反修例運動」已經動員起數百萬香港市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因為港府對「五大訴求」的堅持不妥協的態度使廣大市民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個對政府行為能形成某種制約的政治體制。另一方面,政府和建制派也並不太悲觀,認為持續的暴力示威嚴重打擊了香港社會的經濟和城市設施的基礎,給廣大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困頓和不便,這對選舉結果或許會有他們期待的作用。上次在占中運動的衝擊下,建制派在選前大打「危情牌」,要全面動員爭取勝利。這次也是一樣,民建聯主席李惠瓊同樣發出告急呼籲,要全黨背水一戰,再挫泛民派。反對派則全力以赴動員廣大市民出來投票,為此,不但在各區派出了最強的候選人,還協調各方,儘量創造一個平靜的投票環境。政府在暴力示威不斷的困難情況下,積極籌備選舉,並向反對派施壓,要求在此期間停止暴力示威,否則不排除取消區選。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選舉氛圍的奇蹟出現了:從11月18日開始的選舉周,香港社會突然出現了幾個月以來難得的平靜,各種示威和抗爭活動基本停止,社會好像又回到了6月9日之前的安寧狀態,讓廣大香港市民享受了一段少有美好時光。特別是11月24投票的當天各投票站大排長龍,可以說是廣大市民扶老攜幼,能出來的基本都出來了,對自己手中的一票顯示了充滿珍惜之情,確實盛況空前。整個投票日沒有任何暴力破壞的事件,儘管選委會也接到了一些投票違規的投訴。晚上10點半投票結束。各投票站連夜開票,到25日凌晨結果出爐:此次投票共計有294萬市民參與投票,投票率為71.2%,創香港有選舉記錄以來的最高投票率。泛民各黨派共奪得388席,占席位總數的85%;建制各黨派只取得62席,占13.7%。從得票總數看,泛民各黨派得到約164萬票,占比約60%;而建制各黨派得到約118萬票,占比約40%。通過此次選舉,泛民派可以說獲得壓倒性勝利,基本控制了全部18個區議會;而建制派則失去全部區議會的控制權,遭到了重創。由此,香港政治版圖開始一改回歸22年來的傳統格局,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中央和港府都直接地或間接地承認了這次選舉結果。建制派頭面人物李惠瓊選後更表示願承擔責任,辭職下台,但沒有獲得民建聯中央的批准。

第二件事情就是11月中下旬發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的暴力戰鬥場面以及警方對理工大長達10天的圍困。警方和勇武派黑衣人先是在中文大學外的過街行人天橋形成暴力對峙,因為這座橋是進入中文大學的必經要道。雙方的武力爭奪持續了大半夜,期間催淚彈、橡膠子彈,布袋彈、汽油彈,箭鏢、石塊火力密集,橋附近火光沖天,被香港媒體和市民稱為沒有實彈的十足的」戰爭場面」,可以說這是自6月12日反修例風波中出現街頭暴力抗爭以來最為暴烈的場面。後來在各方的調解下,衝突雙方暫時休戰。到第二天中午黑衣人全部主動撤離。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場更為激烈的衝突緊接著就在理工大學上演。合理的推測是,中大的黑衣人大部集中到理工大,因為這裡戰略位置重要,是通往港島鬧市區的門戶,也連接著香港交通的大動脈紅磍地下隧道。11月17日早有不少香港市民到理工大的附近清理路障及遍地的磚頭,被黑衣人阻止,雙方發生衝突,警方介入,讓市民撤退,並要求黑衣人離開理工大。雙方在校區外形成對峙,對抗不斷升級,到晚上爆發激烈戰鬥,重演了中大火光沖天的場面,更為嚴重的是,這次警方還出動了裝甲車向對方衝擊,然而對方拋出密集的汽油彈,擊中裝甲車著火,裝甲車被迫後撤,回到自己的陣地上後火被迅速撲滅。戰鬥持續了一夜。在各方的調解下,警方同意停火,但要求校園裡的黑衣人和平出校接受逮捕,自然遭到了拒絕。由此警方開始了長達10天的圍困,把理工像鐵通一般團團圍住。期間,校內黑衣人多次組織逃跑,都被警方抓住,只有極少數人逃脫。社會各方紛紛呼籲結束對理工大的圍困,也有各學校負責人和其他各界人士前去調解,警方讓步,同意18歲以下人士可以登記後離開。到最後,警方進一步同意,18歲以上人士也可以先行入院檢查身體,不立即拘捕。期間有一批校內的醫護救助人員出來後被警方逮捕,認為他們身份尚待確認。直到11月27日區議會選舉後第三天警方才解除封鎖。此次事件,據報警方共登記和拘捕1300多人。港媒報導,警方在港中大和理工大戰鬥中光催淚彈就發射了3800多枚。在近半年的暴力衝突中發射了約16000枚,可以說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警方在理工大戰鬥中對勇武派取得了一次重大勝利,大傷了勇武派的銳氣。不過港府和警方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價。中大和理工大事件的暴烈戰鬥場面震驚了美國朝野,遠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發表聲明,認為香港警方的暴烈執法行為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國會必須採取行動。

第三件事是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迅速行動,通過《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本來眾議院在10月15日就以口頭表決的方式一致通過了該法案,送交參院審議。在此後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參院並未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給外界的印象是有意拖延法案的審議,引起外界議論紛紛。不少人認為國會能否最終通過該議案還是個問題。這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參院由共和黨人控制,而總統川普考慮到和中國正在進行貿易談判,在這個敏感的時刻他並不想用該法案刺激中國,使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橫添變數,故採取了觀望的態度。二是中國也有強大的院外遊說力量,對參議院一些議員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香港中大和理工大的激烈戰鬥場面促使兩黨迅速走到一起,眾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協調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加速參院審議過程。11月19日參院在只有一票反對的情況下基本一致通過參院版本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和《保護香港》法案。11月20日眾院以417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參院版本的法案。這樣兩院都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此案,並送交總統簽署成法。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美國法律,總統或者簽署或者不簽署,也可以否決。如果不簽署,10天之後法案將自動生效成法。如果否決,參眾兩院會再次表決以三分之二的多數否決總統的否決,使之成法。川普非常被動,在無奈的情況下,他在七天之後還是在白宮簽署了法案。可以說這是自1979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之後又一個與中國相關的重大法案,將對香港未來局勢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此案成法引起中國黨和政府最高決策層的震怒,官方媒體連續數日排炮般地大罵美國政客。此法也確實在關鍵的時刻鼓舞了香港反對派計程車氣,可以說是勇武派被鎮壓後又一重大支持因素。

第四件事就是香港經濟面臨嚴峻考驗,政府推出第四輪紓困措施救急。在反修例風波的打擊下香港經濟陷入嚴重困境:各行各業,特別是交通、旅遊、餐飲和相關服務業都出現了20%至50%不等的下降。港府11月15日公布三季度GDP值比上一季度減少3.2%,是連續兩個季度處於負成長狀態,使整個經濟進入技術性「經濟衰退」。港府對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為

-1.3%,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香港經濟第一次出現負成長。為了拯救不斷沉淪的經濟,港府從今年8月份開始已經出台了四輪對廣大中小企業的紓困措施,使用預算資金超過200億港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2月2日在回答立法會議員諮詢時表示,預計政府在2019至2020財政年度將出現赤字。如此,這將是15年來一向有強健的財政能力的港府第一次出現收不抵支的狀況。港府進一步預測,如果香港政治動盪持續,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將極具挑戰性,經濟金融都將進一步遭受打擊。顯然,政治危機是經濟問題的根源。

11月香港反修例運動的上述這四項重要發展對整個局勢產生下列直接影響:

1區議會選舉結果實際上成了一次對博弈雙方表態的政治公投,結果說明反對派獲得了六成公眾的支持,和以前歷次民調的結果大體相當,反對派掌握著民意的話語權,而政府和建制派則處於少數。這個結果還說明警方作為政治工具被使用,損害了警方的公眾支持度,這可以說是香港現代史上警方第一次失去了公眾多數的支持。2014年的「占中運動」並沒有削弱政府和建制派的公眾支持度,而這次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究其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沉默的多數」,在政府異常頑固地不答應公眾訴求,特別是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個得到80%多的公眾支持的訴求置若罔聞的情況下,站了出來用自己手中的一票表達立場。這個被大陸官媒曾一再呼喚的」沉默的多數「終於站了出來,但表達的意見卻和官媒的預期走向完全相反。由此,只要港府不解決五大訴求,反對派就有希望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民意戰略多數」,這個戰略多數可能會深刻地改變香港未來的政治版圖,對各方的政治行為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明年還將舉行立法會選舉,如果中央和港府不調整鬥爭戰略和策略,泛民主派各黨派將在立法會選舉中再次取得大勝是可以預期的。如果這個劇本成真,那麼在2021年的特首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中,泛民派將獲得不能忽視的發言權。因此可以說,這次區議會選舉結果有可能構成對香港現有的憲政秩序現實威脅。

2區議會選舉結果和中大、理工大暴力衝突事件將改變各方的鬥爭策略,使合理非的抗爭形式再次占據舞台的中心地位。區議會選舉結果是反對派近半年艱苦鬥爭的回報,得到了部分勝利成果,使其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抗爭,是能夠有所改變的,公眾的大多數也是支持的。同時港中大和理工大事件又是對勇武派暴力示威行為的一次重大打擊。客觀地說,勇武派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的暴力抗爭以及「三罷行動」確實打擊了政府,部分地取得了一定戰果。但他們勢頭強勁的時候卻犯了致命的戰術錯誤,過高低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竟然把決戰的地點選擇在理工大。雖然理工大地處戰略要道,卻易攻難守,一旦被完全包圍,沒有退路,就會全軍覆沒,這和街頭游擊戰的場景完全不同。事實也是這樣,此役使勇武派的有生力量遭受重創,也使暴力示威方式基本走到了盡頭。這倒不是說此役把勇武派的精銳力量一舉殲滅了,而是讓廣大勇武派人士痛苦地認識到,他們的力量比起專業的警方力量還是相差甚遠,陣地戰沒有前途,硬碰硬必然失敗。在12月8日的民陣發起的國際人權日大遊行中,有一個有意思的場面:一個頭戴黃頭盔的黑衣人,腳上拴著一串磚頭,頭盔拴著一串白氣球,在地上艱難地爬行,他後背上寫著:你們先走,我能跟上。有消息指,特首林鄭曾在內部會議上估計暴力示威者中的死硬分子大概有2000多人。我們無從考證林鄭是否說過這個話。但香港確有專業分析人士認為,勇武派中的極端暴力示威者大體上有5000多人,把他們抓乾淨了,香港就不會再有暴力示威了。現在據香港警方的正式官方數字,目前在押的各類暴力示威者達6000多人,按他們的邏輯,暴力示威不會再有了。我們的評估不是這樣。我們始終認為,勇武派潛在人口應該至少有三萬之眾,他們會不斷被新出現的事件或官方的政策措施所刺激而走上街頭進行暴力示威活動。想用抓的辦法解決是不現實的,按一個月1000人來抓,得抓三年。所以,出路還在力爭政治解決問題。這次暴力示威會退居主要舞台,並不是抓了這6000人的原因,而是區議會選舉和港中大及理工大暴力對決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暴力示威退出舞台中心不等於退出舞台,而是在今後將扮演次要的角色。暴力示威事件仍會不時發生,只是烈度會明顯降低,且不再會是抗爭的主要形式。不過,如果再有新的政治刺激因素,不排除會有新的暴力示威浪潮。

3區議會選舉結果和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成法將對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政策行為產生影響,當然也包括警方的應對策略。

從中央層面尚沒有對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有正式的表態,但香港政治版圖在反修例運動中正在經歷著回歸22年來最為激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對香港回歸後的「憲政秩序」將形成現實威脅。面對這種態勢,中央政府不可能無動於衷,應該在研究有效的應對戰略和策略。必要的政策調整可能難以避免。這種調整將逐步反映在人事和政策上。按中央慣有的節奏,明年三月人大政協會議後一般會將開啟各方面工作的調整窗口,當然也應該包括對港澳台的工作。我們不做猜測行分析,也不搞動機論和陰謀論,只是根據現在能看到的事實和基本的政治博弈邏輯,做出基礎判斷。這就是說,面對香港新的政治現實,中央的一些人事和政策調整是必然的,否則將面臨輸掉香港的後果。人事調整是政策調整的前提,新人才能貫徹新政策的可能。人事的調整將自上而下。政策調整方向在鞏固國家安全方面將更為強硬,以穩固「一國兩制」的治港框架。同時在「雙普選」問題上,不會有原則性的讓步,但可以討論在適當的時候重啟政改,對香港政治體製做某些必要的改革。至於目前的港府班子,只要能把局勢控制在目前的狀態,即周末合理非的示威遊行而無大的暴力事件復發,應該有很大機會完成整個任期。

至於香港警方,由於區議會選舉結果和美國的《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將減少執法暴力程度,用警務處長鄧炳強的說法,就以「剛柔並濟」的方法處理社會事件。這意味著,在保證合理非的基礎上,將正常批准示威申請。同時在執法過程中,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催淚彈、橡皮子彈和布袋彈等強威力武力的使用,增加勸誡、警棍和其它輕武力的使用。也會相應減少捕人數量。

港府的應對策略也會相應調整,以體制內的政治鬥爭和經濟紓困為主,同時全力幫助建制派重整旗鼓,做好明年立法會選舉的準備工作。至於對話,目前可對話的空間很小,但如有可能仍希望同各階層進行交流,特別是各專業界別的對話還是可能的,以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綜上所述,下一步香港政局的走勢的脈絡應該比較清楚:目前對抗的雙方都不會做明顯的退讓,進入僵持階段,這個階段將持續至明年3月份再看如何演變。在僵持階段中,反對派應是攜區議會選舉的壓倒性勝利,周末會不斷發起合理非遊行示威,以聚攏人氣,為明年立法會選舉做好準備。同時在各條戰線包括立法會繼續不合作和多種抗爭活動,但合理非的鬥爭形式應占據主流地位。至於港府方面,則會繼續嚴厲壓縮暴力示威空間,同時也會同建制各黨派協調行動,應對反對派的各種政治鬥爭和不合作運動。前特首梁振英最近特別建議一些非常具體的鬥爭策略,重點放在區議會層面。拯救經濟也是政府重點戰線,各種紓困措施會不斷推出,儘量減輕政治對經濟的衝擊。同時做些檢討委員會和監警會報告的動作,疏解民怨,不讓美國方面有任何實質性把柄實施《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條款。

在政治僵持時期,最主要的問題是誰能耗得過誰?也就是說誰的代價更大?泛民派的代價自然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青年人會被抓被捕,人員的損失很大。在政府方面,民意損失和經濟惡化的損失也與日俱增。從經濟的角度,目前還尚未損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如果這場政治戰爭拖到明年下半年,特別是美國利用《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實行制裁的話,將對香港投資者信心是重大打擊,肯定會威脅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反修例運動久拖不決,受打擊最大的自然是中央和港府。如果香港經濟和金融爛掉了,管轄權和控制權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這點各方心裡都應該十分清楚。

有一點需要體認到,那就是不能用經濟利益作為理解香港的問題唯一鑰匙,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的觀念、理想和天性也是人們行為的主要驅動力。唯物論不是萬能的,解決香港問題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症下藥。讓人吃飽穿暖有錢花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畢竟不是動物。這在香港適用,在大陸也適用。毛澤東說過多次,黨內有黨,黨外有派,歷來如此。多元化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現象,不用大驚小怪。反而是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步伐,統一行動則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有現象,國家暴力機器下的一統情景是短暫的。今天我們看到的許多現象,比起文化大革命時期,都是小巫見大巫,一點都不新鮮。至於把香港青年人的問題歸結為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片面的認識。這一點同樣適合大陸。我們將在以後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作者為 北京普拉政治顧問CEO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11/138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