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六生: 蔡英文應速建對美日工作新團隊

作者:

台灣退役情報員楊六生認為蔡英文應該審慎了解「後川普」和「後安倍」的下任政府可能狀況。(李宗翰攝)

台灣的疫情獲得有效控制之際,蔡英文政府將在5月20號開始第二任期。目前政府上下正緊鑼密鼓籌組新團隊,擬定未來四年政策的方向。本台也將陸續推出相關新聞及人物訪談。

今天首先從台灣國家安全的角度談起。本台記者陳美華對台灣的退役情報員、在李登輝時代擔任「明德小組」成員的楊六生做了獨家專訪。

視頻【獨家訪問明德小組成員楊六生:蔡英文應儘速建立新時代國安團隊】

記者:在疫情之後的國際情勢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台灣520新政府上任之後,也就是蔡英文第二任的任期開始後,也面對全新的局面。您對蔡英文的第二任有什麼樣的建議跟期許?

楊六生:對蔡政府來講,我的專長是在國安、國際情勢、國際問題方面,所以我只能從這方面來提出一些看法。最重要的我認為,她(蔡英文)應該審慎的去了解「後安倍」跟「後川普」的下一任政府可能帶來的狀況。

楊六生是李登輝時代重要的國安幕僚,在1996年到兩千年期間他擔任台灣國安局「明德小組」執行秘書,執行台灣對美國和對日本的情報工作。「明德小組」曾經是李登輝最重要的外交設置。楊六生說,台灣現在與美國和日本合作的國安人員,年事已高,影響力也逐漸薄弱,他建議蔡英文總統及早因應。

楊六生說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Lee Armitage)與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與台灣友好,對美台關係助益良多,但阿米塔吉在川普第一任競選時,持反對立場,在川普當選後的影響力不如以往。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Lee Armitage)與台灣友好,對美台關係助益良多。(法新社)

蔡英文應儘快建立後川普、後安倍時代國安團隊

楊六生說:「後川普時代,如果川普繼續當(總統),以目前看來川普繼續當可能性非常非常大,尤其像美國這種國家,在動亂的時候,老百姓都會期待一個比較強勢的領袖,川普在這一方面占比較大的便宜,因為現在民主黨的拜登顯然不具有這個特質,而且年紀也很大。所以後川普時代,對美國的人脈的建立現在就應該開始。我相信有在做,但是我不知道他們(蔡英文政府)深入到什麼程度。如果繼續依賴阿米塔吉的團隊,可能力有未逮,在緊急狀況的時候可能沒辦法處理。那後安倍時代也差不多。」

楊六生在1987到1990曾派駐新加坡,擔任當時台灣駐新加坡代表處武官,當時台灣駐新加坡代表是蔣家第三代的蔣孝武。他在1990到1996年間派駐日本,擔任軍事協調組組長,之後調任國安局參事,也曾任駐美國代表處顧問,再任國安局駐歐特派員,是台灣首位駐歐盟的特派員。2008年底中將退伍。

楊六生擁有對美、日、歐洲的豐富國際情報外交經驗,他認為台灣對後安倍時代也應及早因應。他說台灣的駐美工作人才很多,但是熟悉日本的資深外交人才較少。

台灣的疫情獲得有效控制之際,蔡英文政府將在5月20號開始第二任期。(路透社資料圖片)

楊六生說,「民進黨的國安團隊以及蔡總統還在使用、信任的大部分都是國民黨時代培養的人,包含現在的國安會秘書長、海基會的董事長以及駐英代表等等,都還是以前的老政府時代的人。他們可用!但是民進黨本身沒有建立起足以擔當大任的國安團隊,對一個執政黨來講是非常不利的。像阿扁的第二任的時候,2004年之後,李大維(是)原來國民黨的,他就把他調開,換吳釗燮去接。國安局長也是換成了台籍的人士許惠祐等等。主要的國安團隊的人是應該及早確立,也就是說及早培養。第一任沒有時間培養,也許情有可原,第二任再不培養,基本上來講,第一個是民進黨本身會產生反彈,第二個老百姓對你這個所謂兩黨政治也會覺得懷疑。所以第二任我建議她趕快形成民進黨自己的國安團隊,最起碼是要趕快培養,趕快培養。」

楊六生還指出,民進黨現階段對美工作的人員青黃不接,例如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駐美的負責人已高齡八十,後續尚看不出合適的接替人員。

楊六生指出當年的「明德小組」建立台美日之間的重要情報網,使彼此之間遇緊急狀況時得以最快速因應。他說,「當時因為中共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強,而我們當時(台灣)對中共情報的掌握可能比現在縝密而深入。所以在軍事情報國際外交這塊,美日需要台灣深入的情報作為其決策參考。像小布希總統上任之前,他競選總統期間,我們可以派人去直接跟他聯繫。上任後(美國)主要東亞官員全部是明德小組的成員,這也是李登輝總統留給台灣後任總統非常大的貢獻。」

總結起來,楊六生提出他對蔡英文第二任期在國安方面的兩點具體建議,就是儘快建立對後川普時代以及後安倍時代的對美對日工作新團隊,以及民進黨自己的國安團隊人才培養,他認為這是當務之急。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8/144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