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文明與倫理道德
中西方文化、語言、科技、認知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基本的傳統道德觀念卻基本相同。講道理、誠實守信、仁慈、善待他人、不淫慾、不偷盜、不無辜傷害生命等等。為什麼?因為人類這幾個主要文明的道德觀念,都來自於兩千多年前四位聖賢的教誨。
首先是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相約在東方臨世,然後是耶穌(公元前5年—公元28年)降臨西方。佛教傳入中土後,儒釋道三位一體,兩千多年的時間,中華傳統文明、文化基本上就是在這三位聖賢的教導中成長發展的。而耶穌留下新約《聖經》中的教誨,也成就了當今的基督教文明。他們的教誨,構成了世界幾個主要文明基本相同的傳統倫理道德規範。
中文中的「文明」一詞,《易經》很多卦辭均有提及,「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焦氏易林-節之》有:頤:文明之世,銷鋒鑄耜。以道順民,百王不易。
《諡法解》中有「經緯天地曰文。」古時「文」同「紋」,自然界中的各種紋理,是自然界、宇宙中道理、規則的顯現。孔穎達對《尚書》的疏解稱:「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那麼文明就是明白道理,以道理教化世人,從而使世人明白道理。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宇宙萬物生化的道理,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道理。「道生一」也可理解為從講道理、道德開始發展繁衍出的人類社會,才是一個文明社會。反之,以強制、暴力建立的社會就是一個野蠻的社會。所以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含義就是人們都講道理、道德,文明社會的基本規則就是社會的基本倫理和人的道德規範。文明之世,就是上至士大夫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能明白道理,遵守道德,則兵烽息,百姓富足,文明世代長久。
近代,把「文明」翻譯成了英文的「Civilisation」之後,這個詞基本上被理解為後者的含義。「Civilisation」早期的翻譯是「教化」,後引進日語翻譯,與「文明」對應。從拉丁語的「Civilis」演變到「Civilisation」,「文明」這個詞含義的改變反映了當今世界逐步偏離傳統道德觀念的過程。
英國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首先提出的「文明社會」意指與戰爭狀態相對立的和平狀態。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把文明視為民主、自由和平等,與君主專制、等級特權相對立。摩爾根的社會發展學說則將史前社會分為「蒙昧」、「野蠻」兩個時期,與「文明」時期合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時期。人類從蒙昧、野蠻時期通過各種物質創造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最終發明了文字並利用文字記載語言而進入文明時期。
「當人們從前現代那種錯誤的形上學中脫身,經驗路徑成為獲取知識唯一有效的路徑後,超越性的要求就變得不再有效。」人們把自己的生命等同於這個物質世界中的認知就只能來自於這個身體的感官,或者說經驗。文明與道德脫鉤,內涵變成了物質創造的能力,道德觀念變成了「不再有效的超越性的要求」和「錯誤的形上學」,世俗化的生存和利益追求以及源於感官經驗的認知構建了人們的基本行為準則,傳統的倫理道德基礎也就被逐步拋棄。
近些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大量的輪迴實例記錄已經基本證實了輪迴現在的存在。輪迴現象的存在意味著生命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的物質身體之外,還有其它形式的更本質的存在。傳統上西方稱之為靈魂,中國稱之為元神。這種形式不表現在這個物質世界之中,但是一世一世的轉生說明這種本質的生命形式比物質世界的存在時間更長久,存在於一個更大範圍系統之中。
若果真如此,人所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就不應是只來自於物質世界的經驗,而應當考慮一個人生命本源至始至終所存在的這個更大範圍系統內的影響。
在系統論中,生命與物質是一個統一的、層層擴展的體系,遵從同樣的系統存在性準則。人的靈魂、元神所存在的系統,遠超人類感官經驗所能感知的物質世界,是一個需要用生命、物質系統來描述的更大範圍的體系,因此人的倫理道德應當是這個體系所相應的存在性準則的反映。但是一般人類的認知來自於物質世界的經驗,絕大多數人在輪迴轉世中無法帶來前世的記憶,更難以獲得這個物質世界以外的認知,因此如何理解這個更大範圍系統存在規則就需要外來的幫助。
Google地球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體驗,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空間尺度來觀察我們這個地球。在幾米到幾十米的尺度,我們看到的是花草樹木、車馬房舍;在幾十到幾百米的尺度,我們看到的是街景市政、森林植被;在幾百到幾千米尺度,看到的是山川河谷、田野城市;在幾千到幾萬米尺度,看到的是山脈流域,海溝海脊;再大,看到的是大陸板塊與大海大洋;再大,看到的是一顆藍色的星球。
如果我們用不同的時空尺度看人類社會,時日間,是柴米油鹽;日月間,是人情冷暖;年月間,是時事更替,悲歡離合;旬年間,是社會變遷,政局變幻;世紀間,是文化的消長;紀元間,是文明的更替。
對同樣的問題,當我們在不同尺度上考慮問題時,會有完全不同的目標和結果。如我們對人生的意義問題,可以是柴米油鹽的滿足、人情冷暖的慰藉,也可以是四世同堂、縱橫捭闔,或者是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都在世俗社會之中,可以在這個物質世界中體察。超出這個物質世界,則有立誓救度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的覺悟。
這些不同時空尺度的內容目前大多都建立了專門的學科去研究它們,也因應於此,針對同一問題,難以捕捉當我們在不同時空尺度、系統層級切換時,不同答案之間的內在關係,而把這些不同答案看成是一些相互矛盾、對立的觀點。
從哲學上,人們把一些神學、形而上的道理與世俗的道理對立起來;在心理學中,人們無法理解傳統道德、宗教中對同性戀的排斥;在教育學中,人們把道德教化與實用技能對立起來;在生物學中,人們把上帝的創造與生命進化對立起來,如此等等,實際上,均是因為這些學科只針對了一個非常局部的範圍、領域。
世界所有古老文明的記載、傳說中都有類似的記載,大約在五千年前的時候,有一個人神共處一世的神話時代。那個時代,神直接行走於人間,輔導人類建立了基本生存準則,走過了人類文明的幼年期,給人類留下了對神的基本認知。之後兩千五百年,前面提到的數位聖賢以人身臨世。
老子、釋迦摩尼和耶穌,都屬於在人世間修行、修煉開悟之人,雖有人身,但是獲得了神的智慧和能力,徹悟了一個非常大宇宙系統範圍內,人行為的利弊得失,人的世俗生活與生命本源的關係。他們把這些傳授給人,逐漸為人和人類社會所接受之後,就變成了人們現在所說的普世價值,以及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給人類社會留下了對神的信仰,以及人的正念、正信。
所以說,所有這些上古神話時代和兩千多年前的幾位聖賢,傳給人們的是對生命、宇宙、人的更為深遠的認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經》講了如何以易的道理解世間各種事物,釋迦摩尼講了人如何在世間修行,進而開悟的法門,耶穌講了使人能夠回歸天國的道路。這些都是超出了這個物質世界的經驗,是針對人生命本源的一些道理和認知。
人們一般說無私為道德高尚的表現,自私是道德低下的表現,但什麼是無私,實際還有兩種理解。對於獨立存在的個體來說,自我就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無私是利他的表現。對於層層擴展的系統來說,自我則有一系列不同的含義,層層的系統都可以認為是一個自我意識系統的自我,無私也可理解為把一個相當大範圍的系統視為己身。
孩童只關注眼前的糖果,大人會說,吃糖多了會牙痛。缺乏智慧的人只關注眼前的利益,智者會說,眼光要長遠。「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則是說,經歷了整個人生過程的老人更能夠理解怎麼做才能實現一生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可能把私視為自己的胃和外觀,謂之「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有的人會視為自己的家庭、家族,謂之「光宗耀祖」;有的人會視為自己的民族、國家,謂之「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而獻身」,「愛民如子」等。有的人會視一世的生命為自己,有的人會視生生世世轉生的生命本源為自己,更有視自己存在的世界、宇宙為自己。最後這種自我觀已經可以說是完全的利他。
《道德經》第十三章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在這樣一個逐層擴展系統描述的社會中,很多概念有著與獨立個體的社會不同的含義,帝王當「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不僅僅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而是以天下蒼生為己身。這種道德觀念,與修煉、修行提升生命的層次相一致。(待續)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