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那些手機、平板陪著長大的孩子 最後都怎麼了?

傍晚,我在家附近的廣場遛彎,今天過節,好多小朋友,非常熱鬧。

職業病犯了,我開始觀察路人們。守護在孩子身邊的,絕大部分還是老人,只有零零星星幾個年輕父母的身影,緊張地跟在小朋友後面,三步一叮嚀,兩步一囑咐,看得見的緊張、焦慮。

有個稍大點的男孩子,打扮酷酷的,看起來骨骼驚奇,他的書包邊放著一個圖案酷酷的滑板,他獨自坐在花壇邊的椅子上拿著手機打遊戲,打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有父母或老人來到跟前。

我有些好奇,於是,走過去挨著他坐下來,和他聊天。

我本以為沉迷於手機的小朋友會比較高冷,沒想到,這孩子非常開朗,不僅愛聊天,言語間還特別平和喜悅,他跟我介紹他的遊戲通關技巧,我們越聊越投機。

他今年11歲,手上的這部手機是今年新買的,書包里還有一個平板電腦,都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從幼兒園開始就使用手機和平板,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陪他的時間不多,雖然每次陪他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很用心,但有時候他們實在太累了,連話都不想多說。

於是,很多時候,父母就把手機和平板丟給他,他們一家都是各忙各的,互不打擾。

他家客廳有一面特別長特別寬的木頭書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還劃了三八線,只要不超過三八線,只要不吵到他人,自己的空間自己處理,大人無權干涉。

所以,他早就習慣了放學回家把作業寫完,然後玩遊戲。遇到不懂的問題,他不是先問父母,而是上網查,自己對比,琢磨。即便他打遊戲打到很晚,爸爸媽媽也不會過問他。日積月累下來,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時間管理,爸爸媽媽絕對尊重。

有次,他打到了凌晨1點,他爸爸起來上廁所,看他房間燈還亮著,進來和他一起打了一局。

他才剛11歲啊,這麼多麼放鬆而親密的親子關係啊,簡直尊重孩子尊重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我很驚訝,問:「難道你爸爸媽媽不怕你把眼睛玩壞嗎?」

他回答說:「我爸媽肯定擔心過啊,我自己也擔心,後來,我們一家正式討論過這個問題。我爸媽小時候從來沒玩過遊戲,近視了,他們有2個朋友,小時候天天躺在床上看電視,眼睛好好的。我自己也在網上查了資料,近視是多種因素導致的,遺傳性和病理性是主要原因,玩遊戲僅僅是個誘因,要學會自己調節。」

所以,他們一家一合計,如果為了不讓孩子玩遊戲,每天爭吵,弄得家庭氣氛糟糕,父子、母子反目成仇,還不如放下焦慮,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給孩子自我塑造的機會。

事實證明,放手後,他父母熬過了一段焦慮時光後,一切走入了良性循環。這個孩子自己每天規定好看幾集動畫片,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偶有放肆,爸爸媽媽也不會指責他。

我覺得不可思議,追問他:「那你學習成績怎麼樣?萬一玩遊戲上癮了,耽誤學習呢?」

他有些鄙視我的提問,回答說:「我學習成績算不上班上最好的,但是也不錯。你問我學習成績,我也想問你,學習成績很重要嗎?我學習好,能考個好大學,考上好大學以後呢?」

他給我舉了個例子,他表哥從小乖的要命,不僅不玩遊戲,連買雙籃球鞋都要跟父母報備,他只知道學習,學習好的要命,他父母為他驕傲得不得了。毫無懸念,他考上了一流大學,結果呢,大一下學期沉迷遊戲了,小時候沒玩夠的,大學裡沒人管了,可勁兒彌補自己,最後,差點拿不到畢業證。他父母因此和他吵了3年,現在親子關係完全毀了,表哥性格都變了。

他說:「我父母的觀念和很多父母的觀念都不一樣,他們不對我提要求,他們對自己提要求!你看我媽,工資已經很高了吧,能力已經很優秀了吧,還每天在學習,準備出國吶,至於我爸,我爸賺錢不少,目標是賺更多的錢,他覺得男人不能賺錢就是廢物。

我爸媽就是覺得,他們做的好,我將來無論怎樣,都不會過得太差,開心健康就好。他們管好他們自己,我管好我自己,他們可以為我兜底,不要求我必須成功什麼的。」

我最後問他的一個問題是,既然你在家打遊戲是自由的,那你為什麼要在外面打遊戲,夏天外面蚊子多啊。他笑了笑說,今天我爸媽結婚紀念日,我得給他們一點個人空間。

這個孩子實在讓我太感慨了,我真的很難想像,竟然真的有這樣的育兒方式。

一直以來,大家都視電子產品為洪水猛獸,有的家庭里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不惜對孩子大打出手,讓孩子談手機色變。這樣,真的好嗎?家長害怕手機,害怕的是什麼呢?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在過去,爸爸忙農活,沒時間陪孩子,孩子就在身邊玩泥巴,媽媽也是很晚了還在做針線活,孩子就在一邊,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或者玩毛線糰子。這樣的一幕幕,總是被形容為溫馨,從來沒有人指責大人沒有全身心、高質量陪伴孩子。

現在,把農活、針線活換成了手機,怎麼就行不通了呢?前者和後者真的有本質上的區別嗎?

在我看來,沒有。那現在的家長怕手機、平板,到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溺愛。

不干涉孩子玩手機,是否太溺愛?

溺愛是什麼?溺愛是不管孩子的需求,大人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去強行要孩子接受自己的愛。而愛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看到孩子的情緒、物質的需求,滿足孩子正當的需求,加以引導。

例如,我曾經看過一個案例。

一個孩子非常貪吃零食,他的媽媽很討厭他「好吃」「貪吃」,無論怎麼跟他講道理,零食吃多了對腸胃不好等等,都沒用。最後,在一位兒童養育專家的建議下,她放棄了焦慮和控制,有一次,孩子要吃巧克力,她一下子給孩子買了一大箱。

孩子受寵若驚,反覆問媽媽:「這都是給我的嗎?這都是我的嗎?」最後,這個孩子貪吃零食的毛病被神奇地「治」好了,孩子並不是貪吃,而是貪愛——被寵愛,被尊重,被信賴。

我想,玩手機也是一樣的道理吧。被電子產品陪著長大的孩子,就一定很差嗎?

有的家長是這樣的——完全把孩子塞給電子產品,平時對孩子不管不問,甚至非打即罵,孩子和他互動,他很不耐煩,從來沒有心平氣和、彼此平等、放鬆而有愛的對話。

這樣的孩子,難道不該慶幸,幸好還有手機平板陪著他,讓他的童年還有一絲快樂和寄託嗎?

而還有的家長——是給了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後,看到孩子渴望電子產品的需求,滿足孩子。

例如我文章前半段講的那個11歲的男孩,你能說,他父母不愛他?不負責任?

不,你不能!他父母不僅愛他,而且愛得很深,他們把孩子生下來,不是為了把所有的勁都使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失敗疊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在高壓下放棄自我,按照大人眼中的優秀標準長大,最後成為一個「合格」的、但並不快樂的、「裝在套子裡」(契訶夫小說)的成年人。

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做父母的嚴格要求他們自己,努力成為優秀的父母,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保護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成長,至於孩子是否能成為優秀的人,順其自然。

將來,孩子如果恰好優秀、獨立,那麼好父母良好的性格、見過的世面、積累的財富,能為孩子錦上添花,將來,孩子如果平凡至極,父母也能為他兜底。

我經常在我的文章里講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情感領域裡非常重要的一塊,甚至,它比大人之間的情情愛愛重要多了,因為它涉及到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傳承。

很遺憾的是,焦慮的家長太多,會愛的家長太少,對自己要求高的家長太少,對孩子要求要求高的家長太多!

很少有家長反省過自己:我天天要求孩子學習好、分數高,孩子考不好,我就打就罵就看不起他,可是,孩子怎麼就沒要求過我當主管做經理,必須月入3萬,必須開豪車住豪宅?

真正的愛,是彼此陪伴、了解、尊重,彼此見證生命的流逝與溫暖,是耐心地呵護、等待,而不是謾罵、責打、冷漠和鄙視,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手機、平板,並不是家庭教育失敗的元兇,無愛的家庭才是!

今天上午我還刷到一個視頻,18歲中國大學生,湖北工業大學產品設計系大二學生陳昱,成為全球首位Pentawards NXT-GEN AWAR獲獎者,他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他的成長。

陳昱獲獎留影

他說,他父親和爺爺對他非常嚴肅、刻板,而奶奶卻給了足夠的溫柔和耐心。

他從小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很普通,很平凡,沒有什麼閃光點,但是奶奶從來沒有嫌棄過他,數十年如一日地愛他、信任他,對他沒有任何要求。他對設計、人生的很多敏銳而細膩的觸角,據說來源於奶奶給他的那種溫暖感覺。

他一直想讓自己成為奶奶的驕傲,這次的作品就是為了致敬奶奶,雖然奶奶去世了,沒來得及看到他獲獎,但是奶奶給他的無限包容的愛永遠留在他的生命力,成為了他的設計風格。

有些網友評論說,奶奶的愛是值得的。然而,愛,張愛玲說過,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即便陳昱這一生都平凡無奇,奶奶的愛也會傳承下去——總有一個幸運兒,在愛與自由里開花結果。

那些被手機、平板陪伴長大的孩子,看似冰冷的電子產品背後也許是無限的愛和溫情,而那些不許看手機、平板的孩子背後,也許是空洞、乏味、緊張、焦慮、無所適從的無愛時光。

愛,是分水嶺,愛,是美好的秘密,愛,是人生所有難題的鑰匙。

愛就是,有一次,孩子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可以吃一個冰淇淋嗎?」而你買了10個,每種口味都買齊,第一個冰淇淋是回應孩子的請求,剩下9個是對他的表白:寶寶,我愛你,你想吃多少個都行!

10個冰淇淋會讓你破產嗎?不會。10個冰淇淋,會讓孩子變成壞孩子嗎?不會。10個冰淇淋,會讓這個世界大亂嗎?不會。10個冰淇淋,只會讓你的孩子幸福得冒泡泡,一輩子都記得幸福的模樣=10。

沒有愛,手機、平板是引誘孩子走向自我毀滅的兇器,有愛,天下萬物皆是教育的幫手。

所以,別再質疑那些手機、平板陪伴長大的孩子,最後都怎麼了?問問外面自己,我好好愛過我的孩子嗎?我傾聽過他們內心的聲音嗎?我是一個能讓孩子拿的出手的家長嗎?

最後,祝所有的小朋友節日快樂,童年短暫,一生足惜!

願你們的童年,有陽光、草地、嬉戲,也有想看手機、平板就能看手機、平板的自由,願你們在寬闊而尊重的氛圍下暢快呼吸,長成一個放鬆而自在的人,更願你們在不完美的童年裡,強悍地守護自我,待羽翼豐滿,便掙脫枷鎖,自由翱翔……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溫晚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2/148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