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嚴仲景:共產主義是農業社會反動理想

作者:
利用全球化目的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企圖,是共產主義改頭換面地整體改造世界的行為。全球化之所以會被共產主義利用,是因為全球化已經被鼓吹成全球秩序的整體目的了,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改造世界的理念合拍了。

"反動"這個詞,在當代中國是政治話語,長期被統治者用於政治價值判斷,指維護非共產革命的社會經濟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社會變革。但是,學術性地使用這個詞,"反動"應該用於表述文明演化過程中的逆演化現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農業秩序分化擴展而來,是隨機演化的天然秩序。與之同時出現的共產主義設計,是農業秩序的傳統理想方案,是人為設計的人造秩序。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都出自農業社會,方向卻背道而馳,資本主義是隨機、演化、面向未來,共產主義是人造、固化、趨向原始。共產主義針對資本主義的物質不平等現實,力圖阻止市場經濟出現,實現物質平等,抵禦文明天然演化的差異性存在,構成了逆演化現象。推動物質平等的逆演化行為,便是反動。

1.物質平等理想產生於農業秩序

亞里士多德說古希臘的共餐制起源於義大利進入農業的時代。他寫道:"意大琉斯王把奧諾特里亞人從牧民變成了農民,他為他們制定了種種其他法律,並第一個制定了共餐制度。"原始狩獵採集部落和後來的遊牧部落都是共餐,按需分吃,使有限的食物資源能滿足種群生存延續的需要。因紐特人前些年的生活還可以提供實例。進入農業後,人人有飯吃可以避免種群內部發生殘酷衝突,維持種群生存。承自原始社會的共餐,成為群落里按需分吃的制度保障。

亞里士多德說,克里特島的米諾斯王(距今3500多年前)在位時,共餐制傳到那裡,後傳到斯巴達等地。克里特集中"一切地上的產品、家畜、公共收入、柏里奧科所交納的貢物",一部分用於祀神和公共支出,一部分用於共餐,男女老少都吃公糧。因為食物資源不足,他們"採用了許多高明的辦法"節省食用,並"避免多生育"。

私有財產出現後,"在某些人看來,有關財產的規定乃是一切問題的關鍵,一切動亂的發生均根源於此"。在財產私有的城邦中,一個叫費勒亞斯的首腦最先倡導平均制,給市民平均分配土地,以求財富均衡。到柏拉圖的《理想國》,主張保衛者共有妻子、兒女及財產,即共產共妻。那時傳說,上利比亞某處,女人為公共所有,孩子按容貌相似歸屬父親。第歐根尼的理想生活狀態是恢復過往的簡樸自然,提出了世界性和無等級的共產共妻概念。阿克頓勳爵認為是第歐根尼最早提出了粗糙的共產主義思想。

亞里士多德介紹了兩種古希臘時代的物質平等制度:"土地劃歸個人占有,而產品則儲藏到公共儲蓄室以備大家消費,現在有些民族就實行這種制度。或者,土地為公共所有,而且共同耕作,而產品則分配給個人以供他們各自享用。"兩千多年後馬克思提出,在消滅資本主義後,共同體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要"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恩格斯解釋說:"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共產主義原理》一書說私有制廢除後,"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此即"個人所有制"。馬克思說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即亞里士多德記述的第二種共有制。歐洲人殖民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大體上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部落公社階段,部落成員平等,實行集體耕種,勞動成果平均分配。後來中國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力圖重建米諾斯時代的共餐制,未獲成功,之後確定的生產隊集體所有制,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設計,強制性地重新建立了古希臘時代和印第安石器時代的共有制度。

古代的共餐制和共有制,目的都是食物平等。農業秩序之前,在食物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按需分吃的部落平等制度是自然秩序,可以保證眾人生命,沒有產生針對食物分配不均的物質平等概念及其追求。農業社會演化出土地和收穫的私有,也是自然秩序。但與原始氏族部落不同的是,農業自然經濟中,災害造成的減產和分配的差異多寡,能構成對人的生命威脅,因此產生了食物平等的要求和理念。中國古代有過"並耕而食"的設想,實質平等的訴求則多見於暴力造反的饑民,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分配主張是"等貴賤、均貧富"。貧富貴賤的首要標準,是倉廩糧食的多少。

公元前494年希波達摩斯構想的米勒城,由手工業者、農民和士兵組成,所有居民一律平等,不要創新,有條不紊,永不改變。有條不紊是典型的農業秩序理想,是不開放、不擴展的穩定秩序,其要素條件是物質平等。其實,古希臘的政體變動、土地平均,或古代中國的土地兼併和分散,及抑制豪強、殺富濟貧,各種手段追求的食物平等,都是使矛盾衝突的社會回到有條不紊的秩序,共同遵守封閉社會的行為規則,從飢餓造成的衝突中,回到人人有飯吃的需求原點。

公元前200年古猶太教艾賽尼教派,成員沒有私人的房屋和財物,只有單一的公庫、共同的開支、公有的衣櫥和共餐的食堂。他們入會時都把財產交給會裡,選舉產生看管公共財產的監督。庫蘭宗團"聖潔"級別以上的會員也實行財產公有和共餐制。那之後,從《新約》看,耶穌時代民眾農耕為生,極端貧窮。耶穌和追隨者過團體生活。猶大出賣耶穌前"經管團體的錢,常常盜用公款"。耶穌升天后,信徒們"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並"在一起用飯"。後人稱之為宗教上的共產主義觀念,認為共產主義源於基督教。

共產主義不是源於基督教。基督教的福音是耶穌永生和個人因信得救,不是未來全人類物質平等的社會制度。基督教只是在團契生活中有適應農業時代匱乏條件的物質共享生活方式,只是部分教徒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沒有物質平等分配的制度訴求,不對人類社會進行制度性改造。共產主義要對人類社會進行物質平等的制度性重建,其訴求與基督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是在上帝面前人的權利平等,導向尊嚴的平等、法律地位的平等、自由的平等。共產主義的物質平等訴求卻導致對權利、尊嚴、法律地位和自由的侵犯。因此,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無關。共產主義產生於對農業秩序平衡穩定的嚮往。

2.都是平等惹的禍

人類社會的平等理想產生於農業時代,發源於對食物平等的需求。其參照體系是古遠時代人類聚落共有公用、按需分吃的生存方式,那種"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的穩定的食物平等秩序。中國古代最具道德高度的思想成果,"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財產公有大同理想,便是參照原始社會食物平等生存狀態而出現的逆演化主張。人類社會思考的參照系只能是過去的經驗,不可能以未來為參照,除了共產主義學說,任何學說不可能把對未來的預測、預期和構想作為可靠的知識體系。

16世紀莫爾《烏托邦》開始了對平等社會的制度構想,包括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計劃生產,勞動定時,睡眠定時,公共食堂,平等地消費食物等。烏托邦社會財富公有,食品用品匯聚在指定地方,各家各戶各取所需,沒有買賣,沒有數量限制,按需分配。莫爾的年代,剛出現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給大量的自然經濟小生產者帶來了不安定,所以《烏托邦》強調務農為本,每個人從小學習並實踐農業,必須去農村干兩年農活兒,以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保證豐衣足食,而不需商品流通交易買賣,由此阻絕資本積累的出現。莫爾是受柏拉圖《理想國》共產理念的影響,提出了他的財產公有、按需分吃的平等理想。莫爾說:"達到普遍幸福的唯一道路是一切平均享有。"他深信:"如不徹底廢除私有制,產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類不可能獲得幸福。"廢除私有制的理念不是產生於後來的資本主義時代,而是產生於農業社會,是對農業社會平等理想的理性建構。

隨著物質平等被賦予越來越強的正義性,從柏拉圖時代開始的共產平等理念,越來越深刻地整合進人類理性,追求建構美好的人造秩序。1755年摩里萊的《自然法典》認為原始共產主義是符合理性的人類黃金時代,是值得採納的理想社會制度。他在其著作《巴齊里阿達》中說"私有制是萬惡之源",主張打倒私有制這個怪物。摩里萊根據原始部落形態規劃理想社會,廢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土地共有,統一生產,共同勞動,按需分配,人人平等。《自然法典》規定,不得買賣或交換。種植者把草料、蔬菜、水果等送到公共廣場,需要的人去那裡取一天用量。烤麵包者從公共倉庫領取麵粉,需要麵包的人按規定時間去他那裡取麵包。生產紡織原料的人把原料送到公共倉庫,織布人從那裡取原料,裁縫從織布人那裡取衣料,需要衣服的人去裁縫那裡取衣服。一切家庭生活需要的物品,都這樣各取所需。摩里萊說:"世界是一張大飯桌,配備足夠全體進餐者需要的一切。"這是一種拒絕工商業文明、追求農業秩序不分化不擴展也不發生衝突——即有條不紊——的建構理性方案。《自然法典》還規定,"所有公民,只要無殘疾,從20歲起到25歲止,都應當毫無例外地從事農業。"以農為本,對任何人不免除適齡農業勞動義務,"三十歲以前不得從事科學和藝術工作"。

走出原始社會後,人類在深層意識中保留了維持種群延續的平等知性。農業秩序中,由於人口增長,資源相對匱乏,物質平等成為生存需求,也成為人類心理的平衡機制。防止秩序分化擴展的物質平等構想,推動了人類建構理性的成長,從農業社會中發展出反市場的共產主義理念,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為"消滅買賣"。後來中共"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方法,便是繼承莫爾、摩里來、馬克思等人的理性設計,用打擊投機倒把的名義消滅買賣,讓年輕人下鄉務農鍛鍊,努力保護他們強制平等的農業秩序。自農業社會啟動解體進程以來,世上出現的社會主義亂局和共產主義災難,都是平等惹的禍。

物質平等理念植根於農業社會。馬克思主義整體改造社會的建構理性,深層心理是對農業社會平等失序無法回歸的恐懼,激烈地反應為徹底消滅當時秩序、重新建立平等秩序的訴求。原始共產主義螺旋式上升到科學共產主義的理念,是一種以既往經驗為參照的回歸理念,是以遠古狀態為標準,回歸按需分吃的平等價值。這和摩里萊的認識是一樣的,只不過通過辯證法螺旋發展的理論解釋,把摩里萊依照遠古黃金時代設計的社會制度,解說成未來的科學共產主義了。為什麼共產主義總說給人帶來幸福,帶來的卻總是苦難?因為共產主義具有強烈的原始繼承性。

從可能存在過的古遠平等中尋找未來社會的"高級"平等形式,是一種逆演化的理念,亦即反動的理念。毛澤東推崇三國時期"五斗米道"吃飯不要錢、食者可以各取所需的義舍行為,稱之為"社會主義的作風",由此說"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近年中共明確地把共產主義的原始社會繼承性稱為"共產主義理想的歷史形態",更直白地表達了這樣的反動理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NC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27/149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