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西方經濟發展靠剝削殖民地嗎?

一些知識分子,尤其是左翼人士,仍在堅稱,如果沒有從開發中國家(也即所謂「第三世界」)不公正地攫取資源,西方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發展。即使是明察秋毫的思考者也可能會自動假定這些前提是正確的。

公然剝削被征服的受害者當然是發生在西方帝國主義鼎盛期。然而,這種例子並不支持「第三世界之所以不發達都是西方造成的」之類說辭。因此,要確定左翼社會活動家普及推廣的這種前提假設是否有效,我們就必須回答三個重要問題:

❶西方是否需要利用第三世界來發展自己?

❷殖民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開發中國家的現狀?

❸批評家認為資本主義阻礙了第三世界進步,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1西方是否需要利用第三世界來發展自己?

許多知識分子斷言,西方的發展需要利用第三世界的資源。然而,在《經濟學與世界歷史:神話與悖論》(Economics and World History:Myths and Paradoxes,1995)一書中,經濟學家保羅·貝羅克(Paul Bairoch)恰當地駁斥了上述說法:

「人們普遍認為,西方世界的發展,特別是其工業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建立在第三世界原材料的基礎之上。(…)然而,與流行看法相反,這一切都是晚近才有的現象。歷史上,已開發國家(甚至西方)在能源方面幾乎完全自給自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迄於20世紀30年代末,已開發國家生產的能源要超過其消耗的能源,能源產品特別是煤炭出口呈現極大的順差,而主要出口國之一,就是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

事實上,貝羅克將第三世界和西方的貿易關係描述為「規模較小的」。他寫道:

1800-1938年,(西方)只有17%的出口輸往第三世界,其中只有一半輸往殖民地,這意味著歐洲總出口當中只有9%輸往帝國領地。由於這段時期的出口總額約占已開發國家GNP的8-9%,因此可以估計,對第三世界的出口僅占已開發國家總產量的1.3-1.7%,對殖民地的出口僅占0.6-0.9%。

事實上,第三世界殖民地對殖民列強來說,成本代價是相當高昂的。菲利普·科爾賀(Philip RP Coelho)在其文章《帝國主義的盈利能力:1768-1772年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經歷》(The Profitability of Imperialism:The British Experience in the West Indies1768–1772)中指出,殖民主義對英國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英屬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成本是由食糖消費者和納稅人承擔的(…)英屬西印度群島種植園主是英國殖民主義的主要受益者。他們得到的好處包括高於世界市場價格的糖價以及英國軍隊提供的保護。」

經濟學家同行蘭斯·戴維斯(Lance E. Davis)和羅伯特·哈滕貝克(Robert A. Huttenback)也認為帝國主義是一種浪費的冒險行為。

「殖民冒險主義從來都不是帝國政府巨額利潤的來源。民選代表勉強接受了一項非常受選民歡迎的負擔,但帝國要花很多錢——而自願分擔這項費用的人卻少之又少、很難找到。」

殖民地不但沒有充盈西方列強的財富,反而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貝羅克認為: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19世紀的經濟增長率,就會發現非殖民國家經濟發展通常要比殖民國家快,這幾乎成了一個定則(…)。英國、法國、葡萄牙、荷蘭和西班牙等殖民地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要低於比利時、德國、瑞典、瑞士和美國(…)。比利時在20世紀頭幾年加入殖民『俱樂部』,馬上也就成了這一(以增長緩慢為特點的)集團一分子。」

很明顯,有證據表明第三世界國家對於西方的作用微乎其微。此外,經濟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能夠解釋西方崛起的那些因素,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存在了。當比較中世紀歐洲的制度效率時,經濟學家揚·盧滕·范贊登(Jan van Zanden Luiten)寫道:

「西歐在中世紀已經獲得了一個相對有效的制度框架——效率高於其他地方規制資本市場和財產權的制度——這一看法似乎被利率方面的證據所證實。(西方的)經濟發展與其說是剝削的結果,不如說是從地理位置到制度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儘管這一看法對某些人來說難以理解。」

2殖民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開發中國家的現狀?

同樣,殖民主義的幽靈繼續引發強烈的情緒,但很少有人仔細思考殖民主義在多大程度上要為發展中世界的艱巨挑戰負責。換言之,沒有多少活動家不把前殖民地的危機歸因於殖民主義以外的原因。殖民統治試圖通過加劇種族緊張關係來維持霸權,從而促使人們不信任(獨立後的)這些國家。對許多人來說,殖民統治分而治之的性質足以表明,殖民主義是開發中國家問題的基礎。

然而,仔細研究這些數據就會發現,事情要複雜得多。例如,非洲一些戰爭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殖民主義,但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殖民主義不能解釋這片(黑色)大陸上所有形態的暴力。著名社會學家馬修·蘭格(Matthew Lange)和安德魯·道森(Andrew Dawson)在最近一篇論文中得出結論說,殖民主義並不是所有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提供了證據,一反殖民主義是內亂暴力普遍原因的籠統宣稱,只是發現某些形式的殖民主義似乎增強了某些形態內亂暴力的風險和強度(…)就算我們的研究結果提供的證據表明殖民主義歷史促進各社區間的衝突,我們關於每十年政治反叛水平和內戰年份的結論也沒有那麼確鑿(…)前殖民地和非殖民地之間的叛亂水平和內戰年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此外,根據殖民者身分劃分前殖民地時,我們發現非殖民地與英、法及其他各較小列強前殖民地的內戰年份和叛亂程度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必須提醒諸位學者,在某些情況下,沒有一個根本原因,而是多種多樣的原因。前殖民制度在塑造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的作用也應得到更大的重視。一項對殖民主義給非洲造成怎樣影響的分析揭示了這一點,

「在非洲,殖民遺產無論是和體制質量還是人均收入的相關性都在迅速消失。體制質量或收入差異越來越不能用殖民遺產來解釋,儘管有某些證據表明,前殖民時期的社會和地理環境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殖民主義者建立的制度決定了當代經濟增長,這在經濟學中可能有很大共識,但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值得進一步探究的相反觀點。一項研究斷言,「我們的發現與經濟發展的制度假設背道而馳,相反,地理因素影響了歷史上的死亡率和現在的經濟產出。」如果社會活動家有意幫助開發中國家,那麼他們最好特別關注嚴格的數據而不是草率的政治。【以上只是一些相關的經驗實證研究,從本質上講,人的觀念才是決定一國繁榮的最根本因素。——譯者注】

有意思的是,每當人們討論殖民主義時,我們很少聽到它的任何好處。殖民主義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但也不能忽視其積極影響。研究表明,「按淨計算,歐洲少數殖民者的聚居地對當今經濟發展的任何負面汲取式效應都被歐洲人帶來的其他效應所壓倒。」我們發現,如果只考察歐洲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或為零的前殖民地,殖民時期的歐洲人對當今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就變得更大——而不是更小或更消極。」此外,內森·納恩(Nathan Nunn)和其他經濟學家證明了,由於新教傳教士在建立學習機構方面的關鍵作用,殖民時期開發中國家的教育程度提高了。

3資本主義阻礙了第三世界進步的觀點是否正確?

左翼批評家還聲稱資本主義剝削了第三世界國家,除非根除全球資本主義,否則第三世界將得不到發展。這種觀點很可笑,因為研究表明,貧窮國家可以通過消除貿易壁壘和滲透全球市場而變得富有。

經濟學家杜大偉(David Dollar)在為世界銀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有說服力地表示,市場化改革能夠刺激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一些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案例研究,其顯示了這一過程如何在特定國家發揮作用。在1980年非常貧窮的國家中,中國、印度、烏干達和越南提供了一系列讓人感興趣的實例。」

同樣,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評估告訴我們,經濟自由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最佳戰略。根據這項研究,有證據表明「經濟自由與包容性增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不是相反」。自由市場化而非中央集權化改善了開發中國家公民的生活條件。

總之,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進行殖民冒險,是因為他們已經富裕了起來。殖民主義是西方發展的結果而不是起源。然而,有關西方與第三世界之間關係的神話仍在繼續推進著政治議程。把第三世界國家描繪成受害者,可能會打擊到無能領導者的自尊心,還有可能粉飾對外提供援助的西方政客的形象。

但是,宣揚錯誤的經濟和歷史理論,只會讓許多第三世界領導者對自己的愚行不負責任,從而加大富國和窮國之間的收入差距。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這裡的好消息是:西方的經驗表明,不剝削弱國也能取得進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03/149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