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陶傑:讀書不如睇戲

作者:
成長和教育不能缺少文學,因為文學是薰陶情感,滋養心靈,啟發想像力的來源。但中國向來缺少兒童文學,中國人過去的文學根基都從背誦唐詩三百首開始,但是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和內容,什麼出塞、離愁、閨怨、貶官、各種悲歡離合,都為兒童所不能理解,而令中國的文學作品,在奇幻童話的領域大為失色。

愚昧世代,據說許多家長擔心兒女不再閱讀。

問題是這些家長那一代,本身也不喜歡閱讀。菲傭從小帶大,看TVB電視劇成長,那所謂家長的一代,青少年時所謂的閱讀,只限於讀數理化等教科書。閱讀教科書背熟然後考試,在殖民地時代的庇蔭之下,輕鬆上位,做了會計師和律師之後,又或者加入公務員捧住鐵飯碗,確實從此不必再碰書本。

只是他們沒想到,其兒女趕上了抖音和Facebook的全球化潮流,看美國人選總統,也不必聽兩個候選人的演說演辭,有幾多金句英文。一個一頭吹波波的金髮,另一個喜歡摸揑幼女發尖香肩,一切影像已經說明白,不必再有文字。

身處影像世代,機不離手,個個低頭,幾乎足不出戶,刻意要求兒女主動拿起書本,或以充公其手機和電腦作威脅,已經不太現實,何況家長自己也不能免疫。

鼓勵兒童閱讀,除了帶他們去圖書館,不妨多去電影院。電影本身就是當代的文學創作。

帶小孩多看電影,除了可以彌補閱讀的不足,也有可能促其重拾閱讀,就像他們迷上哈利波特一樣。

成長和教育不能缺少文學,因為文學是薰陶情感,滋養心靈,啟發想像力的來源。但中國向來缺少兒童文學,中國人過去的文學根基都從背誦唐詩三百首開始,但是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和內容,什麼出塞、離愁、閨怨、貶官、各種悲歡離合,都為兒童所不能理解,而令中國的文學作品,在奇幻童話的領域大為失色。

但西方有深厚的兒童文學傳統,在哈利波特紅遍全球之前,童話故事如神仙保母、綠野仙蹤等作品,也是時代的經典,只不過哈利波特得全球化和高科技之助而如虎添翼,成為全球年輕人最多人共同的精神食糧。在時代趨勢之下,傳播文學的方式,必定以電影為首選,正如奧斯卡最佳電影「莫札特傳」將舞台劇作品搬上大銀幕之後,最大的成果並非電影公司的票房或者演員一舉成名,而是帶領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由此領略莫札特的音樂,勝過一百年內所有音樂會加在一起的成效。

看電影如讀文學,口味也應該閒雜,不必一味追捧電腦特技的大製作,還有其他風格的小品都應該嘗試。

有了科技,可以令古典作品歷久常新,十九世紀的童話作品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小飛俠」等,依然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兒童的奇想,並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過時。

科技的大潮流無法也不必違抗,因為科技只能做一個僕人,為人文所驅使,只聽憑科技主宰,閱讀和創作文學不但消亡,一個民族,就會變成由IT希特勒驅使的仇恨喪屍大軍。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21/150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