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勿忘中共殺人歷史 200老知青赴東平州拜祭40年前逃港亡魂

蔡先生續指,他當年在廣州最好的一中讀書,但文革災難席捲整個大陸,使他失去升學機會,隨後更被迫無止境地上山下鄉。蔡先生當時與千萬知青一般,看不到前景,升學、歸城無期,終在1973年逃往港,而首次投奔渡海就成功。

為自由逃亡香港的知識青年為同行蒙難者豎碑網絡圖片

中共建政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使數千萬中國人含冤離世,更有不計其數的民眾為躲避暴政逃離大陸。其中有這麼一批人,為尋找自由和光明游泳逃到香港。今年5月1日這些當年逃離中共暴政成功的老知識分子來到東平州祭拜40多年前葬身大海的同胞們。

祭祀當年一同為自由而不幸身亡的同伴已經成為這些年至花甲和古稀老人的「必修課」,每次悼念都會讓他們不約而同想起中共的暴政,以及至今仍被中共冷處理的歷史現狀,他們認為「忘記過去,等於背叛」。

近200名老人5月1日前往東坪洲祭拜故人,人群中不乏有前中共政協委員劉夢熊及資深媒體人程翔的身影。他們談起當年如何從西線的深圳灣、中線的深圳梧桐山、東線的大鵬灣夜闖香港,說到當中的辛酸,仍歷歷在目。

一位60多歲的蔡先生向香港01記者表示,他當年來香港是只有20歲,「深知在大陸沒前途,惟有放手一搏。當時我們幾個知青連走多日,去到大鵬灣的大小梅沙(即現時深圳的大梅沙及小梅沙景區),身帶土製的充氣膠枕頭及其他浮水裝備」,趁著海邊軍人不注意迅速下水。

他提到當晚被迫偷渡情形時十分激動,「當時快將游到香港,知道即將成功,在漆黑的海水上回望大陸,想到或許今生今世再也沒機會見到父母,淚水不其然地湧出眼眶」。他表示,當年逃港者被中共當局指控為「投敵叛國」,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後,才將他們的「罪名」改為「非法探親」,才敢回鄉看望父母兄弟。

蔡先生續指,他當年在廣州最好的一中讀書,但文革災難席捲整個大陸,使他失去升學機會,隨後更被迫無止境地上山下鄉。蔡先生當時與千萬知青一般,看不到前景,升學、歸城無期,終在1973年逃往港,而首次投奔渡海就成功。

也在當年逃亡香港的前中共政協委員劉夢熊致辭稱,「我們(知青)於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當年有一句很流行的潮語『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不管大家是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偷渡,不管你是走東線、中線、西線,也不管你是爬火車過來、攀網過來或者是過河泅水來,終歸一點,我們最大的點就是投奔自由」。

活動主辦人之一黃東漢表示,他們當年不是中共當局所講的「非法探親」,而是徹徹底底的投奔自由,認為官方有必要正視這段苦澀的歷史,才能還老知青乃至死難一個公道。他還透露今年因遇到一些敏感的事件,不能直接拜祭死者,只能距著11公里遙拜逝者。他與其他發起人沒有多講其中原因,但眾人都心照不宣。

中共建政後政治運動不斷,從1950年代初土地改革運動(土改)開始,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後分給農民,有至少200萬地主被鬥死、打死;隨後1957年發動的反右運動,以知識分子提意見為由,將他們一網打盡。直到1958年至1962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全國經濟面臨崩潰,幹部長期謊報田產量,浮誇風,餓死3000萬人;1966年起,毛澤東更發動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的瘋狂年代,無數人挨批挨鬥,大約100萬至773萬人喪生;1968全國中小學停課,1400萬知識青年被迫上山下鄉,知青成為80年代經濟改革大潮中的弱勢群體,有的為了返城與配偶離婚造成無數家庭破裂,有的雖留在農村保全家庭,卻過著遠離城市文明的貧寒生活。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25/150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