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從「計劃」到「規劃」 中共為什麼要搞五年規劃?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周一召開,而外界普遍關注的會議內容就是「十四五」規劃的內容。近幾個月, 中共領導人頻頻強調「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引發輿論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的猜測。中國幾十年來為何沿用了「五年規劃」制度?它對經濟發展又起到了多大作用?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一大重要事項就是討論並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的「十三五」規劃為中共「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畫上了句號,當局顯然對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十四五」非常重視。

「國內大循環」會是「十四五」重點?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對國家經濟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有不少批評人士認為,「雙循環」理念是中共在新冠疫情、美國制裁、國內經濟放緩等多重因素下被動形成的。

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就此指出,廣義的「雙循環」並不是個新概念。他引述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上個月在一場研討會上的講話說,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時任國家總理趙紫陽就發布批示說,中國應當實行「沿海地區國際大循環戰略」。

賀江兵表示,當時中國的「雙循環」強調的是「走出去」,而如今「雙循環」似乎更注重「向內看」。

「上世紀八十年代跟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那時候中共想搞改革開放,而當前的情況是中共想搞『雙循環』,但美國政府不讓它這樣做,不讓它加入國際大格局,那中共就只能自娛自樂了。」

中國「五年計劃」系效仿蘇聯

「五年計劃」是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在上世紀初首先提出的。1928年,蘇聯制定的「一五」計劃重點在於發展重工業和農業集體化,隨後幾個五年計劃除了延續「一五」計劃的目標外,還強調軍工生產和擴充軍力。

1953年,中共剛剛建政不久,中國的溫飽問題極為顯著,工業生產幾乎是張白紙。北京當局注意到蘇聯的工業和軍事實力在一系列「五年計劃」的引導下顯著提升,於是決定效仿蘇聯,制定本國的「五年計劃」。

從1953年到2005年,除去兩年因經濟調整的短暫中斷,中國政府一共制定了十個「五年計劃」,而這些計劃的主要目標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五」提出為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八五」提出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十五」提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從2006年的「十一五」開始,當局把「計劃」二字改為「規劃」,意味著政府將從操控經濟過渡到調控經濟。幾乎在同一時間,當局開始促進消費型經濟,試圖平衡此前高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

旅美經濟學者程曉農認為,儘管在字面上「計劃」已經成了「規劃」,但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如此「規劃」仍然顯得很過時。

「當前中國在一種以私有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狀態下,『規劃』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比如對於一名小店主來說,如果顧客不上門,中央政府有再多規劃也沒用,他開店沒錢了就是得倒閉。」

經濟發展與風險並存

談到「五年規劃」過去幾十年來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中方官員可謂是娓娓道來。中國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近期在一份黨刊上發文說,單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在「六五」之初的1981年不到五千億元,而「六五」之末的1985年已達近萬億元;「十三五」之初的2016年接近75萬億元,而「十三五」之末的2020年預計將突破百萬億元大關。

他還寫道,中國的「五年計劃」也見證了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七五」結束時的1990年,中國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到了「九五」結束時的2000年,中國實現了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到今年年底,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儘管北京當局一向為「五年規劃」大唱讚歌,但經濟學者程曉農表示,這種政策制定方式實際上就是在為日漸膨脹的地方債務背書。

「『五年規劃』原來主要的作用是對地方政府進行一些方向性的引導,也就是中央會在金融和財政政策上配套這些經濟發展規劃。而現在地方政府背負的債務已經到了他們無法償還的地步了,因此他們已經不太敢繼續按照中央提出的方針盲目地投資了。」

由於中國經濟正面臨各種不確定因素,當局今年罕見地並未設定增長目標。有輿論認為,「十四五」有較小的可能會不設置增長目標,但更有可能會確定一個較「十三五」時期更低的目標。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029/151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