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為自設晶片廠要自力更生 美國也沒閒著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日在黨刊《求是》發文,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面對薄弱的產業生態和基礎研究、泡沫化的投資亂象以及美國可能升級的技術管控,有業內人士和科技產業的學者對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自力更生表示悲觀。

英國《金融時報》10月31日報導,華為公司計劃在上海建立不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廠。在初始階段,晶片廠將初步試驗生產低端45nm晶片,並希望在2021年底前生產28nm晶片,2022年底前生產20nm晶片。

一位知情的半導體行業高管告訴《金融時報》,「計劃中的新生產線將不會對智慧型手機業務有所幫助,因為智慧型手機所需的晶片組需要在更先進的技術節點上生產。」他也表示,「如果成功的話,它可以成為公司基礎設施業務朝向可持續未來的橋樑。」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科技產業的副教授、日經中文網撰稿人傅道格(Douglas Fuller)通過電郵回複本台,上海的晶片廠可能根本無法滿足華為鋪設5G基站的需求:

「如果這個晶片代工廠用的是舊設備和來自中國小型銷售商的設備,它不會達到尖端水平,不能為華為的電信基礎設施產品提供所有晶片。最大的障礙在於,外國的設備廠商,比如歐洲、日本和美國,支配著華為建造頂級晶片廠所需要的高端設備。」

有行業人士早前向中國科技媒體「虎嗅網」解釋,45nm生產線可能只能滿足華為極小一部分的產品需求,對模擬功率器件和微控制器夠用了,但是數字邏輯(譬如CPU)和行動通信類的晶片就不行了。而且,45nm也跟台積電如今可以量產的5nm相差十萬八千里。

美國倒逼華為逆風飛翔?

在美國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昨日舉辦的半導體座談會上,龍洲經訊(GavekalDragonomics)科技分析師王丹分析稱,中國的晶片發展有兩個關鍵節點:1.2014年中國出台新半導體政策主要框架。2.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中國晶片自給率2025年要達到50%。

中國國務院今年更提出,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2019年,這一數字僅為30%。

隨著美國全面收緊對華為的晶片鉗制,台積電、英特爾、聯發科等晶片大廠都宣布在9月15日後無法繼續供貨。華為已提前加緊囤貨規模以及自主研發晶片的步伐,海思半導體(HiSilicon)已成為其各條產品線的重要支撐,上半年營收增速達49%並躋身全球半導體銷售十強。

王丹表示,受美國出口管控的鞭策,更多中國私營企業開始追求自研晶片和安全自主的供應鏈,「電動汽車公司比亞迪(BYD)計劃設計自己的晶片。家電企業格力(Gree)也做出類似承諾。我注意到,這是一種全社會的努力,要搞清楚半導體這種基礎科技。」

他同時指出,「在半導體科技上,中國仍然在每個領域都跟行業領導者存在著幾年到幾十年的差距。雖然在設計、製造和記憶體上有所進步,中國最大的問題在於半導體生產設備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方面的虛弱。」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也在上個月的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說,中國在原創性基礎研究上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國,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還不到2.5%。前沿核心技術對美國有較大依賴,積體電路就是目前價值最高的進口商品。

中國半導體投資白熱化,但爛尾項目頻發

王丹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2021年,中國在半導體設備上的花銷約為六百億美元,位於全球第一,其次是台灣、韓國、日本和美國。

半導體投資體量雖大,卻鮮有項目善始善終。近年來,福建晉華、德淮半導體、武漢弘芯半導體等百億級、千億級項目先後爛尾、遭遇資金鍊斷裂。

10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也公開批評個別地方對積體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發改委)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予以通報問責。」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主管全球政策的副總裁古瑞奇(Jimmy Goodrich)對此表示,「每個市長省長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計劃,他們的過度投資經常就凌駕於國家的產業政策。過去幾個月,幾個晶片公司被曝出違法行為……你常常可以看到台灣、韓國的工程師到不同 大陸城市說,我來幫你們建晶片廠。到最後他們留下一堆爛攤子,然後逃到泰國。這種現象會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持續。」

加強管控半導體,美國將不滿足於實體清單?

美國前白宮貿易顧問、美中貿易談判的關鍵人物威廉斯(Clete Willems)在座談會上強調,無論拜登或者川普當政,對華科技政策的走向不會有太大差異,都將華為視為國家安全威脅。除了提防中國,美國要專注於自身的科技實力發展、要跑得更快。

「現在,實體清單是這屆政府對付壞人、最容易使用的玩具……很多人認為,制裁會更有效。如果真想對付華為,為什麼不把它列入『特殊指定國民』名單(SDN名單)?實體清單只管得住出口。」威廉斯說。

美國前國務院亞洲政策顧問羅伯特·曼寧(Robert Manning)10月29日在《外交政策》上發問,為何美國在過去四年的對華科技競爭中,還沒有迎來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Moment)?

冷戰初期,蘇聯於1957年發射「斯普特尼克」號人造衛星,促動美國總統艾森豪將科學研發上升為國家任務,並成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曼寧呼籲美國超越狹窄的技術民族主義,與民主國家建立加強供應鏈安全性的多邊合作。他列舉的《創造有效激勵措施為美國生產半導體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有望不久成為法律,該法案旨在到2024年將40%的稅收抵免用於半導體設備或製造設施的投資;為各州和城市設立一個100億美元的對等基金,以激勵對先進半導體製造的投資等等。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10月20日建議下屆美國商務部,應將出口管制對象重點轉向半導體等關鍵技術,並聯手盟友建立「小院子、高柵欄」(small yard, high fence)的管理方式。

馬永哲鼓勵美國強化既有的瓦聖納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建立一個半導體出口「小聯盟」,拉攏日本、荷蘭等。據貿易政策專家鮑恩(Chad P.Bown)的研究,如果韓國、台灣等經濟體願意加入,這個聯盟就會覆蓋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半導體市場。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05/151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