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我們以為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 其實宋代已經有了

作者:

租界消防隊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我們以為在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其實宋代就已經有了。題目有點長。其實也就是今天講的主題。

我先提問一下,說到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你們認為會有哪些呢?

……

很好。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近代事物,不是火車、鐵路等技術性的東西,因為技術肯定是時代越後越發達,宋代的科技肯定比不過晚清。晚清肯定比不過今日。是吧。

我要說的近代事物是指近代化的社會建制、制度,比如消防隊、城市公園、以商業稅為主體的財稅結構、海關、門戶開放制度、圖書館、新聞報紙等。

下面我重點談談清末出現的消防隊、城市公園與厘金制度,看看這些宋代到底有沒有。消防隊代表了近代國家應提供的公共服務;城市公園代表了近代市民的公共生活空間;厘金則代表國家實現近代化的工商業基礎。至於其他的問題,也會簡略談到。

1、租界消防隊VS大宋潛火隊

先說消防隊。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的第一個消防隊出現在晚清的外國租界內。只是到底哪一個租界的消防隊可算第一個,好像還有點爭議。

有人說,1852年,在上海租界成立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是中國第一個消防隊。也有人說,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後,由義大利軍隊招募了一批華人在天津租界組織的官辦救火隊,才是中國的第一支消防隊。還有人說,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國地區最早的現代消防隊。

總之,許多人認為的中國首支消防隊,不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言外之意,中國人沒有這個意識也沒有這個能力。只有在租界,或者在殖民地,由洋人發起,才能夠成立消防隊。

但事實是這樣嗎?

實際上,宋代已經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專職的、公共的消防隊。叫做潛火隊。

我來介紹一下宋代的消防隊基本情況,並跟近代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比較一下,看看相隔七八百年,哪一個消防隊更加先進。

據《東京夢華錄》「防火」條記載,汴梁城內的街巷,每隔三百步設一所「軍巡鋪屋」,每所鋪屋置「鋪兵」五人,負責「夜間巡警」。又在城中高處修建「望火樓」,「樓上有人瞭望」,樓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還有「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等消防設備。一發現哪處起火,馬上馳報,潛火兵即刻出動,「汲水撲滅,不勞百姓」。

再據《夢梁錄》,南宋臨安的街道,每隔二百餘步,「置一軍巡鋪,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在諸坊界建望火樓,高四十尺,日夜駐兵瞭望,發現煙火即拉響警報。軍巡鋪與望火樓的主要功能是消防報警。宋政府還將杭州城內外劃成二十三個消防區,各區設置一個「火隅」,各隅視區域之大小分別配備消防官兵一百至數百員,負責本區域內的滅火。「火隅」有點像今天的消防中隊。

來跟清末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比較一下。首先,看名字就可以知道,清末上海的沈家灣義務消防隊並不是專業的,而是由不支薪水的志願者組成的。換言之,是烏合之眾,專業性肯定不足。宋代的潛火隊則是由專職的潛火兵構成,平日接受嚴格訓練。

救火最重要的是警報。清末上海沈家灣義務消防隊的報警方式是這樣的:凡遇火災,先鳴警鐘,並用鐘鳴的長短來區分發生火警的地段。比如鳴鐘一次,每歷十秒鐘,再鳴一下。代表第一個消防區發生了火警。第一區即蘇州河北沿西華德路、閔行路暨吳淞路之東。如果每歷十秒鐘,鳴鐘二下,則代表第二消防區發生了火警。如果每歷十秒鐘,鳴鐘三下,又代表上海第三消防區發生火警,即蘇州河至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之間。在還沒有廣泛應用電話的清末,這看起來很先進吧。

但且慢。

來看宋人是怎麼做的。在南宋杭州,設有望火樓,望火樓上的瞭望兵一旦發現火警,立即敲鑼拉響警報,白天以旗為號,晚上以燈為號,指明失火方位。宋政府將杭州城內外劃成幾個防火警報區,並進行編碼,如朝天門內的區域代碼是三,朝天門外的區域代碼是二,城外的區域代碼是一,消防警報拉響後,消防官兵根據望火樓掛出的旗幟(或燈籠)數目與方向,便可立即判斷出失火的大體方位。

跟沈家灣義務消防隊的做法差不多吧。我有點兒懷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隊是不是從宋代消防制度獲得了靈感呢。

2、外灘公園VS宋朝公園

城市消防隊的情況先說到這裡。想更具體一點了解的,可參見我新書《生活在宋朝》,裡面有一篇《大宋消防隊》。接下來談城市公園。

許多研究晚清近代史的學者都認為,中國自古只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而絕不會建造供公眾遊覽、憩息的公園。比如雷頤老師便說,「舉世皆知,中國園林可謂歷史悠久美不勝收,但不是官家園林就是私家花園,從無『公園』」。張鳴老師也說,「中國古代,沒有公園,但私家園林卻不少。最大的私家花園,一般都屬於皇家。權貴和富豪,也有自己的園子,有的還相當精緻。」

學者考證出,中國最早的公園建制,是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由洋人引入的。他們還考證出,中國最一個公園於1868年出現在上海租界,為租界「工部局」修建,叫做「公家花園」。就是後來鬧出「華人與狗不准入內」風波的那個外灘公園。

但事實是這樣嗎?

傳統中國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確實非常有名。不過,可能有些朋友並不知道,宋朝有一部分皇家園林是對市民開放的。清代的北京市民可能想都不敢想進頤和園玩玩,但北宋開封的市民是每一年都可以進皇家園林遊玩的。

明代《汴京遺蹟志》記錄說:「梁園,芳林園,玉津園、下松園,藥朵園,養種園,一丈佛園,馬季良園,景初園,奉靈園,靈禧園,同樂園,以上諸園,皆宋時都人游賞之所。」《汴京遺蹟志》列出的園林,多數為北宋開封的皇家林苑,都向公眾開放,任士庶游賞。

晚清出洋考察的清廷官員曾經應邀參觀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一世的離宮,驚奇地發現這一處皇家宮苑居然對市民開放,「工人士女來游者甚眾」。他們卻不知道,開放宮苑,縱民遊覽,其實是宋代的一項制度安排。只不過這一制度在宋亡之後便中斷了,以致生活在清朝的人已經不敢想像皇家禁苑竟然可以任由平民遊玩。

另外,宋朝的私家園林通常也是對公眾開放的。跟今天的私家園林完全不一樣。宋人邵雍有一首《洛下園池》詩,就提到洛陽名園的開放性:「洛下園池不閉門,洞天休用別尋春。縱游只卻輸閒客,遍入何嘗問主人。」邵雍的兒子邵伯溫,寫過一本筆記《邵氏聞見錄》,裡面也描述了洛陽私園的開放性:牡丹花開時節,人們「於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台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

對遊人開放的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即使不能說是公園,至少也是城市公園的雛形吧。

那麼宋代有沒有真正的公園呢?也有。這個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宋代的公園叫做郡圃。有時候,宋人也稱其為「公園」。所以「公園」這個概念,宋代就有。

宋代的每一個州郡、甚至縣城,都設有郡圃。韓琦在《定州眾春園記》中說,「天下郡縣無遠邇小大,位署之外,必有園池台榭觀游之,所以通四時之樂。」這些郡圃,都是對市民開放的公園。只不過,有的公園是定期向公眾開放的,有的則是完全開放的。

宋代郡圃在開放期間,對遊人完全不作任何歧視性的限制,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官員還是平民,男性還是女性,均可入園游賞。反倒是在清末,不少被今日研究者認定為「公園」的城市公共園林,卻針對遊客身份作出了種種限制,「公園」的開放性與公共性大打折扣,比如上海的外灘公園禁止華人入內;天津植物園要求男女分開遊覽:「星期一、二、五、六,准男客入覽。星期四、日,獨許女客入覽。」保定的蓮花池公園也規定:「星期六隻准婦女遊覽,不准男子入內。」而我們的學者,寧願認定不怎麼公共的外灘公園為中國首個城市公園,卻不願意相信開放的宋代郡圃就是名符其實的公園。我覺得很諷刺。

3、厘金VS工商稅

這是宋代城市公園的情況。先說到這。最後介紹一下晚清出現的厘金。

厘金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商稅。厘金有很多問題,弊端,但平心而論,商業是必須要徵收的。不征商稅,清政府財政便面臨崩潰。

有學者的研究指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之後,洋務派旋即大力舉辦作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洋務運動,無論是在中央財政投向還是地方政府支出方面,厘金都參與了早期現代化的建設,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清政府徵收厘金,也可以看作是響應近代化的需求。

在徵收厘金之前,清政府對工商稅是極不重視的。不少研究晚清史的人還進而提出,在近代西方衝擊之前,在晚清洋務運動之前,中國的政府都是不追求工商稅的,只知道抑末崇本。都這麼說。教科書也這麼教學生。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來看宋代。宋朝政府是歷代王朝中最重視工商業與工商稅的政府。甚至表現得有點「貪婪」。對於傳統社會來說,政府對工商稅的重視,與今天政府對工商稅的重視,意義完全不一樣。傳統王朝一旦將政府的注意力從總額有限而徵收成本高企的農業稅轉移到商業稅之上,那便是獲得了近代化的第一推動力。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傳統政府為了擴大商業稅的稅基,勢必要大力發展工商業。為此,宋朝政府需要積極修築運河,以服務於長途貿易;需要開放港口,以鼓勵海外貿易;需要發行信用貨幣、有價證券與金融網絡,以助商人完全交易;需要完善民商法,以對付日益複雜的利益糾紛;需要創新市場機制,使商業機構更加適應市場,創造更大利潤……這是重商主義的連鎖反應,最後極有可能促成資本主義體系的建立。

我們說宋代商業發達,城市繁華,港口開放,社會活躍,政府開明。這些歸根結底,也許都可以歸因於宋政府的重商性格。

從宋朝的財稅結構來看,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從宋真宗朝開始,來自工商稅與征榷的收入超過了農業稅,北宋熙寧年間,農業稅的比重降至30%,南宋淳熙—紹熙年間,非農業稅更是接近85%。作為對比,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全國田賦正額約為2680萬石,占全部稅收的75%。隆慶朝與萬曆朝前期(1570—1590),國家的雜色歲入(含商稅、海外貿易抽稅、鹽課、輕齎銀、役與土貢折色等)約370萬兩白銀,這個數目只及宋代征榷收入的零頭。而清代在道光朝之前,地丁銀(農業稅)占全部歲入的70%以上,關稅與鹽課的比重不足30%。

這就是宋代工商業發達程度的一個體現。我要說的意見是,中國社會並不是要等到晚清,等到西方人進來,還開始重視工商業的發展。

4、其他

由於時間的關係,晚清出現其他近代化事物,我簡單一帶而過吧,比如上海開埠,我們都認為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於1843年11月17日正式開埠。但實際上,宋代的上海,就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當時叫做青龍鎮。

再比如近代海關,許多人都知道,1863年9月12日,英國人赫德受總理衙門任命為江海關稅務司,中國才開始有了近代化的海關。但實際上,宋代作為一個海外貿易非常發達的時代,怎麼沒有海關機構呢?只不過那時候不叫做海關,而是叫市舶司。但職能是一樣的。

還有自來水廠。一般認為,中國第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出現在清末上海,1883年6月,上海公共租界建成第一個自來水廠。但是,我又要說宋朝了——早在北宋,廣州城已建立了自來水供水系統,引白雲山之水供全城居民飲用。現在的廣州博物館,還陳列有宋代廣州城自來水裝置模型。諸位有時間可以去看看。

還有市場化的新聞報紙。許多大概也會以為中國只有到了清代,才出現了市場化的新聞報紙。但實際上,宋代的城市中,已經出現了報紙。一個生活在宋朝的知識分子,如果他關心時政,他可以每天都市場上買一張報紙,上面通常刊登有最近的政治新聞與社會奇聞。請注意,我說的並不是邸報。

最後我再說幾句。為什麼要跟大家說這個主題:「我們以為清末才出現的近代事物,其實宋代就已經有了」。是為了顯擺宋代什麼都有嗎?是想說祖上曾經闊過嗎?

不是。我的初衷有兩個。一、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以前被遮蓋的歷史另一面,澄清一些歷史真實。二、想讓更多的人相信,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現代化,並不是要告別歷史、斬斷傳統,而是從傳統中開出現代來。

所以,我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重新發現宋朝,重新評估傳統。

限於時間,我的主題介紹就先到這裡。

謝謝今晚的諸位。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30/152889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