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 跨越千年而來!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是我國傳統詩歌體裁,源於南北朝樂府民歌,成熟於唐代。由於篇幅短小,所以語句多精煉含蓄,聲律抑揚頓挫,非常適合誦讀吟詠。

從軍行

說起七絕詩,就不能不提王昌齡,這位盛唐時代的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絕詩題材豐富,包括邊塞、離別、宮怨等。由於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之一,在七絕詩歌創作上他與李白齊名。

先來欣賞一首王昌齡的邊塞詩: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寫於王昌齡的青年時代。

724年,有志青年王昌齡響應國家號召,和當時許多投筆從戎的年輕文人一樣來到邊疆從軍。他在邊疆兩三年的時間裡,寫下了《從軍行》組詩7首,這是其四。

詩中首先描寫的是青海湖邊雲霧升騰、遮暗連綿雪山的景象,孤城佇立在荒漠之中,與玉門關遙遙相望。此時駐守在邊塞的詩人,如同千千萬萬守衛邊疆的將士一樣,有著滿腔報國壯志:不打敗進犯之敵,絕不返回家鄉!

出塞

王昌齡還寫了兩首出塞詩,其一流傳更廣: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幅絕美的邊疆夜月圖,壯士之志、意境之美又非任何畫家之手可以描摹得出。

早發白帝城

和王昌齡同時代的李白,擅長多種詩歌體裁創作,他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讀之琅琅上口,餘味悠然。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寫於759年。

詩人在流放途中遇赦,得以返回家鄉,心情輕鬆愉悅,流動在字裡行間。李白作品特有的想像與誇張在詩中表現無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是孟浩然的粉絲,他初出茅廬的時候,大他12歲的孟浩然已經詩名滿天下。兩位同樣胸懷浪漫、縱情山水的詩人經常賦詩唱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寫於730年。

孟浩然謝絕了朋友推薦他做官的好意,遊覽於江南的名山古剎之間,李白恰巧也在附近,他在得知孟浩然將要去揚州的消息後,就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相會。兩人相聚幾天之後,孟浩然才乘船去揚州,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兩個浪漫派的離別,深情又充滿暢想。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早年有意於仕途,求仕受挫之後就修道歸隱,詩歌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逸興生活,是唐代田園詩派詩人。他是唐代第一個大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將山水詩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居多,用詞不刻意雕琢,讀起來平易流暢,平淡中領略佳境:「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即出自他之手。

孟浩然的七絕詩不多,只有八首,其中也不乏送別佳作。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詩人將眼前之景信手拈來入詩,點明送別的地點、季節和天氣,融情入景,離別之時的茫然、淒涼之感躍然而出。後兩句通過問「何處泊」表達出對朋友的牽掛之情,感情表達趨於高潮。

全詩字字寫景,卻又句句含情,充分展現了孟浩然長於寫景的特點。

滁州西澗

韋應物也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他擅長各種詩體,他的七絕詩《滁州西澗》寫景如畫,十分優美: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此時作者正擔任滁州刺史,在遊覽滁州西澗時,寫下了這首詩。原本十分平常的景致,經詩人點染之後,意境幽深,卻又隱隱透露著憂傷與無奈。

有記載說,宋徽宗因為自己書畫俱佳,很重視畫院的人才招攬工作,親自擬定考試試題時,還曾將這首詩後兩句的詩意作為考題來選拔繪畫人才。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詩人王維,詩作以描繪山水田園風光及隱居生活居多,他的作品寫意傳神、形神兼備。

王維崇信道教,又參禪禮佛,有「詩佛」之稱。他不僅善詩,還精通書畫、音樂,蘇軾曾經評價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元二是作者的朋友,在他將要遠赴安西都護府之時,作者一路送別他,寫下了這首詩。

全詩格調清新明朗,雖寫離別,卻顯得輕快而滿懷希望;聲韻輕柔明快,在當時就被譜成歌曲演唱,成為離別時的送行之曲。

涼州詞

王之渙是和王昌齡齊名的唐代邊塞詩人,他的詩歌描寫西北風光非常有特色,意境開闊,韻律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詩歌現存只有6首,其中五言絕句《登鸛雀樓》語句精煉優美,富有昂揚向上的哲理意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他著作頗多,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

杜甫現存七絕詩107首,其《絕句》組詩四首都是七絕,其中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最為著名。

江南逢李龜年》則可稱得上是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唐玄宗非常賞識他,給予厚待。「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在江南,賣藝為生,境況遠非昔日可比。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崔九,是很得唐玄宗看中的官員,兩個人在這代指當時的王公貴族,杜甫這兩句寫李龜年曾經出入高門官宦之家的輝煌歲月。後兩句點明兩人相遇時的地點和時節,正是風景正好時,卻碰到(如此落魄的)你。鮮明的對比,蘊含著難以述說的深意。

後人稱讚杜甫這首七絕詩極具情韻,看似尋常的字裡行間,卻寄寓著無限感慨,這一點恐怕連一向擅長七絕的王昌齡和李白都難以超越。

夜雨寄北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已是晚唐時期,與盛唐、中唐的文人相比,他們這時候的文人已不復再有那種積極進取、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落寞、傷感成為他們的心理標誌,詩歌因此也蒙上一層哀苦色彩。

相比之下,李商隱的愛情詩則獨具特點,其中有一部分表現的是他與妻子的伉儷情深: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寫這首詩時,詩人在遙遠的異鄉巴蜀(今四川),妻子則在長安,書信往來常常詢問歸期。作者在異鄉為官,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去。巴蜀多雨,在山雨迷濛之夜,詩人更加牽掛和思念遠方的親人。

比尋常作者更高一招的是,李商隱沒有讓思緒停留在眼前的景象之中,而是跨越當前,盼望著在將來的歡聚中再和親人一起回憶今夜的情景。

全詩構思新巧,語短情長,表達含蓄,令人讀之越久,越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悠長。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金娃趣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24/153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