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真正氣場強大的人,往往有以下三個特點

作者:

在很多人眼裡,有氣場的人,就是有錢有勢的人,走到哪裡都有人鼓掌,都有人行注目禮;有氣場的人,就是可以口若懸河,說出來的話,都會被當成至理名言。

其實,一個人的氣場,並不是「努力造勢」,而是內心很強大,是一種優雅的氣質,是一種從容自由的姿態,擁有了隱形的能量,不開口說話,也能讓別人感到「威嚴」。

真正氣場強大的人,往往有以下三個特點。

01

被人嘲笑之後,還能談吐優雅。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往往會提醒一個人的氣場。如果你總是口若懸河,不僅沒有氣場,還會被人認為是「瞎說、烏鴉嘴」。

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脫口而出」,那麼你一不留神就會傷害到別人。你說出來的話,真的令人大跌破眼鏡。

上個周末,我和幾個在縣城混的同學小聚了一次。參加聚會的同學有九個人,還有一個同學帶著愛人一起參加聚會。

同學聚會,免不了要喝酒。大家借著酒勁,話多了,說話的尺度也大了。

李同學說:「我看王同學,這段時間是混得很差。酒量不行,回家還得跪搓衣板。」

王同學是典型的「妻管嚴」,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都不會去說。這回,李同學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眼看就要把王同學得罪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同學沒有計較,而是主動聊起了他和愛人之間的一些往事。

可以看出來,王同學和愛人的感情很好,雖然愛人很「凶」,但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家裡的事情,都管得很好,還很會存錢。

王同學的表現,讓我很佩服,在談吐之中,體現了他的氣場。

當別人嘲笑你的時候,你多半會生氣,甚至和別人對罵。可是你越生氣,越是沒有氣場,說明你是小肚雞腸的人。

「開得起玩笑」,其實是一個人的氣場。別人說的話,也許是蔑視、侮辱、詆毀、傷害、含沙射影、胡鬧、掐痛處,但是都沒有關係。嘴巴是別人的,你真的管不著,你能夠管好的是自己的嘴巴。

當你始終保持優雅的時候,別人反而會「不好意思」,在氣場上就輸掉了。

有強大氣場的人,談吐優雅,語速不快不慢,不說低俗的話,不說別人的閒話,不向別人倒苦水。言語之中,有一把尺子,可以量一量自己的良心,也可以量一量言語的尺度。

02

吃過大苦之後,還能堅定前行。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事實上,很多人做不到。在苦難來臨的時候,有人的人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不願意面對。在連續受苦之後,總有一些人,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會努力拼搏了,還認為自己的命運註定悽苦,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

能夠在苦難中「砥礪前行」的人,並不是很多。如果你有這樣的本事,那麼你的氣場會很強大,你的故事,會令人嘖嘖稱讚。

我的朋友阿美,因為家境貧寒,初中畢業之後,就沒有繼續上學了。她去了深圳打工,因為文化水平太低,只能在廠里當普通工人。

後來,阿美靠打工存了幾萬塊錢,就去了一家職校讀書。兩年後,阿美拿到了大學文憑,還學會了裁縫手藝。

當阿美在一起走進深圳的時候,她以為可以輕輕鬆鬆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好運氣並沒有光顧她。

阿美在一家製衣廠打工,從普通工人做起,慢慢混到了主管位置。與此同時,阿美有過三段戀愛,辛辛苦苦賺到的錢,被渣男騙走了。

去年十二月,很意外收到阿美的結婚請柬。

阿美結婚的時候,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阿美。「臉上沒有愁容、懂得感恩父母、始終相信愛情、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樣的標籤,應該都配得上阿美。

一個人怎麼會沒有未來呢?除非你放棄了未來。

那些越挫越勇的人,看起來很平常,但是他的內心很強大,他堅定前行的腳步,對身邊的人,就是一種鼓舞。

俗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話來搪塞自己的軟弱,認為命運給了自己一個最差的安排,努力是沒有用的。

其實,這句話是告訴我們,順著命運的方向去努力,按照自然規律去發展,人生就會灼灼發光。

不認命,不怕輸,能吃苦,扛著苦難前進,你就會有強大的氣場,活得有尊嚴。

03

人生起伏之間,總是保持安靜。

有氣場的人,並不是「咄咄逼人、恃強凌弱」,而是很安靜的,總是很謙卑。

俗話說:「低頭的是麥子,昂頭的是稗子。」

只有心中無一物,也沒有任何成績的人,才會故意炫耀自己,拼命抬高自己。有本事的人,反而會降低自己的姿態,主動向別人求教。

有氣場的人,往往是「喜而不語、苦而不言」。悲喜之間,保持內心的鎮定,一直安靜地活著,哪怕是遇到了突發事件,也能夠「冷靜三分鐘」,三思而行。

生活,不慌不亂,在低谷的時候蓄力,在頂峰的時候敢於走下坡路,那麼起起伏伏的人生之間,就有了強大的氣場。

一個人,有強大的氣場,其實是有強大的磁場,可以吸引別人的注意,也可以和有志之士同行,是德高望重的「頭領」。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22/154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