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珍藏!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市井篇

宋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宋 茶販

 

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

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閒鬥茶。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云:『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遺風》:『杭州有茶司一行,最為便當:每擔一副,有錫壺兩張,其杯箸、調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無不足用。』《夢粱錄》:『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遊玩人們看了,無不哂笑。』橋道坊巷,『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後,方有提瓶賣茶。冬閒,擔架子賣茶、饊子,蔥茶始過。公私營幹,深夜方歸故也。』『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金 貨郎擔

 

鞀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

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多:『並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貨類;『又有挑擔抬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並於小街後巷叫賣。』一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明 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

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清 拉車賣酒

 

蒸出佳釀入酒海,驅車趕到圍場來。

曲香何懼鯨飲量,醉倒獵手臥虎台。

用車載酒在街市賣,唐代已有之。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種車就是運酒或賣酒的車。宋代挑酒桶賣酒,見於《水滸傳》中。清代燒鍋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貯存;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簍,塗以豬血,一般為酒簍;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為酒海。以車載酒海售酒,多在人數眾多場所,如廟會、圍場等處。承德離宮藏有清代『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所繪之《圍場風俗圖》,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

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李端《胡騰兒》詩:『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國;白居易《新樂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宋 瓦子內說書

 

閒聽瓦內講評書,粉怪傳奇勝翻讀。

打諢煙花皆悅眾,全憑利口譽京都。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且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朴刀杆棒發發蹤參之事,有譚談子……;談論古今,如水之流。談經者,謂演說佛書。又有說諢經者……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鑑》、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所謂『四家數』即對曲藝說話的分類:小說、講史、談經、諢話。銀字兒指演出前先吹銀字管樂而得名。煙粉指煙花、愛情故事;靈怪指神鬼故事;說諢經指滑稽饒舌。

金 酒樓唱曲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樓趕座唱清音。

不入勾欄打野呵,瞽女彈詞說陶真。

 

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路歧人指歌唱賣藝者。《武林舊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即露天賣藝,或稱『打野火』。《堯山堂外紀》載: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謂之『陶真』。

清 子弟書

 

太平歌詞子弟書,開篇妙語似連珠。

單弦牌曲八角鼓,風送時調滿京都。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採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以鞭擊鐙,邊行邊唱天下太平,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饒舌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李鏞在顧琳《書詞緒論》序中說:『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天咫偶聞》:『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軔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子弟書在文人參與下,提高其藝術含金量,創作許多曲目。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採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鑑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清 太平鼓

 

太平年間太平鼓,邊打邊唱邊起舞。

宛轉九腔十八調,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漢族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一是源於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詞》:『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清 盲人走街賣藝

 

命運乖舛苦盲人,學得數術養自身。

風吹雨淋街巷走,難免饑寒守清貧。

《堯山堂外紀》載: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謂之『陶真』。舊社會盲人,一般只有兩種職業:曲藝或算命。曲藝包括時調小曲、著名唱段、長篇評彈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細批流年等。兼業曲藝者攜帶三弦;專業算命者,敲小鑼,鑼名『報君知』;或吹橫笛或打竹板。

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蹟,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札青、點青、膚札、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札白居易詩。段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花中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黃夾纈窠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窠,文絕細。凡札三十餘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錢五千,召工札胸腹為山池亭院,草木鳥獸,無不具悉,細若設色。』《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繡,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明 猴戲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鬥爬竿踏車輪。

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迄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後,敲鑼引人駐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餘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31/155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