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跨越階級的最大天花板 其實可能是父母

  前段時間聊了聊已開發國家之首——美國的中產家庭及孩子在過去50年的境遇。

  美國中產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可謂不比中國多,大量美國中產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是背負了巨額債務的,然而結果卻讓人啞然:

  只有29.6%的孩子,進入職場後,收入超過了父母。

  二八法則果然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其實,日本、德國等這些已開發國家也都大差不差。

  不少自媒體給國人洗腦,說國外已開發國家人們就不像中國這樣愛買房子,不用背房貸,可拉到吧。

  拿德國來說,5%的富人擁有德國將近一半的房產,大部分普通德國人的確是在租房子,但租房不是因為不想買房,而是因為買不起,尤其像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而且這些年租金價格也是一路水漲船高,讓人叫苦不迭。

  一個德國中產在採訪中交了底:

  「你開始擔心,階級墜落比階級上升容易的多,你住在租的公寓裡(不為買房支付大額資金),這種生活也不穩定。因為我們唯一的收入來源,工資,現在已經搖搖欲墜。」

  德國一個家族財富辦公室的打理人道破真相:

  「現在還有很多德國人認為他們18歲就能進入德意志銀行,一路成為主管,工資優渥,生活無憂,在65歲體面的退休,我告訴你,這樣的生活已經不可能再有了!」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國家經濟體的迅猛發展並沒有讓大多數人吃上肉呢?階級跨越的難點究竟在哪裡?

  要我說,階級跨越的最大難點在於:父母和圈層。

  一個孩子向上行走的天花板很多時候並非是孩子自身的知識與能力,而是他父母及父母所在圈層的見識、思維和格局。

  有部電影叫做《海蒂和爺爺》。

  住在瑞士山區的海蒂,被姨母送到德國貴族的家裡當陪學的學童,她在貴族家裡見到了更大的世面後,因為想爺爺,所以又回到了瑞士山區。

  上課的時候老師問:「你們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同學的回答不是說想成為牧羊人,就是想成為農民,或者想成為父親一樣的鐵匠。

  海蒂被叫起來的時候,她說我想寫故事。

  結果全班哄堂大笑,海蒂一臉尷尬。

  後來貴族家庭一家人從德國來瑞士山區看她,貴族老奶奶一直都知道她想成為作家,就送她了一個非常精美的筆電。海蒂盯著筆電發呆,面露難色。

  老奶奶問她怎麼了,她說:「我說我想寫故事,但是被全村的人都嘲笑。」

  貴族老奶奶說了一番頗有道理的話:

  「他們知道的太少,因為他們只知道這個村子,但是你見過這個世界更多的東西,不是嗎?如果做某件事情會讓你開心,那麼你就只管去做,無論別人說了什麼。」

  你想想,如果不是海蒂生活中出現了這樣一個貴人,海蒂大概率就會被她所處的圈層給局限住了。她不敢逐夢,因為逐夢在這些沒見過更大世面的人眼裡是件很可笑的事情。

  這就讓我想起了另外兩個朋友。

  有一個朋友2010年大學畢業的時候,拿到了阿里巴巴的offer。

  結果他媽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不允許他去,因為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小城市,在銀行工作是最體面的,工資高、福利多、社會地位高,所以他媽一直有執念,就是希望自己娃上了大學之後去銀行找一份工作,這樣在父老鄉親面前自己有面子。

  所以最後他只能成全他媽的「面子」,放棄阿里巴巴的工作,去了四大行之一。阿里被放鴿子後,補錄了一位,補錄的這位恰好是他的同學。

  這些年,我朋友在銀行工作的悶悶不樂的,因為他所在的支行其實關係戶很多,沒有資源,在金融行業的底層一步步往上走要克服的困難很多,前些年他們行又搞內部調整,結果人到中年被迫轉崗,且收入下降很多。而當初替代他去阿里的那個同學,已然財富自由。

  現在他爸媽那個圈子也知道阿里巴巴好了,知道阿里巴巴賺錢多,然後有一回他媽問他:你在銀行混的不行,要不還去馬雲那個公司唄?

  他說自己簡直一口老血要噴涌而出,這話聽起來貌似馬雲是給他家打工的一樣。

  另外一個朋友是個正面的例子,這哥們現在已經是一個身價超百億的老闆了。

  當年他離開大學gap一年,後來又在馬上能升國際頂級投行合伙人的時候,放棄將要到手的千萬年薪辭職創業。

  結果,他父母身邊很多同為中產的朋友就開始閒言碎語,說他在學校里混不下去被開除了,在公司乾的不好被開除了,因為在這群人有限的見識里,首先就很難想像有人可以一年掙千萬的工資,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想像明白了,就更難想像,有人會主動放棄千萬的年薪,於是各種難聽的謠言和猜測就出來了。

  閒言碎語是最消耗人意志的,可以想像,他父母那些年頂住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愣是給我給這朋友什麼都沒說過,一點壓力都沒施加,每次通電話都是笑嘻嘻的特淡定:「你隨便去闖,爸媽支持你。」

  莊子說:

  「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就是說,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談論冰,因為他們受到時間的限制,根本都活不到冬天;鄉曲之人,無法和他論道,因為他們受制於不高的教育程度。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最初都是有自己主見的,結果耐不住家長瞎指揮,最後變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而不幸的是,這種家長通常並沒有什麼見識,信息獲取能力還停留在營銷號造謠、中老年保健品以及各路「中央保健局機密圖,張張能保命!!」「5顆就能要人命!!」這樣標題黨陰謀論文章的水平。

  這樣的家長還特別愛管事,那講實話,對孩子來說,想要逆襲,真的太難了!

  思維這個東西比見識還要虛,因為一個人可能知道自己沒有見識,但不知道自己思維有盲點。

  這就跟一個人陷入泥潭的時候,他無法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潭裡拉出來一樣。

  像前幾天我寫「內卷」那篇文章後,有一些聲音是這樣的:

  「說這些都沒用,還不是有高考」。

  這種思維其實就跟時間倒回到90年代,有人告訴你未來房價要翻十倍,這些人仍然會兩手一攤說:

  「說這些有什麼用呢,我們受薪階級一個月就這麼點死工資,政府又不給補貼,怎麼可能買得起房子。」

  這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模式,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來的。

  他做了一個關於狗的實驗。

  在實驗中,狗被放在中間有障礙的籠子裡,對狗站著的地方實施低壓電擊,這些狗都能跳過障礙物躲避電擊。

  在實驗的第二階段,狗被拴上了鏈子,當電擊時,狗和上一個階段一樣,也會試圖跳過障礙。但是因為這一次被拴上了鏈子,他們跳不過去了。所以嘗試幾次後,他們就不跳了,而是繼續呆在原地被電擊。

  在實驗的第三階段,這些狗身上栓的鏈子被去掉了。再次電擊時,他們本來可以像實驗第一階段那樣跳過障礙,躲避電擊。然而他們卻不做任何嘗試了,呆在被電擊的地方無助的呻吟。

  這些狗本可以拯救自己,卻已經被習得性無助征服了。

  生活上有成就的人,看到「電擊」來了,會想方設法的調配自己現有的資源,重新部署當下行動的策略。

  生活中無成就的人,看到「電擊」來了,多半是抱怨外部環境不給力。

  這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父母一旦是這個思維方式,孩子就會習得這種思維方式。

  這一類的父母通常也會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沒飯吃。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的是趨勢,是可能到來的「電擊」。

  但是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抱怨當下」:

  「家裡房子這么小,我怎麼可能好好學習。」

  「別人家都有最新款電腦,我沒有,我怎麼可能好好學習。」

  「人家父母是名牌大學的,你們又不是,我怎麼可能好好學習。」

  當孩子說出這種話的時候,這能怪孩子嗎?還真怪不了孩子,因為家長是原件,孩子只是複印件而已。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超越比爾蓋茨成為全球財富第二的馬斯克

  馬斯克媽媽可是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3個娃,馬斯克高中畢業後想去加拿大留學,另外兩個孩子也想去加拿大,當時他媽剛在南非把事業經營起來,結果說克服困難就克服困難,41歲的她一個人帶著三娃就去了加拿大重頭開始。

  在加拿大呆了幾年之後,馬斯克想去美國上大學,他媽媽又克服困難,帶著孩子們來到美國,又一次重頭開始。

  在馬斯克媽媽眼裡,應該從來都沒有「習得性無助」這樣的思維方式,所以馬斯克在矽谷也是知名的「死磕俠」,遇水搭橋,逢山開路,這種思維方式可不是他媽媽天天嘮叨出來的,而是從媽媽這個「原件」上複印下來的。

  如果思維聽起來特別虛,那格局這玩意兒感覺就是「玄學」。你可以給「格局」兩字上面加之於各種解釋,人們嘴裡常常掛著這兩字,但誰也給不出明確的定義。

  「格局」常常跟下棋聯繫在一起。最近有個美劇特別火,叫做《後翼棄兵》,特別好看,推薦大家看一下。

  劇里講的是一個西洋棋的天才女主,別人出一步棋,她在腦子裡可以推演出接下來十幾步甚至幾十步的走法,然後氣定神閒的等別人落子,因為無論對方怎麼走,接下來的走向她都熟稔於心,棋局早已註定。

  通常意義上的「格局」指代的就是這種在現實生活中能想的十分長遠,站在更高維度上去分析事物的人。

  但說實話,這樣的格局對於普通人來說有點高,我覺得普通家長不用把自己逼的那麼死,要求那麼高,在我看來,普通家長只要能夠做到「接受孩子跟自己不同」這一點,那就算已經有格局了。

  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並不簡單的,很多長輩自己的人生里基本沒有什麼成功經驗,但還特別熱衷於分享自己的所謂人生經驗,孩子稍微頂個嘴,有不同意見,就氣急敗壞,吹鬍子瞪眼。

  這種就屬於「小家子氣的不要不要」,跟格局毫不沾邊的人。

  反而那些大牛是願意聽年輕人意見,並且堅定的相信年輕人掌握未來。

  有格局的代表之一,比如說英國首富——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他是做唱片發家的,後來越做越大,產業遍布航空等各個領域。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他之所以賣掉自己心愛的維珍唱片公司,正是因為他的孩子。

  他發現自己的孩子都不像他們那一代人喜歡聽唱片了,而是喜歡打電子遊戲。布蘭森可沒有擺出一副成功老年人的架勢訓話孩子們,而是跟孩子一起打遊戲,一玩發現,嘿,真是挺好玩的。

  在這件事情上,他敏銳的覺察到年輕人的喜好已經變化了,於是在維珍唱片的鼎盛時期賣掉了唱片公司,轉而將觸角涉獵到電子遊戲領域。

  「接受孩子的不同」可真是太難了。但如果能做到,說不定就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

  前陣子,有個事情對我來說還是有點觸動的。

  在穿衣打扮方面,我自己是一個相對的「保守派」,穿衣服喜歡基本款,就算是大牌,我也只喜歡香奈兒、迪奧這樣比較「中規中矩」的設計。

  但我看了一場巴爾曼的秀,模特穿的衣服基本挺顛覆我的穿衣習慣,各種大墊肩、鉚釘、皮革,但是,我知道這個牌子在90後、00后里挺受追捧。

  我雖然不會去買,但是我願意去了解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喜歡這一類個性張揚的品牌。做了些研究之後,更驚訝。

  巴爾曼現在的創意總監Olivier Rousteing19歲開始從事時尚界的工作,25歲就成為這個一線大牌的創意總監,要知道,這在一線大牌里簡直太傳奇太不可思議了。

  關鍵Olivier的逆襲故事更像是一個傳奇。他是一個棄嬰,一出生時,就被丟棄在法國一家孤兒院門前,五個月後就被一對白人夫婦收養,並在法國波爾多長大。

  他的養父母就是典型的法國中產,養母是一位眼科醫生,養父則是一名海港經理。我們分析過,通常這樣的家庭都會喜歡自己的孩子走上一條中規中矩的路。

  但是他的養父觀察到他對色彩與眾不同的理解,觀察到他的特立獨行,他接受了這種「非一般」的路,把Olivier送到了法國高等服裝設計學院讀書。

  他養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

  「我相信他能用他自己的力量做好他想做的事。他從他的父親身上學到了每個人都有特立獨行的權利,學到了每個人都有權講自己的與眾不同說出來,如今,我們能看到他的不同,看到他與眾不同的品味、選擇和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在德國、法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逆襲是件無比困難的事情,但是Olivier做到了。

  給大家看看Olivier的豪宅:

  這妥妥的向上跨越啊,而且還是大步跨越。

  但是我敢說,如果沒有Olivier養父母的「格局」,如果他們無法接受「孩子與自己不同」,無法接受自己領養付出了很多的黑人男孩,喜歡色彩和服裝,甚至喜歡男人,就不會有Olivier的今天。

  今天這篇文章沒有想要寫成長文,但寫著寫著,就又變成這麼多了。

  優秀的父母總是知道一些普通父母所不知道的東西,比如他們知道生活是非線性的,知道很多成就具有「時延」效應,知道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總是沒錯,知道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逐漸脫離父母的過程,他們能像馬斯克媽媽那樣克服習得性無助,遇水搭橋,逢山開路,他們也會把這種見識、思維和格局向下傳遞。

  所謂「三代出一個貴族」,其實就是這樣的氣度向下傳遞到一定程度,才會像水滿則溢那樣開花結果。

  如果要「階層跨越」這樣的夢想總結成一句話,那我想說的是「人生,多做艱難的決定」就對了。

  當你某一個觀點,某一句訓斥下意識要脫口而出的時候,忍一忍,思考一下自己的見識、思維和格局是否到了可以隨意訓斥、責罵和干涉孩子的地位。

  如果沒有,那不妨克制一下自己,聽聽孩子的意見,或者其他牛人的意見。

  再不濟,就不要給孩子施加那麼多期望了,自己都無法達成的成就,為啥非要讓孩子去背負呢,不給娃挖坑,就是最大的幫娃。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誕解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8/155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