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宋朝茶師有多強大?日本茶道盡數照抄而未成

作者:
唐宋兩朝,中國茶道極為興旺。茶道即是「茶湯之道」。早在唐朝時,眾遣唐使便將唐代茶道傳入了日本。日本人基本全盤接受了宋朝茶道,從鬥茶、點茶到茶室均為中國式樣。於是茶道在日本盛行,直至現在,成為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

茶葉源於中國,品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道自然也發韌於中國,早在唐朝筆記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中,便已經有了「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記載。唐朝貞元年間進士呂溫曾有一篇《三月三茶宴序》,將唐朝上巳節時的茶道盛況描繪得繪聲繪色:

「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座右才子南陽鄒子、高陽許侯,與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

唐宋兩朝,中國茶道極為興旺。之後宋元易代,蒙古人成為了中原的主人。作為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蒙古人顯然茶道的繁複精緻興趣不大;至明初朱元璋大覺茶道之事奢侈,因而廢餅茶為散茶,茶道一事在中國也便漸漸衰落。

未曾想到的是,茶道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卻煥發出了盎然的生機。兩宋時期,茶道隨著來往於禪門的日本僧人東傳,迅速在日本生根發芽,成為日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明朝對茶道的打壓,日本茶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幾乎成了碩果僅存的一脈,浸染著日本之後千年的人事代謝。在日本,茶道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或一種精神,它更是日本歲月的縮影,沖泡品茗間自有無數鐵馬金戈尋常巷陌,枕著或清或濃的茶湯走入後人的唇齒之中。

茶道即是「茶湯之道」。早在唐朝時,眾遣唐使便將唐代茶道傳入了日本。不過當時日本未來得及引起茶樹,中原地區就步入了大規模的戰亂,於是日本茶道也就隨著存茶的飲盡而斷裂了。日本茶道真正的引入,是鎌倉時代,其時的中國正處於南宋宋朝茶道極為煩瑣複雜,從碾茶候湯至熁盞點茶,每一步都需要極深的火候,當時甚至有能人異士發展出了「茶百戲」,在水與茶末融合時將其順勢撥弄成文字或是花鳥魚蟲等圖案,其效果近似於沙畫。

日本人基本全盤接受了宋朝茶道,從鬥茶、點茶到茶室均為中國式樣。日本效仿中國建造了飲茶亭,樓下供茶客等待,樓上的台閣用於鬥茶,茶客在此鑑別茶葉與茶湯,猜對次數多者為勝——陸游詩中的「晴窗細乳戲分茶」之景,同樣也風靡於日本貴族階層。等到書院建築傳入日本之後,將軍、大名及上層武士等貴族階層的宅邸客廳又開始「書院化」,於是便出現了在書院建築中舉辦茶會的「剛需」。在此舉辦茶會自然不能完全套用飲茶亭的流程,於是茶道開始了日本化的進程,日本茶道的肇始人能阿彌也便走上了歷史舞台。

能阿彌最初也是武士,後為追求藝技而成為同朋。同朋是室町時代侍奉將軍、大名的藝人、茶匠和雜役的統稱,可見在當時能阿彌選擇的這條路有些「自貶身價」。能阿彌通曉書畫茶及唐物鑑別,成為同朋後主要負責為將軍制定「東山御物」——作為這樣一個「全能型」的文人,制定、改革茶會規則自然是當仁不讓了。

在這裡先說說唐物與「東山御物」。日本古代極為推崇中國,故從皇族到平民均對唐朝風物心懷憧憬,而唐物特指從中國流傳至日本的藝術品。「東山御物」是足利將軍家收藏的寶物,因其收藏地點在京都東山,故稱為「東山御物」。從這裡看來能阿彌似乎是一位古董鑑定師,然而在唐物幾乎成為日本人品味與審美代表的時代里,唐物鑑定可遠遠不僅僅是古董鑑定這麼簡單——它還代表著地位,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眾多唐物中修煉出自己的鑑別技巧的。

之所以要著重強調唐物,是因為唐物在日本茶道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想成為一位茶湯名人,除了精通茶道外還必須擁有唐物,缺了這個小小的舶來品,縱然有著深厚的茶道積澱與藝術構思,也不能稱為茶湯名人。

回到能阿彌身上:在將軍的要求下,能阿彌編寫了書院茶室裝飾的規則,並將中國式的點茶法改革成了日式的台子點茶。此後,能阿彌將大量時間花在了專研茶藝上,並努力掃除了之前鬥茶會的奢靡嘈雜,使茶會漸漸向清淨幽雅的方向轉型——日本茶道在他手中已經初具雛形。

不過日本茶道的開山始祖並不是能阿彌,而是他的徒弟村田珠光。珠光本是僧人,而且還是一休和尚的弟子。他在修禪的過程中學習茶藝,漸漸悟出了「佛法亦在茶湯中」的禪意。能阿彌極為鍾愛這一弟子,將其「書院茶」傾囊相授的同時更讓其接觸「東山御物」,最終讓珠光能夠將茶湯與禪相結合,上升為茶道。

...

珠光的茶道,是佛教的茶道,主張眾生平等。在珠光之前,茶室有著極強的等級色彩,貴族與下人所走的通道、所用的器物都是不同的,而珠光則拋棄了貴族所用之物,以讓大家都成為「下等人」的方式實現了眾生平等,這便是茶道中的「侘」。珠光一方面接觸著日本最為華貴的唐物,一方面又在茶湯中追求眾生平等,由此孕育出了日本人「草屋拴名駒,陋室配名器」的獨特美學。

如果說能阿彌給了日本茶道以形體,那珠光則將靈魂注入其中。在師徒二人的努力下,帶有濃濃佛學意味的日本茶道終於成型。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每日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9/155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