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磕頭,跪出強大!

這幾天,關於磕頭的事又吵了起來。 磕頭算是一種文化輸出了,不過卻是很不光彩的輸出。 英語裡有一個單詞叫「kowtow」,是英語的外來詞彙,來自哪裡?來自我們。這個單詞的來源就是「磕頭」,讀音也非常接近。

 

kowtow這個詞在英語裡的引申意義是什麼呢?是卑躬屈膝、卑顏奴膝、唯馬首是瞻的意思。既是動詞,也是名詞。英語裡之所以沒引申出「孝順」的意思,是因為洋人們早就發現:跪拜磕頭的底層邏輯,與孝順無關,與權力有關。

英語語境下,說你向別人「kowtow」,那是在罵你,是說你沒有骨氣的意思。

父母有養育之恩,某些地方過年跪父母的習俗,我能理解。跪拜神佛和逝者我也能夠理解,這是別人的信仰。

跪拜父母我雖然能夠理解,但是我自己卻不會這麼做,以後也不會要求我的孩子跪在我面前。人跪人,不論接受跪拜的是什麼人,說到底,還是在體現一個尊卑順序,還是在體現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的不平等。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跪拜」與「孝順」聯繫起來呢?是因為「孝順」這個詞,講的不是「孝」,而是「順」。而「跪拜」講的是「跪」,而不是「拜」。跪了,也就順了。在這裡,形式是最重要的,做給別人看是最重要的,權力是最重要的。

跪拜最為盛行的地方,花樣最多的地方,也一定是追求權力最為積極的地方,因為其內在邏輯,是一樣的。

封建禮節其實就是封建秩序,跪拜是最為明顯的外在表現。封建統治越是穩固,跪拜行為則越是繁瑣。單膝下跪,雙腿下跪,磕頭,磕響頭,三跪九叩,磕得頭破血流,一步一步遞進。

阿Q這類人是最為享受跪拜的,他做不了趙家,享受不了別人的跪拜。但倘若阿Q有內外子孫,那麼讓內外子孫、村里小輩們跪滿一地,磕幾個響頭,則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老人們可以倚老賣老,可以頤指氣使,「天倫之樂」最初就是這麼來的,否則,農業時代,人生暮年,有什麼可「樂」的呢?

阿Q的子孫們,若是依樣畫瓢,那他們也會享受給別人下跪,因為如果不允許他們給別人跪,那麼以後又有誰給他們跪呢?磕頭還是一種特權,在許多地方,只有男人才能給別人磕頭,女人們是沒有這個「榮耀」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會自動成為「磕頭特權」的維護者,因為他們是這種「特權」的既得利益者。

若是沒了這種特權,那麼以後,女人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上桌吃飯了,這還了得?這就「禮崩樂壞」了。

一個四五十歲的人給一個高輩分的小孩子下跪磕頭,看起來很滑稽,也確實很滑稽。但在阿Q看來,這就是秩序,這就是權力,這就是維護整個社會「良性」運轉的基本,這就是「磕頭,跪出強大!」

荒唐嗎?當然荒唐。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寰宇大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26/156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