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養豬很時髦?萬科、阿里、京東和華為紛紛入局

周三(3月3日),《新京報》報導,在2019年12月首次收購山東知名農牧業集團環山集團部分股權後,萬科擬在今年6月左右完成全資收購,顯示萬科養豬是認真的,已經進入了角色。

《新京報》消息稱,目前萬科旗下養豬場主體建築已完成大半,預計今年6-7月份廠區可全部建成並有首批母豬投欄。養豬場占地24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出欄生豬50萬頭。而在由萬科直接委派場長的青島華育養殖有限公司,其一期工程已有生豬出欄,年出欄生豬大約9600頭。

2018年3月,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在萬科2017年年度業績推介會上表示,「房地產企業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時候,房地產企業需要把自己看成製造業、服務業,要靠雙手勞動賺錢,不要再去想靠不動產價格上漲來賺錢。」

2018年9月,郁亮表示,所有行動都聚焦在保證萬科活下去。

2019年12月,高喊要「活下去」的萬科,成立了珠海琴山佳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珠海琴山),並通過珠海琴山首次入股山東環山集團,持股21.25%。

公開資料顯示,環山集團成立於2004年,是山東知名的農牧業集團。環山集團以食品端為起點,投資並營運食品事業、養豬事業、蛋禽事業和飼料事業為主線,農業、物流、培訓諮詢和集成管理為輔助的農牧食品產業鏈。多年發展中,環山集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公司+家庭農場」養殖管理模式,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供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回購。

2020年3月,萬科成立了食品事業部(BU),布局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企業餐飲三大領域。根據萬科官網信息,該事業部首席合伙人由譚華傑擔任。

2020年5月份,萬科在招聘小程序「萬招君」上發布招聘信息,招聘豬場拓展經理、聚落化豬場總經理、養豬場預結算專業經理、豬場開發報建專員、豬場獸醫等多個社招崗位。上述崗位學歷均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最低2年及以上工作經驗。

發布招聘信息後,萬科再度發起併購。2020年7月30日,萬科全資收購「利津華育養豬有限公司」,並開始興建豬場及招募後期營運人員。

公開資料顯示,除萬科之外,萬達恆大、碧桂園、越秀集團等地產公司都曾傳出過養豬的消息。這似乎還是冰山一角,去年11月,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中國畜牧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公開表示,「全國範圍內已經有超1000家房企轉行養豬」。

網易「未央豬」賣出「天價」

據《雷達財經》3月5日報導,萬科並非第一家試水養豬的大型企業。萬科之前,網易丁磊的豬肉宴早已借著烏鎮網際網路大會而聞名。

2014年11月21日晚上,網易丁磊、搜狐張朝陽、百度李彥宏、亞信田溯寧等圍坐在烏鎮一家客棧略顯陳舊的飯桌旁,飯桌上擺著丁磊的「豬肉宴」。

網易丁磊2009年就宣稱跨界養豬。據《難產的丁家豬》一文介紹,網易農業事業部只有十來個人,4年才養了400多頭豬,首批100多頭豬出欄後,被稱為「味央豬」。

2016年11月,網易「味央豬」正式上市。借著「黑色星期五」網易考拉大促,三頭「丁家豬」分別拍出11萬元、16萬元和27.7萬元的「天價」。

此後,網易味央宣布完成由美團、創新工場、京東等戰略投資的1.6億元A輪融資,並在浙江、江西兩省建設生態豬場。

據媒體報導,網易味央紹興項目一期計劃將於2021年底建成,投產後年出欄生豬10萬頭,三期全部投產後,項目總產能將達到年出欄50萬頭。

阿里、京東和華為入局科技養豬

2018年,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飛漲,阿里、京東兩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亦入局養豬,入局形式為技術合作。

2018年2月6日,阿里雲宣布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合作,三方將對阿里雲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以全面實現AI養豬。據媒體報導,阿里雲ET大腦將母豬的生產能力提升了3頭,並將死淘率降低了3%左右。

隨後,京東在2018年11月20日成立了京東農牧和京東農業研究院,宣稱將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養豬業升級。

據悉,京東的智能化養豬能夠幫助大中型養殖企業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節省飼料8-10%,縮短出欄時間5-8天。據不完全統計,如果整個中國養殖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業成本500億元。

最近,華為也宣布進入養豬行業。今年2月9日,華為機器視覺領域總裁段愛國在微頭條宣布,華為機器視覺推出智慧養豬解決方案,迎有需求的夥伴、客戶聯繫。據其介紹,華為機器視覺將通過「智能原生的端雲協同華為雲行業視頻雲服務」,助力養豬企業向智能化、數位化、無人化轉型。

《雷達財經》引述北京看懂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宇軒的分析稱,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豬肉消費國,豬肉市場巨大,養豬能夠帶來極高而穩定的現金流。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表示,技術對於養豬業的賦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06/156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