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德媒:「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之問引起中方強烈反應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Caroline Wilson)向中國民眾拋出了「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這個問題,試圖從常人的角度解釋為什麼外國媒體批評 中共當局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中國。這一嘗試引發了中共官方和官方媒體的強烈反應。

包括德國之聲在內的許多外國媒體無法在中國落地(資料圖片)

在中國和英國相互禁止BBC和CGTN在對方國家落地播出的大背景下,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Caroline Wilson)最新發表的一篇題為「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的文章,引發了中共官方以及官方媒體的強烈反響。2020年10月出任英國駐華大使的吳若蘭,用流利的中文,闡述了她對全球各國媒體在中國生存現狀的一些看法。

在通過英國駐華使館公眾號發表的這篇署名文章中,吳若蘭開篇指出:「外國媒體在中國正在被歪曲報導——這掩蓋了它們發揮的積極作用。」她援引駐華外國記者協會不久前發布的關於媒體自由的年度報告指出:中國在2020年出現了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外國媒體被驅逐出境事件。

吳若蘭希望通過她的這篇文章向中國民眾解釋「為什麼外國媒體批評 中共當局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中國。」這位英國駐華大使就此表示:「我認為他們本著誠意行事,作為政府行為的監督機構發揮著積極作用,確保人們能夠獲得準確的信息,並保護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

在中國外國媒體的工作經常受到阻撓包括報導前往武漢調查病毒起源的世衛組織專家團

「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亦無意義」

隨後,吳若蘭在文章中闡述了在英國的歷史上,媒體為何被稱為「第四權」,監督當時由牧師、貴族和政客組成的英國議會。吳若蘭指出:獨立的、能夠提出挑戰的媒體,是「最重要的階層」。在英國,記者可以「任何話題採訪政客,並向他們提出尖銳的問題。」

文章中,吳若蘭也肯定了包括《財新》、《財經》、《新京報》和《北青深一度》在內的中國媒體,秉承『輿論監督』的原則提供的一些批判性的報導。但是她同時強調指出:不同於外國媒體的是,中國媒體只能在政府允許的條件下進行批判性報導。正如中國國家領導人在2016年所說,「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

文章結尾,吳若蘭用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的座右銘:「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亦無意義」收筆,表示希望未來這類來自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的重要報導可以得到更大的認可。

中國官媒的激烈反應

然而,就是這樣一篇文章,卻引發了中國官媒的強烈反彈。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客戶端官方帳號「南方Plus」3月6日發表了「中國憎恨外國媒體嗎?——對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的回答」。從英國駐華大使這篇文章的各個細節進行反駁,首先文章對吳若蘭提出的「外國媒體」提出質疑,發問:「什麼叫外國?對中國來講,就是地球上的其他所有國家。吳大使可以代表英國政府,但顯然不能代表所有「外國」吧。一言九鼎為「外國媒體」代言,讓人仿佛瞧見「日不落帝國」迴光返照的霞光萬道。」

「南方Plus」的文章作者認為吳若蘭用「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這「區區9個字,就將所有外國媒體一股腦置於中國的對立面,言之鑿鑿告訴你,只有英國這種老牌帝國主義、純種西方國家才是『外國』的代理人。」針對吳若蘭提出的「中國在2020年出現了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外國媒體被驅逐出境事件」,文章回應稱:「吳大使巧妙地故意迴避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明明是英美(不是外國)媒體作惡在先,卻搖身一變成了受害者。」

「南方Plus」的文章沿用中共官方輿論近期來討伐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語態,批評質疑其「一系列涉疆報導為何要預設立場、有罪推定,先死守「集中營」「種族滅絕」等錯誤前提,再無中生有、東拼西湊所謂「罪證」?」包括中國自媒體和官方媒體近期內經常提及的所謂BBC在對華報導節目後期的製作過程中使用「陰間濾鏡」和「陰間配樂」。

如果中國有新聞自由......

中國官媒:「黨媒姓黨,何罪之有?」

針對吳若蘭提出的「中國媒體只能在政府允許的條件下進行批判性報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的批評質疑,「南方Plus」的文章反駁稱:「黨媒姓黨,何罪之有?」並強調「中國共產黨已經用建黨百年來的實績證明了她的人民屬性。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大同。如果有媒體隸屬這樣一個先進的政黨,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言,為人類進步事業發聲,那是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憑什麼就成了原罪?」

同時,中國官媒《環球網》也發表了文章,回應質疑這位英國駐華女大使的最新表態。在題為「跟英國駐華大使聊聊『外國媒體是否憎恨中國』」的文章中,作者表示理解「吳若蘭大使此時發表這篇文章,並非是有意挑起中英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新的爭論」,而是由於英國媒體BBC最近在採訪了一位中國維吾爾族女性後,在沒有嚴格全面核實情況的背景下,做出了有關「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女性進行強制絕育手術,並對維吾爾族女性進行系統性強姦」的報導。《環球網》的這篇文章作者認為:在報導中,BBC的記者和編輯,用特殊的新聞處理手法,賦予了這名維吾爾族女性原本沒有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環球網》通過這篇文章向吳若蘭表示:「中國人常說,『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作者指出:「對於英國政府和人民來說,如果你們選擇將中國視為朋友,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是一個熱情、充滿善意的朋友;但如果英國政府和人民,繼續被美國極端保守派的意識形態所影響,在新疆、香港等問題上視中國為敵人,我也相信,中國一定會是一個合格的敵人。」

吳若蘭的堅持

遭受了中國官媒的「洗禮」後,吳若蘭於3月9日被 中共外交部歐洲司負責人召見,後者就她發表的署名文章提出嚴正交涉。認為「該文章顛倒黑白、操弄雙標」,通過官方平台發文「為受制裁的個別外媒鳴冤叫屈,刻意混淆新聞誹謗和新聞監督。」

這位英國駐華大使通過在中國境內受屏蔽的推特發表回應稱:「我堅持我在文章中的立場。並且毫無疑問的是,即將離任的中國駐英大使同樣也堅信他在英國主串流媒體上自由刊登的170多個作品。」

而在吳若蘭的官方微博或是發表文章的微信公眾號上,看不到她對中共官方批評指責的回應。能看到的是她最近和勵媖中國及聯合國婦女署的代表共同探討女性領導力議題,鼓勵女性員工更好地在工作中充分實現潛能,向中國民眾解釋英國威爾斯的國慶節「聖大衛日」的歷史來源,以及她推動環境氣候保護議題,在福州文廟探索古漢語意義的視頻博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3/156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