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話的人開口就能把天聊死,會說話的人,即便是再怎麼不好說的話都能得體表達,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溝通是一項技術,說話是一門藝術,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產生交集,而社交最基本的方式就是語言溝通。
說話所表達的不只有事情本身,更多的是一個人的思想,用什麼語氣該怎麼表達,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這些都是包含在話語中的個人色彩。
正如老話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說話,有的人相處起來給人的感覺如沐春風,有的人相處起來卻讓人如臨深淵。
社會複雜且多樣,人心更是善變捉摸不定,想要在世間行走安穩就要學會如何處世,如何與人交談。
別讓不會說話害了你,學會說話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不會用以下四種方式表達之人,不懂社交。
氣勢不能輸,但不可盛氣凌人
人與人交往說到底交的是一個氣勢,所謂不驕不躁不卑不亢,就是教我們在為人處世時,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都能穩妥淡定。
與人溝通的時候切忌底氣不足,若在交流時表現出底氣不足,無論你說的是什麼,觀點又如何,都不會有人在意,別人感受到薄弱的氣場後自然會從心底生出不在意。
這也正是為什麼氣場大的人一般成事的機率也大,氣場弱的人失敗的次數也比別人更多。
當然,在與人交流時除了自信,更需要注意的是謙虛,過於自信的人往往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這種高人一等的感覺也會阻礙交流的順暢度。
甚至即便彼此間思想並無分歧,單因為盛氣凌人這一條都有可能將朋友變成對手。
智者懂語言,更懂溝通中該如何進退。
說話抓重點,在對方視角表達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與人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有時間觀念,不可扯開話題說個沒完沒了,如此可能會耽擱對方時間,更容易引出對方的排斥感,從而導致今後的溝通很難順暢。
表達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特點,聆聽卻是修養的體現,懂社交之人最清楚換位思考,無論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會先認真聆聽再細細思考,而後才發表自己的觀點。
懂社交之人不僅說話的時候會抓重點,在表達的時候更是用對方的視角去理解及溝通。
不會表達的人容易自說自話,甚至從頭到尾都在自嗨,如此一來自然很難讓聽話之人聽出眉目。
會表達之人,句無虛話,不僅掌握對話的重點,更是邏輯清晰。
不說傷人話,丟人之事委婉說
理論上說實話沒錯,但在社交中並非所有的實話都可以說。面對別人的丟人之事,不懂社交者張口就說,溜須拍馬者說謊,老實善良者避而不談,聰慧睿智者則委婉提說。
這世上各種各樣的人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每一個不同的選擇背後都立著一個獨特的人設。
對別人會造成傷害的話要麼不說,要麼委婉地說,直言之人容易給自己招來災禍。
朱元璋做皇帝之後,兩個發小前來投靠,當時一群孩子為了討口吃食在地主家放牛,因為太餓而偷了田裡的豆子在瓦罐中煮食。
結果在豆子尚未煮熟的時候大家由於太餓而打翻了瓦罐,豆子和湯水灑了一地,當時的朱元璋實在太餓了,不顧地上的泥土和草棍抓起灑落的豆子就往嘴裡送,由於吃得太急被紅草根卡住嗓子。
眾人好一番折騰後才將翻白眼的朱元璋救過來。
為此事當年的兩個發小來投靠求官,第一個發小見到朱元璋後畢恭畢敬,先是跪下拜見皇上,再將童年之事委婉道來,他說:「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兵,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後對童年之事很是懷念,於是直接封這位發小做了大官。
另一位發小聽說找朱元璋敘舊可以當官,於是也跑來求見,當時朝堂上眾臣都在,這位發小一看見朱元璋就大聲打招呼:「重八,你還記得我嗎?小時候咱們一起在蘆葦塘放牛,實在太餓就偷了田裡的豆子放破瓦罐里煮,結果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去搶著吃,一下子打破瓦罐,湯湯水水撒了一地,你從地上抓起就往嘴裡送,直接被紅草根卡住喉嚨,當時就翻了白眼,要不是我反應快叫你吞青菜葉子,後果不堪設想。如今你做了皇上……」這位發小話還沒說完就被朱元璋打斷:「哪來的瘋子,竟在朝堂上胡言亂語,拖出去斬了。」
同樣的事情,懂社交之人明白要委婉地說,不懂社交之人往往不分場合不知死活。
適時地避嫌,敏感話題要慎言
大多數人都喜歡同沉穩冷靜,謹言慎行之人交往,畢竟他們不僅行事穩妥,更是對所知之事守口如瓶。
親朋好友之間,關係越好越要避免討論對方,這樣既能避免所說之話被有心之人斷章取義加以利用,更能用相互保密讓彼此間的關係更親密。
無論熟人的好壞都不可多說,適時地避嫌,拒絕討論敏感話題才能保證彼此間關係的穩定。
《禮記·表記》有云:「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說君子在別人面前,舉止端莊,言行謹慎,不說錯話更對不該說的話閉口不言。
有些話別人可以說,作為身份特殊之人卻萬萬說不得。
做人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在一份關係中所充當的角色,唯有這樣才能做到言行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