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三種表現,說明孩子已經「過於」自卑,父母要特別注意了

作為父母,肯定希望自己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而不是自卑的孩子。

但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自卑感是從一出生就伴隨著他們。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

自卑感從嬰兒期就存在,這源於弱小的孩子對成年人的天然依賴。

但若隨著孩子成長發展到某種程度,也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幾乎每個人都自卑過,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即便一些看上去自信滿滿的人,至少因為某個方面,也自卑過,但過於自卑危害就大了。

精神科醫師表示:過度自卑容易抑鬱,長期的抑鬱情緒,會增大得抑鬱症的概率。

過度自卑,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在告訴父母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到了。

當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孩子處於過度自卑的心理狀態之中。

一、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習慣於貶低自己。

心理學家阿德勒這樣描述自卑:

一個人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

意思是說:自卑的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極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面,從而認為自己不行、太笨。

曾經有個社會學實驗,講的是,美國犯罪肖像藝術家,邀請來七位有些不自信的女性,根據他們對自己肖像的描述和陌生人對他們的評價,畫了兩組肖像。

出乎意料的是,別人眼中的她們比自己眼中的形象美麗,原來她們反覆強調的缺點,陌生人根本沒注意到,陌生人看到的優點也被她們自己忽略掉了,

由此看出,自卑的人,習慣放大自己的缺點,否定自己的優點,造成我怎麼這麼差勁的錯覺。

當孩子遇到一件事沒做好或一次考試沒考好,就會全面放大自己的失敗,會產生的想法:我這麼糟糕,這麼笨,怎麼可能做得好或考得好?

二、不自覺想得太多,過於敏感。

曾經有一個自認為自卑的朋友告訴過我:她總是過於敏感,不自覺想得太多。

比如:當和一個認識的人聊完天之後,人家最後沒有回消息,她心裡就會想,是不是剛才說錯話讓他不高興了,所以才沒有回覆消息,也有可能是他並不想和自己打交道呢,等等各種反思。

過於自卑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很容易受到傷害,顯得更為敏感,比如:同學的一句玩笑話,他會想同學是不是在嘲笑他,看不起他?老師一句批評,他就會認為老師討厭自己,是不是自己一無是處?他因此會陷入自責的低落情緒中,難以自拔。

三、懷疑別人的讚揚不是真的。

過於自卑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因此,自我評價很低,有一種不配感。

所以,如果有人當面稱讚自己,下意識地覺得這不過是客氣,心裡會懷疑,他是真的那樣認為我好嗎?他如果發現了真實的自己,會不會就不這樣認為呢?

過於自卑,可能會讓孩子與成功失之交臂。

過度自卑,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哪兒都比不上別人。當遇到事情時,想去做,也想做好,但由於對自己沒有信心,而讓自己難以獲得成功。

就如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所說:

「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才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而孩子的過於自卑,是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研:

發現一些孩子的消極自卑,是由於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造成的。如果家長們不能及時發現對孩子教育的缺失,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無異於是毀了孩子的一生。

兩種不當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的自卑:

很少給予孩子肯定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自己的最初的評價來自於父母,而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評價,可謂擲地有聲,都可能決定未來許多年裡孩子的自我認知。

世界上有許多輔導師和心理治療師都指出過:

人們大腦中經常回放一種聲音,叫「磁帶」,通常都是父母評價我們的時候在我們大腦中留下來的印記,其效果往往是形成對自我的認識。。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肯定的,如:「你可以做到」「相信你」那麼孩子的自我接納就是正面的,他會肯定自己,不斷去完善自己,並最終擁有自信。

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給予孩子很少肯定,更多的是否定、指責、打擊,學習不好或做事沒做好,就是:「你真笨」「你不行。」「你能做好才怪了」孩子事做好了,或成績提高了,父母又是這樣的話:有什麼了不起的?跟別人比,你還差一大截呢"。

父母給孩子總是負面的評價,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真的不如別人,從而自我評價很低,慢慢就會產生變得非常自卑。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自拔,嚴重可時還會患上心裡疾病,導致很多極端行為。

父母應該多肯定、少否定。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依賴於父母的評價,父母否定的負面評價,讓孩子產生自卑,那麼父母就多給他們積極、肯定的評價和正面反饋,讓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總拿孩子比較的家庭教育。

在《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個這樣的觀點:人的自卑感,來源於比較。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更是把比較運用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你看人家誰誰,學習好,又會彈琴,你怎麼就不如他呢?"別人考了滿分,你才考了這麼點分。你還不努力。看你以後怎麼辦?

《少年說》節目中,一名女孩控訴自己的媽媽總是拿自己和表姐作比較,說自己學習成績不如表姐,卻看到自己的努力。

這時,台下的媽媽說出了所有拿孩子比較的父母的想法:我只是想要以這種方式激勵你。

女孩哭著大聲地喊道:我不需要這樣的激勵。

父母適當的比較,可以讓孩子產生進取心,但如果長期被拿來比較,並且總是拿孩子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自我的無價值感就會逐漸內化,最後形成自卑感。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自己的特質和優點,父母可以用孩子自己的今天與昨天作比較,進步與失敗作比較……千萬記住:用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自卑。

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

家長要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應儘早幫助克服和糾正,避免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

所以,父母要關注孩子有沒有過於自卑的三種表現,並及時改變兩種不當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培養出一個有自信、陽光的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低吟淺唱的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15/158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