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變味了!這樣的勵志樣本不如說是基層血淚控訴

作者:
原南方報業記者劉先生認為,很多人都將黃國平的苦難視為勵志故事,但其實是反映政府漠視底層民眾生活的寫照,所謂正能量的說辭,背後是掩蓋政府失職。劉先生同時指出,黃國平的成功,僅是農村孩子中的極少數幸運者,絕大多農村孩子基本就是輟學打工。

中國科學院一篇博士論文的致謝詞內容引爆社會輿論。作者因詳細介紹了其坎坷的童年生活及奮鬥求學的經歷,被官媒借題發揮,鼓吹為正能量的勵志故事。但民眾認為這只是大陸底下階層的現實寫照,事件更反映政府漠視底層民眾生活,官媒鼓吹的背後是掩蓋政府失職。

中科院博士生黃國平的論文截圖,周日(18日)在網上瘋傳,在博士論文的致謝詞部分,詳細介紹了作者本人不幸的童年,從年幼失去母親,少年時期父親車禍身亡,貧病交逼下堅持求學,從鄉村小學到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獲取博士銜的艱辛歷程。

作者的經歷,周一(19日)卻遭官媒新華網、人民網,文匯報等作用,作為正能量的範例而廣為宣傳。而黃國平亦將致謝詞全文在各媒體發布。

原南方報業記者劉先生認為,很多人都將黃國平的苦難視為勵志故事,但其實是反映政府漠視底層民眾生活的寫照,所謂正能量的說辭,背後是掩蓋政府失職。

劉先生同時指出,黃國平的成功,僅是農村孩子中的極少數幸運者,絕大多農村孩子基本就是輟學打工。

劉先生說:他博士畢業四年了,現在騰訊嘛。那中國的義務教育法,從1986年的7月1號開始實施嘛,那麼他上小學、初中的時候,他母親離家出走,他到處去幹活打工,那麼,家庭這種情況,政府在哪裡啊?這怎麼成了勵志故事了?這明明是一種控訴啊。他這個博士是比較幸運的,那絕大多數人呢?農村的,60%多的初中畢業就打工去了,那陽光為什麼照不到他們呢?

來自四川的林先生則指出,這個事情因為引起了很多農村孩子的共鳴,所以成為了焦點。但隨著傳播熱度的增加,此事也迅速變得敏感,並可能遭官方封殺。

林先生說:這個事情引起了大家共情,所以就形成了熱潮嘛。我覺得那個如果轉發,炒得太熱了,官方還會迅速的把他封了。我覺得這個很正常,你知道很多地方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發達,或者發展嘛。農村基本就這種狀況嘛。

任職政府部門、從事基層群眾工作的劉女士也向本台證實,黃國平所描述的貧困狀況,現在依然十分普遍。她指出,教育,醫療,養老問題,是民眾受壓的根源,即使國家宣布已全面脫貧,但沒錢醫病的現象仍觸目驚心,甚至持續惡化。

劉女士說:應該農村的貧困學生是這樣,而且是更加的明顯。在農村裡面,醫療、教育、養老,這些事情,因病致貧的人員好多。我的朋友圈都有得了大病沒錢就等著死的那種。每隔一段都有。還有這個農村裡面老人贍養的問題。那些老人,得了病就只能讓他死。我告訴你,我們的那個扶貧的都是數字遊戲。

本台記者沒能聯繫黃國平本人就其遭遇引發的社會輿論置評。而黃國平老家的四川省儀隴縣政府及縣教育局都沒有回應採訪請求。

中共官方一直鼓吹正能量,隱瞞底層民眾的惡劣生活,以達致粉飾太平的任務。而一些從事照顧底層民眾生活的民間組織,往往亦迴避批評政府。


連結閱讀: 

致謝全文: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後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里糊塗,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後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塋都提示著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裡抓黃鱔、周末釣魚、養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裡,方圓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鱔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後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

人後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濕漉著上課,屁股後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著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著破舊衣服打著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作業本。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試後常能從主席台領獎金,順便能貼一牆獎狀滿足最後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身處命運的漩渦,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鬆平常的東西,每次轉折都顯得那麼的身不由己。幸運的是,命運到底還有一絲憐惜。進入高中後,學校免了全部學雜費,胡叔叔一家幫助解決了生活費。進入大學後,計算機終於成了我一生的事業與希望,胃潰瘍和胃出血也終與我作別。

從家出發坐大巴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縣城,一直盼著走出大山。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難料,未來註定還會面對更為複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理想不偉大,只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備註:
4月18日,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披露這篇論文為《人機互動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作者是201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公開資料顯示,黃國平201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攻讀博士研究生,成為該研究所研究員宗成慶的指導學生,其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後,黃國平已赴騰訊就職,在該公司人工智慧實驗室‌‌「騰訊AI Lab‌‌」擔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420/158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