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我為何對中國的學術幻滅

西方學者進行持久的學術探索的深層動力來自對所屬學科的終極使命的關懷。沒有本體層面的關懷,中國這些學術中人的科研動力來自哪裡?惟一的解釋是來自混學位、找工作、拼文數量、混職稱。

十二年前這個時候,我考取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那一刻,我內心躊躇滿志,對即將就讀的這所百年名校充滿敬仰之心。我想,能和自己一起考入浙大讀研究生的人應該都比較優秀。複試結束,被確定錄取的8個同學一起出去吃飯。

從聊天中,我失望地發現,考進來的大部分是只會背書的人。他們對真正的閱讀毫無興趣,讀過的書幾乎都局限在教材。那一天,在飯桌上,我就開始產生懷疑:研究生是否都貨真價實?2008年9月入學,不到半年,我開始幻滅。2011年,讀博士不久,我就完全幻滅了。

最初的幻滅源於「精英」們的教養。

碩士入學不到三天,我就陷入困惑了。同寢室一位室友,每天第一個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是進寢室衛生間大便。奇葩的是,大便從不關門,不開排氣扇。兩個動作不過是舉手之勞,用正常的思維實在無法理解。由於衛生間沒有窗戶,臭味大都飄進寢室。幾個室友提醒幾次,他根本不當一回事。從那時候起,我對名校學術後備人才的教養是否對得起學位產生了懷疑。幾年之後,我又碰到一個大便不開排氣扇的。是我太倒霉了,還是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每天中午十二點半,在玉泉校區的停車點上,研究生校車一到,所有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氣往上擠,簡直斯文掃地。如果拍了照片,不告訴你是浙大研究生,你估計很難想到這些人個個都是985高校的「精英」。有些人半夜回寢室,完全不顧其他室友已經關燈睡覺。啪地開燈,照亮全屋,把人弄醒。這還不算,洗漱之後,躺在床上怡然自得地看報紙、看雜誌,直到自己迷迷糊糊睡去,睡不著的室友起來關燈。

能指望這些個人修養如此拙劣的「精英」有最起碼的文化和社會關懷嗎?沒有人文情懷的(文科)學術研究,會把社會導向何方呢?當下學術生態是否已經說明問題了?

第二個讓我陷入幻滅的是「精英」們的學術興趣問題。

隨著交往範圍的擴大,我驚訝地發現,大多數文科博士研究生對自己學科的終極使命普遍缺乏最起碼的關懷。西方人讀博士、做研究,大都是出於真誠的興趣,而在我們的高校流行的怪現象卻是:讀政治學的博士對政治不感興趣;讀教育學的博士對中國教育的真問題普遍缺乏關注。對教育體制提出批判和診斷的,幾乎都是非教育學專業人士。不知道大家留意了嗎?讀法學的博士對中國法治問題普遍缺乏痛感;讀社會學的博士根本不關心民生疾苦......他們讀博士和做科研的動力來自哪裡?

最讓我吃驚和困惑的是,他們竟然大都能把「研究」做得風生水起,參與的課題一個接著一個,論文一篇又一篇地發表,甚至還能獲獎。

西方學者進行持久的學術探索的深層動力來自對所屬學科的終極使命的關懷。沒有本體層面的關懷,中國這些學術中人的科研動力來自哪裡?惟一的解釋是來自混學位、找工作、拼文數量、混職稱。沒有本體層面的關懷,中國這些學術中人的問題意識究竟如何產生?他們研究的是真問題還是偽問題?或者他們根本就沒有問題意識,完全是蹭熱度?沒有本體層面的關懷,中國這些學術中人的研究質量如何保證嗎?中國論文數量全球第一,質量究竟如何?

形勢似乎越來越不樂觀。早年中國大學培養的本科生包分配或好找工作,所以,讀研究生的都是對自己學科抱有真誠的興趣的人。他們當了大學老師之後,學術水平暫且不論,至少對自己本專業的學科使命還是有最起碼的關懷的。

現在,本科生就業太難了。讀博士的人絕大部分是為了工作。他們以後大多數都會進入高校當老師。讓人困惑和擔憂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科缺乏內在興趣,將來當了大學老師,如何讓自己的學生對此感興趣?越追問,我就越幻滅。

最讓我痛心的當屬精英們的審美問題。

一個人的閱讀質量打造一個人的精神趣味。任何優質閱讀都將沉澱並內化為審美。真正定義一個人內在文化素養的,不是他八小時之內的工作,而是他八小時之外的業餘時間是如何度過的。那幾年,《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康熙來了》紅遍大江南北。大多數(文科)博士生的休閒時間都用在了收看這些娛樂節目或毫無精華營養的都市愛情劇或打開電腦玩遊戲。

對於純藝術的引發深度思考的嚴肅文學和電影,大多數文科博士都毫無興趣,生活中幾乎沒有超越功利層面的審美需求,關心的更多是具體可見的利益。文學是所有文科的基礎,既是因為好的文科論文離不開優美的文筆和敘事,更是因為精湛的文科研究所需要的「問題意識」離不開長期的文學閱讀所賦予人的敏感和細膩。一個內心粗糙的人是很難開展出色的文科學術研究的。

和幾個因發表核心論文多而獲得國家獎學金的不同學科的文科博士交往聊天,發現他們普遍知識面非常狹窄,精神世界非常貧瘠,言談非常乏味。就連幾個浙大教授們坐在一起聊天,經常聊的話題不過是「昨晚的《非誠勿擾》誰誰誰被滅燈最多」。偶爾看看娛樂節目,沒什麼不可以,可怕的是被娛樂節目完全占據了業餘生活。

用社會學的理論說,文化這個領域的階層分化是最明顯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然而,在當下中國,從市井胡同到高等院校,所有人的業餘生活都鎖定在幾個有限的娛樂節目上,精英與大眾的文化界限在中國幾近於完全消失。在文化消費層面上,我們的「精英」正在走向「下流」。

他們的腦袋僅僅是裝知識的容器,而不是產生思想的機器,情懷離他們非常遙遠。然而,正因為有著「專門研究……」的光環,相互之間無法橫向比較,他們普遍看不到自己內在精神的貧乏,自我感覺都很好。

最後,說說青椒們。如果說博士生的狀態只是讓我對當下的學術生態感到失望,那青椒們的狀態則讓我對中國學術前景感到近乎絕望。在985高校研究人文學科的很多青椒身上,我幾乎看不到半點人文精神。"學術」不過就是飯碗而已。沒有人文關懷的人文研究,能研究出啥有價值的東西呢?這絲毫不影響他們論文一篇一篇地發表。在表面一派繁榮的學術世界,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不多,幾乎都是注水。

當讀博士不再是出於精神志趣,當「學術」不再是一種志業,早已蛻變為一個謀生的飯碗的時候,你不幻滅,還保有激情和理想,那你就是別人眼裡的笑話,因為規則是那些笑你的人制定的。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叫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08/1590400.html